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陳獻章,廣東唯一一位具備從祀孔廟資格的大儒,他上承程朱理學,下開陽明心學,創(chuàng)立了名垂青史的“江門學派”。他獨創(chuàng)的茅龍筆和茅龍筆書法,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一筆異彩。
陳獻章自稱“不要鐘王居我右,只傳風雅到人間”,這種理念在當時正統(tǒng)派眼里可謂石破天驚,但卻為陳氏書藝帶來了無限生機。
他所首創(chuàng)的茅龍筆書不僅在嶺南,而且在全國書壇可占一席之地。今天,擅茅龍筆書者雖已成鳳毛麟角,但白沙所謂的“風雅”卻流傳下來,成為書壇所追求的一種境界。
屢試不第的一代大儒
陳獻章生活的年代正是明初到明中葉國勢由盛轉衰的時期,一生經(jīng)歷了重大的朝政變化,動蕩不安的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讓其一生跌宕坎坷。
陳獻章,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別號碧玉老人、玉臺居士等。廣東新會白沙村人,世稱白沙先生。祖籍河南太丘,祖先為宋朝命官,因金人入侵中原,高祖多次南下后定居廣東新會。
陳獻章在父親陳琮過世一個月后出生,作為遺腹子的他,人生自然也是跌宕起伏,充滿了波折坎坷。一生參加科舉數(shù)次,20歲參加鄉(xiāng)試,考中第九名舉人,正統(tǒng)十三年四月進京參加會試,中副榜。
景泰二年返京科舉再次落第,后隨江西吳與弼學習半載而歸,這半年的學習激勵并啟發(fā)了陳獻章,為其后期的道學探究也打下了基礎。
成化二年,原本已對仕途無望的陳獻章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再一次北上尋官,數(shù)月跋涉后到達京師,一日 ,國子監(jiān)祭酒邢讓試陳獻章,以“和楊龜山《次日不再得》韻”為題,陳獻章作詩后“名震京師”。
但因其不是科舉出身,只得到了“國子監(jiān)撥送吏部文選清歷事”這樣一個小小的官名。這并不是陳獻章的初衷,成化三年,其辭掉官位,回到家鄉(xiāng)。
成化五年,陳獻章時年42歲,再一次復入京師參加考試,再下第。
從20歲到42歲的這二十多年間,陳獻章飽嘗了科舉的黑暗,這也為其后期立志于潛心研究學術奠定了思想基礎。
陳獻章一生清貧,都御史鄧廷纘曾令番禺縣每月送米一石,他堅持不受,說自己“有田二頃,耕之足矣”。又有按察使花巨金買園林豪宅送他,他亦委婉回絕。以后,陳獻章就一直隱居,侍奉老母,繼續(xù)致力講學,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
后來身兼禮、吏、兵三部尚書職務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文華閣大學士卒贈太師的名臣梁儲,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其過世之后,萬歷二年神宗命人建白沙祠堂。額為“崇正堂”,聯(lián)為“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萬歷十三年,以翰林院檢討的身份入祀孔廟。
陳獻章以理學、詩文擅名。其學以靜為主,史稱“其學灑然獨得,論者謂有鳶飛魚躍之樂,而蘭溪姜麟至以為活孟子”,為宋、明理學史上承上啟下、轉變風氣之重要人物。
他的詩名、書名均為理學所掩,所以現(xiàn)在人們談起他的時候,往往忽略他在書法上的造詣。實際上,在明代中期的書壇上,陳獻章所獨創(chuàng)的茅龍筆書彰顯了書法個性,一掃明初以來“館閣體”書風的時弊,在明代書法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
束茅代筆,自成一家
