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與四言詩
為什么詩歌從最早從四言開始?
最少要用“二二”的停頓,才能夠產生有輕有重的節(jié)奏和韻律。
?。ㄎ遥喉嵚芍f未必如此,下面三言為主的民歌,韻律感也不錯:
豆子山,打瓦鼓;
揚平山,撒白雨。
下白雨,取龍女。
織得絹,二丈五。
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
2.楚辭
一個是“騷體”
一個是“楚歌體”
屈原《離騷》在形式和內容上對后世都有很大影響。
注:
“離”同“罹”,“遭遇”的意思;“騷”,憂愁的意思。
2.1騷體
2.1.1《離騷》的四個特色
2.1.1.1 一是追尋的感情
《離騷》中有這樣的話:
吾令羲和(受天帝命令給太陽駕車的神)弭(停止)節(jié)(節(jié)杖)兮,
望崦嵫(西方日落之處的山)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說”我希望太陽慢慢地走,給我多留下一點兒時間,因為我所追求的是一種最遠大、最完美的理想,必須歷盡艱辛上天入地去追尋?!?br>
《離騷》中還說:
朝吾將濟于白水兮 - 昆侖山是神仙所在,“白水”是發(fā)源于昆侖山的一條河水
登閬風而紲馬。 - “閬風”,是昆侖山上最高處。
忽反顧以流涕兮,
哀高丘之無女。
屈原說”我很早很早就出發(fā)去追尋,渡過了白水,登上了閬風,當我把馬在山頂上系好時,回頭一看,就止不住地流下淚來。因為我經過這么艱難久遠的攀登而來到山頂之后,發(fā)現這里并沒有我所追尋的那個女子?!?這實際上是一種精神上的迷惘和失落。
2.1.1.2 二是殉身無悔的態(tài)度
《離騷》里有
亦余心之所善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
中國詩人用情態(tài)度:
一類出于《莊子》
蘇東坡
《六月二十日夜渡?!?br>
“云散月明誰點綴,
天容海色本澄清”
《定風波》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他不是陷在苦難中無以自拔,而是自己從精神上超脫出來,達到一種通達的境界
一類出于《離騷》
感情上十分執(zhí)著,寧死也不肯放棄,
如李商隱《無題》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br>
韋莊《思帝鄉(xiāng)》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
縱被無情棄,
不能羞?!?br>
2.1.1.3 三是美人香草的喻托;
《離騷》中美人香草比比皆是。
“日月忽其不淹兮, - 天上的太陽和月亮運行得這么快,從來不為誰而停留。
春與秋其代序。 - 春夏秋冬四季也在不斷地更換,
惟草木之零落兮, - 現在又到了草木枯萎凋零的時候了,
恐美人之遲暮?!?- 因此我想到,一個美麗的女子遲早也會衰老。
“美人”
古代總是用容貌來衡量女子,用品德才能來衡量男子。一個美麗的女子得不到所愛之人的欣賞就衰老了,這是很可悲哀的一件事;而一個才智之士,他的品德才能沒有得到表現的機會,就白白度過了一生,這是更可悲哀的事情。所以“美人”喻指品德才能美好的人,是屈原的自喻。
李商隱《無題》: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
十五歲她還沒找到一個理想的對象,當春風吹來時躲在秋千下偷偷地流下淚來。
通過這個愛美要好的女孩子的不得其人而嫁,寫自己仕途上的不得志。
《離騷》中也經常用芳草來作比喻,例如: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屈原說:我種了這么多蘭花和蕙草,還有留夷、揭車、杜衡、芳芷等這么多的香草,我希望它們長得高大茂盛,到了時候我就可以收獲。假如它們都枯萎凋零了,當然是很悲哀的事情,可如果僅僅我的香草死了,而你們的芳草還活著,我也不會如此悲傷的。我所悲傷的是,所有的芳草都死了,這個世界失去了一切芬芳美好的東西!
