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海棠上映了。打著“12年之約”的旗號。一早放出來的歌里唱,“所有大魚都會相遇”,讓人帶著尷尬的笑意,像是不得不跟它來一次久別重逢。
我也不算動畫電影的發(fā)燒友,看得多的都源自日本,比起宮崎駿更偏愛今敏。去年夏天的《大圣歸來》我刷了兩次,打了3星。昨天趕著去看了《大魚海棠》。既然這部影片宣稱借鑒了來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山海經(jīng)》、《逍遙游》等,干脆以《逍遙游》里的一句話來形容我的感受: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換句話說:挺好的排場,可惜了。
這是一篇嚴肅的電影測評,接下來我將按照電影理念、劇情人設以及視聽觀感這三個維度詳細敘述。涉及動畫制作以及相關專業(yè)領域的內(nèi)容時,一概不作過多論述。
1、電影理念
作為一部奇幻題材的動畫電影,《大魚海棠》的世界觀架構獨具特色,而且相當有趣。女主椿所在的“半神界”與人類世界相互聯(lián)系的通道選擇大海來進行展現(xiàn),讓海天相接,水空一路,頗有日月顛倒的意味。人可橫越深海,魚在空中游,這樣獨特的設定,整部電影始終波光粼粼,水色蕩漾,讓人耳目一新。
然而一部電影所要傳達的理念,不僅僅是它獨有的世界觀。而是它想要表達的一種想法、一種訴求。就算是再虛無主義的作品,其內(nèi)核也有創(chuàng)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思想。否則就不能稱之為一部作品,只能單純地從功能主義的角度來供人們進行娛樂與消遣。眼下不少文章、爆米花電影或是電視劇的訴求也在于此。縱然有再高的熱度,也因其缺乏思想而難以留存在世界上。很多人在評價時喜歡說的“看個樂呵就行”,指的也就是這個意思。這樣只供人消遣的東西,不是藝術作品,不算我們所探討的“電影”。
那么《大魚海棠》是一部“電影”嗎?當然是。創(chuàng)作者在這部電影中想要輸出的理念不僅并不少,而是太多,甚至到了繁雜的地步。整部電影中,老年椿的旁白,幾乎每一句都在試圖說出一個符合當下網(wǎng)絡價值觀的道理,仿佛科教片的畫外音。而這些語句的鋪排,似乎卯足了勁兒要竄一竄“朋友圈十大金句”一般。一會兒是“相遇”,一會兒是“自由”,一會兒是“人生就是要去去翻一座山,去愛一個人”,一會兒又是“人生就是航越大海”。而部分語句拖沓重復,甚至存在相矛盾的意象,對于推動情節(jié)成效甚微,也讓其最核心的理念輸出變得模糊薄弱。
究竟是珍惜生命,還是要創(chuàng)造奇跡?究竟是我欠你的,我一定要還清;還是為了愛,我們什么都可以犧牲?
換句話說,它講了太多,反倒讓你困惑它真正想講的是什么。
當然,會有人認為“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這其中還是有些許差別。觀眾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但對核心內(nèi)容的認識如果都不能統(tǒng)一,那就是這部電影沒有講清楚。要么是講的過程出了差錯,要么就是,電影的創(chuàng)作者,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說什么。他們只是把很多時下能夠吸引青年觀眾的萬能金句拿了過來,從而導致了這樣的后果。
綜上所述,在理念方面,我給《大魚海棠》6分。滿分10分。其中4分給了世界觀的架構,不容易。
2、劇情與人設
還沒有看過《大魚海棠》的朋友,完全不必要擔心任何影評中的微量“劇透”。因為主線劇情已經(jīng)在此前放出來的宣傳預告中得到了完整展現(xiàn)。我不知道那個以制作“x分鐘看完xxx”系列聞名的谷阿莫這次會用多久的時間敘述《大魚海棠》的劇情。我自己倒是試驗了一下,正常語速下,沒有超過1分鐘。
起初,《大魚海棠》最吸引我的,是它打出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大旗。我們盼望它能展現(xiàn)出《山海經(jīng)》里的東方志怪奇幻世界,盼望看到它能講述“莊子夢蝶”一般的中國逍遙哲思??v然做不到盡善盡美,起碼它能夠體現(xiàn)中國傳奇的獨特神采。然而我們從未想過,這部電影所體現(xiàn)的,竟然是一段類似“三角戀”的言情故事。所有中華傳統(tǒng)的元素,統(tǒng)統(tǒng)淪為空洞的裝飾。而其中所包含的“欠債要還”、“無悔奉獻”的情感內(nèi)核,更是老套至極,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女主椿要救人,因為自己“欠了他一條命,要還給他”。此后她開始上天入地,作了一手好死,置所有親朋于不顧。這本就讓人難以理解。而對著魚的那一句“從救了你到和你性命相連,我從沒后悔過”,更是顯得古怪荒誕。椿的這份愛戀究竟是對誰?是對那個救了自己、為自己而死的少年?還是對眼前這個被自己一手養(yǎng)大的魚?而縱觀劇情,椿每做一件事,就要犧牲一個人。她的爺爺,她的青梅竹馬,甚至她的家鄉(xiāng)。相比靈婆等人,她更像是全片最大的反派。鬧了個天翻地覆,別人非死即傷,她仍能全身而退。這樣的人設實在無法得到觀眾的認同。