陳獻章長于草書,張翊謂其“能作古人數(shù)家字,束茅代筆,晚年專用,遂自成一家”,游潛稱其“書法得之于心 隨筆點畫,自成一家”。
明代初期,由于朱子之學的籠罩,學術陷入因循守舊、萬馬齊喑的局面。書法領域,臺閣體流行,書法家個性才情在平庸的環(huán)境中消磨殆盡。
在陳獻章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候,書壇開始走向解放,其標志就是以蘇、黃為代表的宋人書法及觀念逐漸流行。而在此之前的一、二百年間。蘇、黃一直是被以朱熹為代表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所壓制,這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場罕見的“文化革命”。
陳獻章幼年時期得黎秫坡弟子梁繼灝真?zhèn)?,應試受挫后于景泰五年前往江西臨川,求學于理學家吳與弼。
這兩個階段的授業(yè)恩師所持學術理念不同,前者富于道家情懷,后者秉承理學理念,這兩種思想都在陳獻章的心中埋下種子,也為其后書風的轉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湛若水曾經(jīng)將其師陳獻章的書法分為前后兩個時期:“蓋翁無視前多用兔穎,書法出入晉人,神思逸發(fā),非他人所能為。”
又說:“此吾師石翁初年墨跡,而周生榮未所藏也,時已得晉人筆意,而超然不拘拘于形似,善學晉者也?!?/div>
陳獻章的書法以成化十九年為界,書法風格轉變極大,由瘦勁轉向豐腴平淡,后將書寫工具改用為茅龍筆,便慢慢走上了槎枒峭削、奇橫開張一路。
茅龍筆書是讓陳獻章留名書法史最濃重的一筆,也是最能體現(xiàn)其書法美學思想的一種字體。在當時已名聲大振,時人得其片紙,藏以為傳家之寶。更有傳說交南人購茅龍筆書一幅,易絹布數(shù)尺。這足以說明白沙書法在當時的影響力。
陳獻章傳世之作,也多以茅龍筆所作行草,出顏真卿及宋人意趣為多。因茅龍筆鋒硬且雜,彈性不足,所以茅龍筆書蒼老勁利,瀟灑自然,類似以破敗之硬筆所書,視覺效果特殊,別具一格,情懷超然。
從陳獻章的書法中我們能見他作書強調神會,重視自然,那種“覺初沐”創(chuàng)作情感、“熙熙穆穆”的內心感覺,造就了他筆下的生辣之趣和新鮮感。
換言之,他是靠“神氣往自隨”的內心活動憑感覺去作書的。此時茅筆的粗放正好與其創(chuàng)作思想相似,少有傳統(tǒng)書法的束縛。
茅草筆寫出來的氣勢磅礴
陳獻章在《書說》里闡述了自己的書學主張及以書調性的哲學思想:“予書每于動上求靜。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此吾所以妙乎動也。得志弗驚,厄而不憂,此吾所以保乎靜也。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拙而愈巧,剛而能柔。形立而勢奔焉,意足而奇溢焉。以正吾心,以陶吾情,以調吾性,此吾所以游于藝也”
在這段簡短的“書學宣言”中,可以看出陳獻章追求的是一種“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拙而愈巧,剛而能柔”的奇特風格,這種風格在當時“館閣體”書風極為盛行的主流書壇,無疑是具有劃時代的革命意義。
《種蓖麻詩卷》
筆鋒剛健,氣韻拙樸,一種未被世俗所羈絆的灑脫盎然于筆下,顯示出作者無拘無束的疏狂之氣。在他那近乎于粗糙和笨拙的用筆中,我們不難看到將意趣置于第一的內心世界,這在元代和明初都是很難見到的。
《慈元廟碑》
乃其絕筆之作。該書行草相間,運筆謹嚴但不失其古拙之韻,行筆自然,筆鋒犀利,雖為晚年帶病之書,但仍是其平常作風,只是稍欠腕力。
《大頭蝦說軸》
下筆頓挫力很強,毫端開叉,形成了較多的飛白之筆。字跡墨色干枯,粗細變化豐富,兼之運筆迅疾奔放、揮灑自如,又少見連綿之筆,顯示出動中寓靜、拙中藏巧的韻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