這里的蘭蕙、留夷、揭車、杜衡、芳芷喻指為國家培養(yǎng)的那些美好的人才。
《詩經》
“逃之夭夭,
灼灼其華” - 開得像火一樣興旺的桃花,比的是出嫁之時的少女,寫實。
屈原的香草不是寫實的,它代表美好的才能品德。這是屈原留下來的傳統(tǒng),后世也有不少詩人繼承了。
陳子昂《感遇》
蘭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
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
裊裊秋風生。 -- 這兩句就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之意
歲華盡搖落,
芳意竟何成? -- 人生中最可悲的事情
如此美好芬芳的生命,這么快便搖落死亡了,你的一生到底完成了些什么?對得起上天賦予你的美好嗎?
2.1.1.4 四是悲秋的傳統(tǒng)。
屈原弟子宋玉《九辯》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含義類似《離騷》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 暮”。
杜甫《詠懷古跡》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永嘉詩人劉琨說
“朱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
“功業(yè)未及建,夕陽忽西流”(《重贈盧諶》);
柳永 《少年游》
“歸云一去無蹤跡,
何處是前期” - 志意無成、生命落空的悲哀。
2.1.2《離騷》的句型以及其繼承延續(xù)
“兮”字前后各六個字的句型,十二個字再加上“兮”,共是十三個字的長句。
這種形式適于長篇敘寫,把抒情、敘事,甚至議論結合起來,表現比較復雜的內容。然而,中國古典詩歌是重視直接感發(fā),并且以抒情為主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所以它后來沒有繼承“騷體”這個形式。
“騷體”被“賦”繼承了。這個“賦”,指的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種文學體式,與我在前邊講的“賦、比、興”的“賦”,雖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關系,但基本上是兩回事。
2.2楚歌體
“楚歌體”主要指《楚辭》里的《九歌》(其實是十一篇)。它們是楚地祭祀鬼神時所唱的歌。
下面我們就通過一些例證來看一看《九歌》是怎樣寫人與神之間的愛情。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裊裊兮秋風,
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最常用的句式是“兮”字前后各三個字,即“洞庭波兮木葉下”這
《九歌·少司命》
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云旗。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司命神進來時沒有講話,走的時候也沒有告辭,飄然而來,倏忽而去,以旋風為車,車上插著彩云的旗。人世間最可悲哀的是離別;而人世間最快樂的是認識一個新的好朋友。當然,故人相逢也很快樂,但那與“新相知”的感覺不同。
每句韻律的節(jié)奏都是“四三”的,“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云旗”。和后來七言詩的韻律節(jié)奏是一致的。
《山鬼》
“采三秀兮于山間,
石磊磊兮葛蔓蔓”;
《湘夫人》
“沅有芷兮澧有蘭,
思公子兮未敢言”
3.賦
3.1賦的類型
騷體的賦
比如王粲的《登樓賦》,
“登茲樓以四望兮,
聊暇日以銷憂。
覽斯宇之所處兮,
實顯敞而寡仇”
駢賦
駢文興起的時候,賦里邊就有了“駢賦”
散文體的賦
唐宋八家提倡散文時,就又興起了一種散文體的賦,蘇軾的《赤壁賦》就是散文體的賦。
3.2賦的吟詠
“賦”本來是詩歌的寫作方法,后來就變成了一種文章的體式,它本身有鋪陳的意思,也有吟誦的意思。
4.漢代詩歌淵源
4.1 漢初的詩主要有三類:
4.1.1 一類是繼承了《詩經》的四言體;
四言體主要用于廟堂祭祀的場合,比較嚴肅,比較公式化,但藝術價值不高
4.1.2 一類是繼承了《楚辭》的楚歌體;
在漢朝初年,人們即興抒情而寫詩時,多半都用楚歌體。
劉邦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 - 風起云涌比喻時局變換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項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漢武帝的《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云飛,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fā)棹歌,
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李陵送蘇武時作了一首詩
經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
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頹;
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4.1.3 一類是新創(chuàng)的五言體。
五言體是我國舊詩中一個重要的體式。它的產生,與漢樂府詩有重要關系。
七言詩是受到楚歌體的影響,為什么五言詩卻不是呢?七言詩形成受楚歌體的影響,是它每一句韻律的節(jié)奏和后來的七言詩是一致的。例如“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云旗”(《九歌·少司命》)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五言詩,基本韻律都是“二三”的停頓,如: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韻律不同。
為什么漢樂府的“新變聲”就是五言體的濫觴呢?