不知道編劇在進行女性人物設定的時候,有沒有思考過究竟一個什么樣的女性才能真正集納中華民族女性形象的美德?在我看來,她應該堅強而不是只會求救,她應該慈悲而不是眼看著別人為她一次次犧牲。
出了女性角色后,兩個重要的男性角色也顯得頗為可憐可笑。一個是其他海豚被捕沒關系,見了紅色的海豚落難就非要去救,甚至把妹妹直接丟下。另一個就是內(nèi)心發(fā)著“我是一個神!我愛你!你還不知足!”的吶喊,表面上卻不停燃燒自己,照亮女主。他們固然善良美好,但人物形象過于平面化??v然引起無數(shù)觀眾的“心疼”,也難掩人設失敗的真相。
就是這樣的一女二男,上演了一段不知道算不是“三角戀”的故事。在我看來,我更傾向于把他們?nèi)酥g的情感稱之為“羈絆”。然而這份“羈絆”被詮釋得有些生硬,這也是為什么大量觀眾表示“尷尬”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劇情人設方面,我給3分。3分給在除了三個主要角色之外的角色上,戲份太少了,反倒讓人惋惜。
3、視聽觀感
毋庸置疑,這是一部非常美的電影。
雖然有專業(yè)人士指出了畫工不夠精細、后半部分存在掉幀現(xiàn)象等等類似的問題,作為一名觀眾而言,我還是非常醉心于《大魚海棠》所呈現(xiàn)出的美感。無論是從開闊動人的畫面,還是情境相宜的音樂,都促成了一次不錯的視聽體驗。在我看來,它足以問鼎今年華語影壇的PPT寶座。
人間、半神界、深海、游魚……這些畫面的表達都美麗而澄澈,但轉(zhuǎn)成3D就全無必要,甚至有些喪失質(zhì)感。場景的設置盡可能地展現(xiàn)中國元素,云霧茫茫,小舟輕泛,紅紅的燈盞,圍樓與海棠……但還是出現(xiàn)了一些質(zhì)疑抄襲宮崎駿的聲音。
如果只問我個人的感受,我必須承認,的確在觀影過程中,看到了日本動畫的影子。作為動畫行業(yè)的先行者,日本的畫法一直是業(yè)內(nèi)學習的對象。所以不能說是抄襲,只能說是流行的畫風。取材于本土,人物繪畫上卻沒那么“本土”,惹起了諸多爭議,原本就沒有必要。畢竟國內(nèi)的“本土”畫風尚未成型,《大魚海棠》做出這樣的選擇也算無可厚非。
從配音上看,金士杰的表現(xiàn)是最大亮點。其余角色無功無過,可以說都按照他們最好的水平,對角色進行了一次呈現(xiàn)。我們可以假設,如果劇情設置得更好,他們的表現(xiàn)一定會更加令人難忘。
綜上所述,視聽觀感方面,我給7.5分。滿分10分,這不是國產(chǎn)動畫的頂峰,因為每時每刻,每個行業(yè)都在往前走。
由此,理念6分,劇情3分,視聽7.5分。按照平均分的計算方法,《大魚海棠》的最終得分為:5.5分。以上就是我的測評。
最后我想要說的是,觀影如同吃飯。有人好咸,有人愛甜,各取所需,各有道理。你愛這一樣,我愛這一樣,沒什么好爭辯的。我深知真心喜歡《大魚海棠》并被它所感動落淚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能夠在其中看出自己一番道理的,這是一件好事。大家坐下來一起討論挺有意思,可如果把一些原本簡單的東西上升為“政治正確”那就荒唐了。我們都知道在國內(nèi)做動畫不容易,但不能僅僅因為它“不容易”,就把支持它、吹捧它當做是一種道德上的正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要把眼界放開闊,早早就滿足了那樣行嗎?你懷揣著一顆盼望它好的善心,才更應該發(fā)諍言,挑毛病,讓它憋著一股氣兒,這樣才能長得更快更好。
而針對已經(jīng)逐漸開始式微的“情懷販賣”,作為一個為公司做過營銷傳播的文案來說,我承認這是個好方式,我也尊重每一個靈活運用這一套的操作者。但情懷沒有好壞,格局卻有大小。情懷不分貴賤,商業(yè)上賣的就是個“共鳴”。然而買到手里后,它能不能真正實現(xiàn)、有沒有如實詮釋那份“情懷”可就不一定了。實現(xiàn)了的,必然令人感動落淚。而實現(xiàn)不了的,則往往爛在手心里,丟了也不是,留下也不是。這就尷尬了是不是?
所以我說,所有未能實現(xiàn)的情懷,都是海里的一條怪魚。原本帶著“鯉魚躍龍門”式的沖勁兒,然而卻只能重重跌回深海。怪魚也很痛,怪魚也期待著蛻變,期待著重來一次。
我不會硬勸誰去看或不看,也不會硬要誰去愛或不愛。超越任何人言論的束縛,想看就看,愛恨任意,或許這才是莊子講求的自由吧。
轉(zhuǎn)載本文請聯(lián)系作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