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浪淘沙》(一先)
驚風似烈馬,(當代·陳仁德)
大雨落幽燕。(當代·毛澤東)
但傳毛公跡,(明·王世貞)
都忘甲子年。(唐·許宣平)
詞壇標赤幟,(明·徐 熥)
華國賴鴻篇。(明·徐 枋)
未若隆中對,(清·楊 圻)
光明徹大千。(明·薛 蕙)
注:史家以《隆中對》比《論持久戰(zhàn)》。詩中用到的借對有:“烈馬/幽燕”;“毛公/甲子”;“赤幟/鴻篇”(借音);“未若/光明”、“隆中對”對“徹/大千”。
阿拉善觀箭(二蕭)
河漢驚垂象,(宋·劉 攽)
霜空好射雕。(元·梵 琦)
忽聞窺月滿,(唐·裴 漼)
且共論天驕。(宋·張元干)
蘇武能持節(jié),(唐·戎昱 化句)
英雄競折腰。(當代·毛澤東)
何如朱蕩寇,(清·王士禛)
獨有霍嫖姚。(唐·李 白)
注:詩中用到的借對有:“垂象”對“射/雕”;“月/滿”對“天驕”;“蘇武/英雄”、“持/節(jié)”對“折腰”;“朱/蕩寇”對“霍嫖姚”。
題網(wǎng)絡爭鳴(三肴)
買山老閑寂,(宋·釋德洪)
賈島費推敲。(明·江 源)
未漫禰生刺,(宋·劉 弇)
子云空解嘲。(宋·趙 蕃)
雌雄憑論斷,(清·戴 亨)
文字幾知交。(清·鄭用錫)
情意美無價,(明·謝 縉)
斯須不可拋。(五代·貫休)
注:詩中用到的借對有:“買/山”對“賈島”;“未/漫”對“子云”、“禰生/刺”對“空/解嘲”;“論斷/知交”。
游龍山大杰寺(四豪)
靜鐘浮野水,(宋·林 逋)
朗鑒同山濤。(明·歐大任)
禪境二方丈,(宋·孫 甫)
月分千里毫。(唐·李 洞)
五湖昔震蕩,(明·陸 簡)
對酒歌離騷。(宋·吳龍翰)
白石師何在,(唐·姚 合)
紅塵自息勞。(明·程敏政)
注:詩中用到的借對有:“野/水”對“山濤”;“二/方丈”對“千里/毫”;“五湖”對“對/酒”、“震蕩/離騷”;“白石/紅塵”。
壬辰小雪憩起(五歌)
睡足小窗凈,(宋·孫應時)
會心能幾何。(宋·項安世)
齋應題雪浪,(明·歐大任)
詞唱定風波。(清·劉 繹)
夕渚休蘭棹,(元·陳 旅)
嚴霜正荷戈。(明·謝 榛)
亂云孤客路,(清·羅覲恩)
敢謂繼東坡。(明·蘇 葵)
注:詩中用到的借對有:“睡/足”對“會心”、“窗/凈”對“幾何”;“題/雪浪”對“定風波”;“蘭棹”對“荷戈”;“亂/云”對“敢/謂”、“客路/東坡”。
雜感(六麻)
正須追雅頌,(明·江 源)
于世不雄夸。(宋·王安石)
獨愛江心月,(當代·邱登成)
能醫(yī)病眼花。(宋·黃庭堅)
賦詩慚倚馬,(明·金幼孜)
戲墨聊涂鴉。(清·張佩綸)
眾醉誰無恥,(元·卓光茂)
初欣道有牙。(宋·孫 覿)
注:詩中用到的借對有:“雅頌”對“雄/夸”;“心/月”對“眼/花”;“倚馬/涂鴉”;“無恥/有牙”(借音)。
成都行(七陽 )
江山澄氣象,(唐·高 適)
大道多亡羊。(明·謝 貺)
雨過知花落,(明·文 嘉)
風流憶草堂。(明·胡應麟)
老懷如子美,(宋·王十朋)
晴雪壓丁香。(清·錢 載)
至此一齊悟,(清·許傳霈)
微吟為楚狂。(宋·林 逋)
注:詩中用到的借對有:“山/道”、“氣象/亡羊”;“雨/過”對“風流”、“花/落”對“草堂”;“子美/丁香”;“一齊/悟”對“為/楚狂”。
過陰山(八庚)
燕然未磨勒,(明·鄺 露)
牛耳可誰盟。(宋·方 回)
為愛蕭疏景,(明·羅萬杰)
誰憐李廣情。(明·謝 榛)
論時依大道,(唐·王梵志)
把酒聽鴻鳴。(明·何其偉)
故老思飛將,(唐·杜 甫)
傳烽未罷兵。(清·吳兆騫)
注:詩中用到的借對有:“燕然/牛耳”;“蕭疏/李廣”;“大道”對“鴻/鳴”;“飛將/罷兵”。
壬辰小雪夜(九青)
興高詩放肆,(元·趙 浚)
木葉正飄零。(明·李 賢)
冬漏長難過,(宋·韓 琦)
芳時惜易經(jīng)。(宋·韓 淲)