李延年《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 ,“寧不知”字是襯字,去掉襯字,完全是五言
這首詩不同于以前的楚歌體,完全是一種新的體式。
民間的歌謠《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漢樂府有很多雜言體,《東門行》:
出東門,不顧歸。
來入門,悵欲悲。
盎中無斗儲,還視桁上無懸衣。
拔劍出門去,兒女牽衣啼。
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鋪糜。上
用滄浪天故,下為黃口小兒。
今時清廉,難犯教言,君復自愛莫為非。
今時清廉,難犯教言,君復自愛莫為非。
行,吾去為遲。平慎行,望君歸。
李延年的《佳人歌》和民間的《江南》曲都是比較早期的、以五言為主的詩歌,但都不很成熟。
五言詩逐漸進步,有了一些規(guī)矩,即格律。
一首比較成熟的五言詩《上山采蘼蕪》: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
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br>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合去?!?br>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開始都押韻“u”。但接下來,從“去”開始就換韻了。樂府詩與后來的近體詩不同,中間是可以換韻的。這首詩雖然雙數句都押韻了,但仍不能算是很整齊的五言詩。
《古詩十九首》,五言詩發(fā)展成熟了,就有了固定下來的形式,叫“古詩”,不叫“樂府”。
第一,它的每一句都是五個字,不再有襯字。
第二,雙數的句子一定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詩的中間可以換韻,換韻后仍是雙數句子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這就是五言詩的基本規(guī)律,
漢朝以后,經過魏晉南北朝,五言詩又逐漸走向“律化”。五言詩律化分成兩步走的:
第一步是對偶
第二步是平仄的協(xié)調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兩種基本的平仄格律。
再加以變化,就形成了平起、仄起、律詩、絕句等各種的形式。
上述演變過程總結如下圖:
5. 其它知識點
5.1.有關襯字
溫庭筠《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敦煌曲子《菩薩蠻):
枕前發(fā)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
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襯字一般并不破壞文法的完整,不信你把上邊那首詞的襯字都去掉再讀一遍看,它的文法仍然是完整通順的。凡是加襯字的現象,都發(fā)生在能夠配合音樂演唱的詩歌中。元曲里的襯字就特別多,因為元曲就是能夠歌唱的。
5.2.《詩經》為什么叫“經”?
最早叫“詩三百”。到了漢朝日益受到尊重,人們不僅把它當作文學作品,而是從中看到了周朝的教化、政治和風俗,認為它告訴你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梢詮闹袑W習怎樣做人,怎樣執(zhí)政?!霸娙佟本捅蛔鸱Q為“經”了。
5.3.《易經》中的幾個爻辭解釋
六爻中用“九”的數目代表陽,用“六”的數目代表陰,你看那“乾”卦,從下到上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都是“九”,陽性的美好興盛真是到達極點了。
可是你看爻辭:
初九是“潛龍勿用”,
意思是,龍還藏在地下
“九二”是“見龍在田”
龍慢慢從地下跑出來了
“九五”就是“飛龍在天”
龍已經飛到了天上。那么“上九”的位置更高,那龍豈不是更得意?
“上九”卻是“亢龍有悔”。
因為,那是一條太驕傲太放縱的龍,一點兒節(jié)制都不懂得,那么它到了最得意的時候也就是開始倒楣的時候了。所謂“物極必反”,就是這個道理。
5.4.《九歌》內容的來源
楚國地處南方,氣候潮熱,有深山大澤,草木濃密,所以楚人富于幻想。他們想像在那些深山密林和河流中有許多神靈,比如山有山的神、水有水的神、云有云的神、太陽有太陽的神等等?!捌渌仔殴矶渺簟?《楚辭章句·九歌序》),相信鬼神且經常祭祀。《漢書》還記載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祭祀的時候要由巫來召喚鬼神。
所謂“巫”就是跳大神的,古人相信他們能夠做人與鬼神之間的媒介。當他們請神降下來的時候,請男神,就用女巫來唱歌;請女神,就要用男巫來唱歌。唱歌時用的完全是一種男女愛情的口吻,來表示邀請和期待,這就是祭祀鬼神的巫歌?!毒鸥琛?,就屬于這種巫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