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詩壇上,有一位9歲就能寫作的神童詩人。
他的才華堪比李杜,與孟浩然并稱為“王孟”,他就是王維。
他還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后人冠以他“詩佛”的稱號。
如果說李白豪放不羈,杜甫憂國憂民,那么王維則是反求自然。
王維做官的年代,盛唐發(fā)生了安史之亂,君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隨時命不保夕。
所以,身在亂朝中的王維,干脆脫身朝廷,寄情于山水田園之中,成了一名詩佛。
縱覽王維的一生,可以濃縮成三個詞:
少年看遠,中年看開,老年看淡。
▲王維畫像
追古爍今,凡成大事之人,俱是少年有志,胸懷天地之人。
年少就胸懷壯志,為君王了卻天下事,為自己贏得名利。可見,人在少年,要立鴻鵠志,爭做奮斗者,不玩物喪志,要沉下心來,腳踏實地,踐行人生目標。從王維早年時期的詩《觀獵》,可以看出他期盼建功立業(yè)的決心: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在唐朝,一個人想要建功立業(yè),必須要通過科舉考試的選拔。
于是王維,潛下心來讀書,要憑借自己的學識一展抱負。
他20歲金榜題名,中了進士第,官封太樂丞。
當時的朝廷里,難以再尋到像王維這樣滿腔熱血的男兒。
王維就像是盛唐的一位璀璨明星,人生充滿正能量。
他站在山巔,目之所及,看的很遠。
756年,安史之亂爆發(fā)了,長安被叛軍攻陷,王維被捕后被迫出任偽職。戰(zhàn)亂平息后,王維被下獄,因他作詩《凝碧池》抒發(fā)了亡國之痛,又經(jīng)眾臣求情,降職為太子中允。剛過而立之年的他,就經(jīng)歷了官場上的動蕩、妻子不幸早逝的打擊。從此他終生不再娶,開始皈依佛門,看淡一切,以“摩詰”自稱,詩風顯出一種孤獨冷漠。命運捉弄著王維,把所有的苦難都加注在他身上,似乎是在逼他看淡是非得失。遭遇的種種不幸,讓王維的內(nèi)心變得強大起來,正如那句話,“所有使你倒不下的,都將使你變得更加強大”。政壇變化莫測,人世浮沉,王維已經(jīng)看開,不愿太深入。他寧可一輩子做布衣,也不肯卑躬屈膝地謀求仕進堅持自己氣節(jié)。但是,當他得知張九齡是位賢明的宰相,用人唯賢不結(jié)黨營私。他早年的抱負又從心底涌起,于是他寫信向張九齡陳情本意:看得開形勢,放得下面子,為天下蒼生盡一己之力,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臣子。
晚年的王維,不再掛心繁雜世事,追求寧靜平淡的環(huán)境和生活。當時的朝廷里,張九齡已罷相,李林甫獨攬朝政,朝政日益不堪。一個“空”字透出了王維心境,他看淡了官場的殘酷斗爭,尋求山林生活來讓自己平息淺愁。看淡是一種大智慧,是一種積極的處事態(tài)度。既然朝政的混亂不利于做官,那不如看淡仕途,獨善其身。功名利祿不再是心中向往的天地,而是像青煙一樣的虛幻之景。
潔身自好,活在一片凈土里,不為外界的污濁所侵擾,與世無爭,自得其樂。晚年的王維,盡管沒辭官,但是心里已經(jīng)忘記了官場。公務(wù)之余,他把精力全部投注到寫詩作畫、參悟佛理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王維就這樣靜靜的度過晚年,臨終時他仍作書,向親朋好友道別,完成后便安然離世。一號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