滌齋欻起草,(清·法式善)
愁緒逐浮萍。(明·張元凱)
忽忽已花甲,(清·金應澍)
衰殘類白丁。(宋·虞 儔)
注:詩中用到的借對有:“放肆/飄零”;“難/過”對“易經(jīng)”;“起草/浮萍”;“花甲/白丁”。
憶昔攀岳麓(十蒸)
覺岸倘先登,(明·龐 嵩)
蒼崖萬歲藤。(唐·李商隱)
撥云尋古道,(唐·李 白)
清論接高僧。(明·王慎中)
列象應星斗,(元·王 祎)
聞雞見日升。(宋·王安石 化句)
厭聽鴻啄雪,(宋·黃庭堅)
側(cè)目有饑鷹。(清·吳兆騫)
注:詩中用到的借對有:“撥/云”對“清論”、“古道/高僧”;“列象”對“聞/雞”、“星斗”對“日/升”。
致青竹山人(十一尤)
青燈書閣下,(宋·趙汝回)
花影上樓頭。(元·元天錫)
蓬藋掩門徑,(元·高 啟)
鳳歌笑孔丘。(唐·李 白)
聞風知竹瘦,(宋·徐集孫)
善對邁楊修。(元·楊 載)
雄略憑君在,(明·陳恭尹)
白云當自由。(宋·歐陽修)
注:詩中用到的借對有:“閣下/樓頭”;“門徑/孔丘”;“竹/瘦”對“楊修”;“君/在”對“自由”。
登封行(十二侵)
疏籟動高木,(明·張 穆)
來尋古少林。(明·邵 寶)
天風吹散發(fā),(宋·朱繼芳)
世路只丹心。(宋·韓元吉)
情忘道非遠,(元·張 昱)
鳥啼僧定深。(宋·林杜娘)
三光垂象表,(晉·傅 玄)
萬竅作龍吟。(宋·釋祖可)
注:詩中用到的借對有:“高/木”對“少林”;“散發(fā)/丹心”;“道/非”對“僧/定”;“象表/龍吟”。
鬢發(fā)初雪(十三覃)
不思蛇起陸,(宋·孫 覿)
對飲月成三。(宋·朱 翌)
閱世已頭白,(宋·吳 潛)
經(jīng)年事手談。(明·程敏政)
風檣明日上,(宋·袁說友)
雅正合周南。(宋·張方平)
老大益辛苦,(明·王 英)
淹中臥未甘。(清·朱彝尊)
注:詩中用到的借對有:“起陸”對“成/三”;“頭/白”對“手談”;“風檣/雅正”、“日/上”對“周南”;“老大/淹中”、“辛苦”對“未/甘”。
老屋小住(十四鹽)
寒門驚瓦裂,(宋·方 回)
聊欲效陶潛。(宋·郭祥正)
物色增高格,(明·陳恭尹)
棋聲隱小簾。(清·張問陶)
顏瓢空有水,(金·李奎報)
我句陋無鹽。(宋·釋德洪)
玉美終懷璞,(宋·趙 蕃)
鉛華汗不沾。(北齊·魏收)
注:詩中用到的借對有:“瓦/裂”對“陶潛”;“高格”對“小/簾”;“有/水”對“無鹽”;“玉/美”對“鉛華”。
感恩節(jié)念母(十五咸)
味兼甘苦盡,(明·于慎行)
知我殊酸咸。(清·王士禛)
衣食仰慈母,(元·鄧 雅)
護持何謹嚴。(清·鄭用錫)
向天數(shù)雁字,(清·弘 歷)
朝夕望征帆。(清·朱彝尊)
大愛曷云報,(當代·劉雄)
高情自不凡。(唐·陳 翊)
注:詩中用到的借對有:“盡/咸”;“慈母/謹嚴”;“向/天”對“朝夕”。
勇吃螃蟹,展現(xiàn)全新風景
壬辰小雪日前后10天,筆者利用閑余時間,運用“密集借對”手段,依平水韻30個韻部各集了一首五律。30首詩總計用到借對139處,平均每首用到4.63次。如果不是受制于集句,理論上這個數(shù)據(jù)還可上升一些。
詩圣杜甫善用借對,其使用借對最多的五排《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也只用到6處借對,若折算為五律,平均每首也只有2次。由此可見,這批作品展現(xiàn)的是有別于先賢筆下的“全新的風景”。
這批作品展現(xiàn)出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以“雅詞”借對,密集入詩,的確有可能成為“家常便飯”。飲冰室主人若地下有知,亦當心生艷羨而躍躍欲試矣。
此前,人們一直以為“借對需要機智如解縉、紀曉嵐者靈光一現(xiàn)方可為之”,且還“只能用于俏皮搞笑”?;谥皩Α敖鑼Α钡墓逃姓J識,讀者朋友可能一時不敢相信上述事實。
