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上方灸道堂,訂閱公眾號!
每天獲取新鮮的養(yǎng)生資訊
-------咨詢微信:159871518-------
【病癥概述】
北京灸道堂中醫(yī)研究院艾灸師表示,黃疸亦稱“黃癉”,疸與癉通。它是以面、目、皮膚熏黃,小便黃赤為特征的一種病癥。其中尤以目黃為本病的必備特征。黃疸之名早在《內(nèi)經(jīng)》中就有記載,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其后,《金匱要略》有黃疸、谷疸、酒疽、女勞疸、黑疸之分?!吨T病源候論》將黃疸分為二十八候,《圣濟總錄》則有九疸三十六黃之說。本證多因時邪疫毒、濕熱、寒濕之邪侵襲,或飲食不節(jié),勞倦內(nèi)傷,以致于肝膽脾胃功能失調(diào),寒濕阻遏,濕熱蘊蒸或氣機郁滯,膽失疏泄,膽液滲溢于肌膚而發(fā)。
病毒性肝炎、膽石癥、膽囊炎、肝硬化、蠶豆黃等病出現(xiàn)黃疸癥狀的,均可按本病灸法治療。
【病理闡述】
形成黃疸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濕。由于濕阻中焦,脾胃功能失常,影響肝膽的疏泄,以致膽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膚,而發(fā)生黃疸。
(1)外感濕熱疫毒:《素問·玉機真臟論》指出:“黃家所得,以濕得之”。如《丹溪心法》說:“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濕熱?!毕那锛竟?jié),暑濕當令,或因濕熱之邪偏盛,從表入里,內(nèi)蘊中焦,濕郁熱蒸,不得泄越而發(fā)病?;蛞驖駸釖稌r邪疫毒,則其病勢暴急。
(2)飲食不節(jié):《諸病源候論》說:“黃疽之病,此由酒食過度,臟腑不和,水谷相并?!边^食肥甘油膩,寒涼生冷,或饑飽無度、酗酒,均可損傷脾胃,使脾失健運,濕濁內(nèi)生,郁而化熱,熏蒸于肝膽,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下注膀胱,從而表現(xiàn)為目黃、膚黃、小便黃的黃疸病證。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個體素質(zhì)的差異,表現(xiàn)為濕熱和寒濕兩個方面。若因濕熱所傷,或素體胃熱偏盛,則濕從熱化,濕熱相交,由脾胃而熏蒸肝膽,膽熱液泄,表現(xiàn)為陽黃證候。若因寒濕傷人,或素體脾胃虛寒,則濕從寒化,寒濕郁滯中焦,致使中陽不振,脾氣壅遏不運,膽汁為濕所用,表現(xiàn)為陰黃證。
(3)熱毒入內(nèi):《肘后方》提出“時行發(fā)黃”病癥,并認為是“熱毒入內(nèi)”所致,《沈氏尊生·諸疸源流論》明確指出:“又有天行疫癘,以致發(fā)黃者,俗謂之黃瘟,殺人最多,蔓延亦烈?!闭f明本病具有傳染性,而且預后差。
(4)積聚日久:因氣血阻滯膽道,膽汁外溢發(fā)生黃疸。
本病的受病臟腑,主要是脾胃肝膽。由于其受邪之先后和素體因素,有的以脾胃癥狀為主,有的以肝膽癥狀為主,并常常相互影響、相互轉(zhuǎn)化,在病程中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證候。
【灸療辨證】
1.肝膽濕熱
(1)癥狀表現(xiàn):面黃目黃全身皆黃,黃色鮮明,脅肋脹痛,發(fā)熱口渴,胸悶,納呆,惡心嘔吐,口苦心煩,腹部脹滿,倦怠乏力,皮膚搔癢,小便赤黃,大便秘結(jié)或溏泄,舌紅苔黃膩,脈象弦滑或濡緩等。
(2)灸療原則:清熱利濕,消炎祛黃。以取督脈、足太陽、足太陰、足陽明、足厥陰經(jīng)穴為主。
(3)灸療處方:大椎、陽綱、陰陵泉、足三里、期門、支溝、太沖。
(4)隨癥加穴:①皮膚搔癢者,加血海、三陰交;②熱偏重者,加合谷、曲池;③濕偏重者,加脾俞、至陽。
(5)灸療方法:
?、侔木模好垦?壯,每日1~2次,10天為1療程。
?、诎瑮l溫和灸:每次選4~6穴,每穴灸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天。
③燈火灸:采用陰燈灼灸法,每天灸1次,每穴1壯,連灸至黃疸消退為止。
(6)方義說明:大椎為六陽經(jīng)之會穴,通陽達表,清泄陽邪;加合谷、曲池以清泄陽明經(jīng)、腑而退熱邪;脾經(jīng)合穴陰陵泉與胃經(jīng)合穴相配,健脾和胃而除濕;加至陽、脾俞助脾陽而化濕濁;陽綱、太沖疏調(diào)肝氣而消炎;加期門、支溝,疏肝利膽,鎮(zhèn)痛退黃;加血海、三陰交,活血祛風而止癢。諸穴協(xié)用,具有清熱利濕,消炎祛黃之功。
2.肝郁氣滯
(1)癥狀表現(xiàn):身目發(fā)黃,脅肋脹痛,脘痞腹脹,納差,噯氣納少,肢倦無力,頭暈目眩,情志抑郁,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期乳房作脹,大便溏泄,舌質(zhì)淡、苔薄黃,脈弦細。
