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舌戰(zhàn)群儒時曾道:“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yīng)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毛宗崗點評:“說盡秀才之?。?#8221;的確,中國千年以來的文人往往給人這樣孱弱的印象。不過,倘若孔明知道后世有一個提倡“知行合一”的王守仁,定會慷慨授之以“君子之儒”的美名。
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并不知道王守仁,但是一提王守仁的另一個名字“王陽明”,那就絕對是鼎鼎大名了。王陽明卓然不群之處在于,以一介文人之身,卻用兵如神,例如以少勝多,平定寧王朱宸濠的謀反,因而名震天下。
從“憤青”到“龍場悟道”
回顧王陽明的思想歷程,我們看到自漢代獲得“獨尊”這一官方地位以來,儒學(xué)便成為文人仕途的必修課;到宋明時期,更呈現(xiàn)越來越濃的“正統(tǒng)”色彩。朝廷用人只看口頭文章,不重道德實踐。這種“知”與“行”的分離,是從一開始就困擾王陽明的重大課題。
早年的王陽明,也曾有一點“憤青”的色彩—為了幫助被陷害的好友,直言上書彈劾宦官,結(jié)果反受迫害,被廷杖40大板之后,發(fā)配到當時窮鄉(xiāng)僻壤的龍場驛(今貴州省修文縣境內(nèi))。王陽明一邊在這個蠻荒之地最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生存下來,一邊在陽明洞中苦思圣人之學(xué),終于找到了“心即理”這個學(xué)問的起點—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此后,雖然他的道路也非一帆風(fēng)順,但總能化險為夷,并終成一代大師。而他在龍場這個地方所悟到的,絕非一般的理論體系,而是與當時的主流教條相反的一種圓通的智慧。
后來的王陽明,不僅累功升遷,還將其政治智慧運用到人際交往中,教人“直而不犯、婉而不隱”的溝通藝術(shù)。此時的王陽明,已然不是那種“筆下千言、胸中無術(shù)”的書生了。
王陽明畢生追求“良知”,德行布于四方,且著書等身、育人不倦,后人為他立碑,上書“真三不朽”。
人皆可為堯舜
王陽明取消了對古代經(jīng)典的解釋權(quán)威,而稱“人皆可為堯舜”。他不以人的天才論高低,而以良知判境界。“良知”的良,并不就是“善”,而是“本然”的意思,良知就是本心,在這一點上,他同孟子一脈相承。只要人通過實踐覺察到自己的本心,就和圣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他打比方說:金子若摻雜了銅鐵,就不純了,本心也一樣。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在他門下不僅有官吏,也有平民,有老人也有孩童。他告訴學(xué)生他所傳授的,不是高于他們的東西,而不過是喚醒本心罷了。他還鼓勵學(xué)生提出不同意見,以身立法,不做剛愎自負的學(xué)術(shù)權(quán)威。
王陽明靈活不拘的教育方法,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他主張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教育中要使他們學(xué)有余力,這樣才能不產(chǎn)生厭煩,同時又因自主學(xué)習(xí)有所得而感到歡喜。若是一味“鞭撻繩縛,若待拘囚”,那么孩子就會把學(xué)校當作監(jiān)獄,把老師當作仇敵,通過說謊來逃避懲罰、掩蓋惡行了。這番風(fēng)趣的談話至今也可算是幼兒教育的典范啊。
王陽明先生的一生親證了他的思想,不僅高談宏論,而且功成身立,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這就為千古文人豎立了一道崇高的標尺。
知與行不能分離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技術(shù)的統(tǒng)治下,我們已經(jīng)陷入靈肉分離、主客二元的困境。此時,王陽明的思想向我們透出東方智慧的雋永魅力。
王陽明是怎樣處理理論和實踐的脫離問題的呢?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知和行并非相互脫離的環(huán)節(jié),而是統(tǒng)一在人的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的。有學(xué)生反問他,說有人懂得盡孝的道理卻不去做,這不是分離的嗎?對此王陽明答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說他懂了某個道理卻做不到,那就不是真懂。
王陽明指出,知與行的分離造成兩種人:一種人“冥行妄作”,也就是不加反思任性胡為,片面強調(diào)主觀意志,不顧現(xiàn)實條件,還自稱所謂“個性”;另一種人則“懸空思索”,也就是光想不做,把空想當作生活本身來接受。時下流行的網(wǎng)絡(luò)用語“YY”(意淫),說的就是這類人,他們不去通過實踐交往來認識他/她人,僅僅將自身的想象加諸在對方身上,他們會說“我的愛,同你無關(guān)”,一旦受挫,不覺得自己不曾融入生活,反怪“世界不符合我的想象”。
王陽明說,分開談知與行,是面對如此現(xiàn)狀的不得已之法,而一旦明白了兩者統(tǒng)一的道理,就該拋棄哪一個先哪一個后的說法。他認為在跨越這道鴻溝之后,“架橋”就失去意義。這樣的思想,不僅對于中國人,乃至對于在二元分立傳統(tǒng)中苦求出路的西方人,都有極大的啟發(fā)性。 ■
生平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于陽明洞學(xué)習(xí),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明代著名哲學(xué)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心學(xué)”流派最重要的大師,著有《王文成公全書》。1529年1月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縣青龍鋪碼頭,穆宗皇帝詔贈為“新建侯”,謚“文成”,頒鐵券。券文中說:“兩間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聯(lián)甚憫焉!”
王陽明語錄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食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后知,豈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惡者邪;路歧之險夷,必待身親履歷而后知,豈有不待身親履歷而已先知路之險夷者邪。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龍場悟道:絕非一般的理論體系,而是與當時的主流教條相反的一種圓通的智慧。
溝通藝術(shù):直而不犯、婉而不隱,絕不是“筆下千言、胸中無術(shù)”的秀才
人皆可為堯舜:他告訴學(xué)生他所傳授的,不是高于他們的東西,而不過是喚醒本心罷了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一個懂得了某個道理卻不去做,那不是真正地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