為了論證這一點,試從原理上進行簡要介紹和推理。
一.借對的操作原理
花幾分鐘閱讀下面300多字的介紹,讀者就能輕易掌握借對的運用。
一個漢字,在某一詩句中,通常只有1個含義。它“沒有被落實到句子中”的其他含義,就可以被借用。比如,明代沈瓚的詩句:
行遲為聽松
“松”字有4個常見明顯不同的含義:
1、松樹(名詞);2、松散的(形容詞);3、放開(動詞);4、碎末型食品,如肉松
在這個詩句中,“松”字的含義是1,那就意味著:2、3、4可以借用。其他的漢字,也是同樣的道理。
“松”字有4個含義,肯定能找到它分屬的4個小類漢字陣營:
1、松=李、柳、桂、荷、麻……
2、松=緊、脆、硬、密、軟……
3、松=放、綁、捆、泄、憋……
4、松=末、粉、粒、塊、餅……
如果我們對普通對聯(lián),肯定會選擇第1組漢字去應對。那么,我們只要改變思路,故意避開第一組,選擇第2、3、4組去應對(即組詞,同時最好保證另一字也是小類),就是成功的借對。
筆者就是故意用第2組的“密”字去組詞,最終在“二冬”這首詩中選擇“云密/聽松”,實現(xiàn)了借對。
當然,選擇第1組“李、柳、桂、荷、麻……”去組詞,還是可能實現(xiàn)借對,只要避開其“植物”含義就行了。
二.借對原理的揭示
上面的分析和舉例顯示:
(一)實施借對的操作非常簡單
1)識別漢字多個含義;
2)根據(jù)每個含義區(qū)分“小類”;
3)避開“普通對仗”那一類漢字,組詞、造句。
每個人都不可能否定自己不會操作。
當然,借對還涉及到詞的借對和異步等,但其基本原理也就如上。
(二)借對“辭藻庫”的確很豐富
從上例可以看出:實施普通對仗只能選擇1組漢字去組詞造句,而實施借對,除了可以選擇第1組,還可以選擇另外3組漢字去組詞造句。顯而易見,“借對”的路徑更寬。
通常,一個漢字均有兩個或多個明顯不同含義。比如,“燕”2個,“肆”3個,“漢”4個,“花”5個。另,漢字若出現(xiàn)在“外來詞、音譯詞”中,無實際含義,無不可以用于借對。故每個漢字無形中多了一個“含義”可以借用。
另外,借對的詞中的多個漢字也可以“工拙參半”,辭藻就更豐富了。如,啟功先生用“地震”對“空談”,“地/空”很工,“震/談”則不是小類,而該借對已很出彩。
(三)“詩家語”借對辭藻足以支撐創(chuàng)作
借對的“辭藻”,并非天然屬于“俏皮類”,而是其原理造成了審美錯覺,故顯得搞笑。當然,能大量用到“俗詞”于無情對也是其特點。但這并不意味著,“詩家語”需要的文雅辭藻就因此而減少了。
大家從上述原理可以看出:不管是用哪一組漢字組詞,選擇上,組合方式都是沒區(qū)別的。4條路徑可能得到的“雅詞”幾率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凡是古代詩人常用的辭藻,都可以用于借對??偟摹皫齑妗辈]變化。
(四)“借對”在審美上不增加創(chuàng)作難度
“羊角詩”表明:古代詩人造句時,原本不是奔著“借對”去的,詩句在個其“原作”的偶句中帶給讀者的也是“并行的美”。而當集句時把它們擺到“面對面”的位置,雖然句子還是那個句子,但讀者審美時會身不由己發(fā)現(xiàn)“錯落之美”。
這就意味著“密集借對”在組詞造句上沒有給作者增加難度,“單句創(chuàng)作”和古人沒區(qū)別。只有在對仗時,組詞的方向,擇詞的習慣,要略做調(diào)整而已。
總之,通過上面的分析,相信很多人已明白這一條“為往圣繼絕學”之路,的確是開闊而易行的。大家只需要邁開步子,去領略這一片新風景帶之美妙。
作者簡介:劉可亮,湖南雙峰人,就職于中國兵器江南工業(yè)集團。著有詩聯(lián)理論集《對偶破缺論》,作品收入《藜薰堂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