(2)灸療原則:疏肝理氣,調(diào)和肝脾。以取肝、脾背俞穴和足少陽、足陽明、任脈、手厥陰經(jīng)穴為主。
(3)灸療處方:肝俞、脾俞、陽陵泉、足三里、中脘、內(nèi)關(guān)。
(4)隨癥加穴:①脅肋脹痛者,加支溝;②大便不整者,加天樞。
(5)灸療方法:
?、侔瑮l雀啄灸:每次選4~6穴,每穴灸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卺樕霞泳模好看芜x4~6穴,每穴灸5~15分鐘,或2~3壯,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蹮艋鹁模翰捎藐師糇凭姆ǎ刻炀?次,每穴1壯,連灸至黃疸消退為止。
(6)方義說明:肝俞、陽陵泉疏肝利膽;脾俞、足三里健脾和胃;內(nèi)關(guān)、中脘寬胸理氣,和胃消食;加支溝通調(diào)三焦氣機,理氣而鎮(zhèn)痛;加上巨墟調(diào)整大腸而實大便。
3.寒濕困脾
(1)癥狀表現(xiàn):面目及全身發(fā)黃,其黃而晦暗,或似煙薰,頭重肢困,倦怠乏力,飲食減少,胃脘痞悶,惡心嘔吐,神疲畏寒,甚或腹脹,大便不實,小便黃短,口淡不渴,濕不欲飲,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
(2)灸療原則:溫化寒濕,健脾和胃。以取足太陽、足太陰、足陽明、任脈經(jīng)穴為主。
(3)灸療處方:膽俞、陽綱、脾俞、陰陵泉、三陰交、氣海、足三里。
(4)隨癥加穴:①胃脘痞悶者,加中脘、內(nèi)關(guān);②畏寒重者,加大椎、至陽。
(5)灸療方法:
?、侔母艚模好看芜x3~6穴,每穴灸3~6壯,艾炷如黃豆大或半棗核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5天。
?、诎瑮l溫和灸:每穴灸10~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坩樕霞泳模好看芜x4~6穴,每穴灸5~15分鐘,或2~3壯,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6)方義說明:膽俞、陽綱利膽退黃;脾俞、三陰交運脾化濕;陰陵泉分利小便而驅(qū)黃;氣海、足三里調(diào)氣和胃而去腹脹;加中脘、內(nèi)關(guān)以寬胸和胃而消痞悶;加大椎、至陽以振奮陽氣而驅(qū)寒。
4.熱毒內(nèi)陷
(1)癥狀表現(xiàn):黃疸突現(xiàn),迅猛加深,身面均黃,其色如金,高熱,可出現(xiàn)煩躁不安,口渴引飲,胸腹脹滿,便秘,尿赤,極度疲乏,神昏譫語,或痙厥,衄血,便血,或皮膚出現(xiàn)瘀斑,舌質(zhì)紅絳,舌苔黃燥,脈象弦數(shù)等,癥情急劇,并迅速惡化。
(2)灸療原則:清熱解毒,涼血開竅。以取督脈、手足厥陰、手足少陰、足太陽、足少陽經(jīng)穴和十二井穴為主。
(3)灸療處方:人中、百會、勞宮、涌泉、十二井、委中、陽陵泉、神門、太沖。
(4)隨癥加穴:①鼻衄者,加少商(刺出血)、魚際;②皮膚瘀斑者,加膈俞、血海。
(5)灸療方法:
?、籴樕霞泳模好看芜x4~6穴,每穴灸5~15分鐘,或2~3壯,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跓艋鹁模翰捎藐師糇凭姆?,每天灸1次,每穴1壯,連灸至黃疸消退為止。
(6)方義說明:勞宮、涌泉以清心熱;人中、百會開竅醒神;取十二井、委中刺血以清血分之熱邪;取陽陵泉、太沖以熄風舒筋而止抽搐。加少商、魚際以清泄肺熱,涼血止血;加膈俞、血海以涼血化瘀。
5.肝腎陰虛
(1)癥狀表現(xiàn):身目發(fā)黃,脅肋隱痛,遇勞加重,頭暈目澀,低熱時常發(fā)作或手足心熱,少寐多夢,口干而苦,形體消瘦,腰膝酸軟,舌紅少苔,或尖邊有刺,脈細弦而數(shù)。
(2)灸療原則:養(yǎng)陰清熱,柔肝軟肝。以取督脈、手足厥陰、足太陽、足少陰經(jīng)穴和奇穴痞根穴為主。
(3)灸療處方:大椎、間使、肝俞、期門、太沖、章門、痞根、太溪。
(4)隨癥加穴:①脅肋劇痛者,加支溝、陽陵泉;②手足心熱者,加涌泉、勞宮。
(5)灸療方法:
?、侔瑮l溫和灸:每穴灸10~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②針上加灸:每次選4~6穴,每穴灸5~15分鐘,或2~3壯,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6)方義說明:大椎、間使以清虛熱;太沖、太溪以養(yǎng)肝腎之陰;肝俞、期門俞募相配,疏肝理氣;章門、痞根活血化瘀,消腫軟堅。此乃標本兼治之法。
鄭重聲明:內(nèi)容選自《中國灸法大全》(北京灸道堂中醫(yī)研究院 主編)如需轉(zhuǎn)載 請聯(lián)系告知 取得同意后 方能轉(zhuǎn)載 否則將保留追究其法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