盛世修譜,尋根問祖,村民眾望;
念宗思親,追本溯源,老少咸盼。
在村“雙委”鼎力支持下,在編委會集體智慧和艱辛努力下,尤是舉村鄉(xiāng)民積極踴躍參與中,自乙酉年始,歷經(jīng)兩載,暑工寒作,晝辛夜勞,逐事尋實,披瀝細閱,全村十三姓族譜終付梓面世。此景家屯村千戶人家、四千村民之大事矣。捧譜掬牒,承祖接宗,得無淚喜漣漣乎?睦鄰友善,共謀中興,安知無同心同德之志哉。
說世系、序長幼、辯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為族譜之大要。樹有根、水有源、人有祖。泱泱中華,五千余載,盤古至今,燦爛文化。來自民間的族譜宗史,便是這一瀉銀河的熠熠群星,與家與國,功莫大焉。
歷史傳承,一曰血脈,二曰文脈。血脈斷之,家若漂萍;文脈丟之,國似孤舟。
故修譜續(xù)牒,自宋以降,長盛不衰。30年小修,60載大纂,千余世矣。然今日撰譜,遠非理系辯序,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增強團結(jié),凝聚人心,強村富民,功不待言。
自明永樂2年遷邢至今600余年,景家屯村諸姓先輩,同舟共濟,和睦相處,浚河通路、墾荒造田,內(nèi)抵天災(zāi)、外御倭寇,自強不息、順天應(yīng)時,締造了這塊恩澤后代的風(fēng)水寶地。幾百年來,景家屯村丁興物饒、勤勞果敢、塑造了北方“小江南”的富庶之地。時至近年,沐開放春風(fēng),育改革喜雨,蒙先祖蔽佑,經(jīng)濟突崛,鍛為北方板材基地之核心。
村強民富,氣象蒸蒸,“雙委”英明,更有賢老孝少呼應(yīng),當(dāng)此續(xù)譜,實乃彰顯祖蔭、承前繼后之大舉也。
譜無定例,因?qū)嵵埔?。此次修譜,姓氏不分大小,入譜不分男女,眾寡不分薄厚,皆循歷史唯物之主義,合事合時,力避嫌隙。稿由全民擬就,文由全民認定,凡事集體決定。雖系譜事,足顯父老之寬宏,堂門之容度。西望老槐,遙聽鸛鳴,上可告慰先祖矣;環(huán)視吾儕,其樂融融,下可無愧后生矣。
景家屯村景姓為主,多姓共存。明永樂2年遷此,始稱師家樓,后謂景家屯。此次修譜,困難至極。景姓僅“余慶堂”,楊姓、南姓尚留家譜可考外,其他12姓和景姓大部譜案遺失。嗚呼,幾百年來,天災(zāi)人禍,人且朝不保夕,況家譜乎。
景、楊兩姓遷邢至今六百年矣,師、南子民,上可追溯至宋元之前。其他姓氏,有的移居此百年,有的僅數(shù)十年。凡十三姓,資料均缺失不齊。景譜遺存,僅蒙先老文革藏匿的殘破布帳為跡,然布斷字爛且謬誤較多,勘誤補遺達半年之久,猶恐有誤矣。村中所存老碑,斷為數(shù)截,風(fēng)吹日曬,絕難識辨。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村人曾想續(xù)譜,無乃時不我愿,橫遭非議,終無添新,悲夫哉。
此譜既成,必多有遺漏,非我輩無能,實斷代久矣。碑折人逝,再無口授親傳,紙飛煙滅,豈有簡牘靈現(xiàn)。東拱齊地先賢,西拜舊時郡望,南尋別族故舊,北叩耄耋宅門,上下求索,期間所失,斷無連接。雖追絲逐跡,終掛一漏萬。殷鑒與此,誠望后人鎮(zhèn)宅保譜,適時續(xù)修,再無扼腕之痛。
此次修譜,體例尊崇舊體而適時創(chuàng)新。大致分為:“姓氏溯源”、“遷民史略”、“人物風(fēng)俗”、“歷史文物”、“古今傳說”、“歷史佚事”、“族譜世系”、“廟堂”、“詩賦、書畫、篆刻”等,增大圖示內(nèi)容,力求圖文并茂,突出史料價值。
人世滄桑,似水東逝,譜香猶存,白駒過隙。
村中諸事,莫付笑談,信筆紙上,以備后查。
豈知諸君此舉已為后世再譜留下了大大的功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