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紅平 武漢市洪山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大柴胡湯出自于《傷寒論》,由柴胡、黃芩、半夏、白芍、枳實、大黃、生姜、大棗8味藥組成,具有和解少陽,內瀉熱結之功效,是臨床常用方。近年來筆者據(jù)證廣泛應用于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茲舉大柴胡湯醫(yī)案三則。
支氣管哮喘案
陳某,56歲,2013年4月2日初診。
支氣管哮喘20余年,再發(fā)3天。因氣喘重,喉中哮鳴,于我院門診予以吸氧、靜滴氨茶堿及地塞米松等治療2天,病情有所緩解,建議配合中藥治療,患者接受??淘\:氣喘,胸滿悶,口干,心煩,便秘,唇紫。舌暗紅,苔黃燥厚,脈弦數(shù)。面色潮紅,形體肥胖,肌肉結實,聲音洪亮,雙肺滿布哮鳴音,腹部充實,按壓抵抗有力,下腹壓痛,小腿皮膚干燥粗糙。辨六經屬少陽陽明同病,兼夾瘀血;辨體質為大柴胡湯體質。方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味。處方如下:柴胡、黃芩、清半夏、枳實、赤芍、白芍、桃仁、牡丹皮各15g,生大黃、桂枝、茯苓各10g,生石膏45g,生姜6g,大棗4枚。5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二診:喘氣、胸悶大減,口干、心煩、面紅減輕,大便易排。舌暗紅,苔燥厚微黃,脈弦。雙肺少許哮鳴音。已停輸液。處方:上方減生大黃為6g,7劑。
三診:喘氣、胸滿悶消失,口干、心煩、面紅不明顯。雙肺無哮鳴音。舌淡暗,苔白微厚欠潤,脈緩。口服桂枝茯苓膠囊善后。隨訪半年,哮喘偶爾發(fā)作,但程度輕,吸入沙汀胺醇即可緩解。
按:從六經辨證看,患者胸悶、心煩、脈弦,系病在少陽;喘氣、口干、便秘、苔黃燥、脈數(shù),屬陽明里實。二者并見,辨為少陽陽明同病,為大柴胡湯加生石膏的適應癥。從體質看,形體肥胖、肌肉結實、腹部充實、按壓抵抗有力,又為大柴胡湯體質。故判為大柴胡湯證,服用大柴胡湯既可治病又能調體。面色潮紅、唇紫舌暗、下腹壓痛、下肢皮膚粗糙,屬于瘀血之桂枝茯苓丸證。三診時,大柴胡湯證不明顯,血瘀證仍在,故投以桂枝茯苓膠囊長期服用善后。
慢性膽囊炎案
龍某,女,66歲,2013年9月13日初診。
主訴:右脅肋部疼痛3周。3周來進油膩食物后即感右脅肋部疼痛、腹脹、反酸、燒心,嚴重時惡心、嘔吐。有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2型糖尿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病史。曾多次發(fā)作右脅肋部疼痛。B超提示膽囊炎,膽囊內砂粒樣結石。1周前入院后予以抗感染、制酸護胃等治療,病情緩解不明顯,要求配合中藥治療??淘\:右脅肋部疼痛,腹脹,偶爾反酸、燒心,口干苦,小腿抽搐。食欲尚可,大便干。舌紅,苔白膩,脈弦。形體肥胖,腹肌緊張,墨菲氏征(++),肝區(qū)叩擊痛(++),無反跳痛。辨六經屬少陽陽明合病,兼夾瘀血,方用大柴胡湯加味。處方如下:柴胡、金錢草各20g,白芍30g,黃芩、枳實、延胡索、郁金各15g,生姜、大棗各10g,清半夏、生大黃各12g。5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二診:患者已出院,訴右脅肋部疼痛、口干苦明顯改善,無反酸、燒心、小腿抽搐。墨菲氏征(+),肝區(qū)叩擊痛(+)。上方改柴胡為15g、白芍10g,續(xù)服5劑。服完諸癥消失,墨菲氏征(-),肝區(qū)叩擊痛(-)。B超復查,膽囊結石仍在。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按:據(jù)六經辨證,患者右脅肋部疼痛、口苦、脈弦,辨屬少陽;口干、腹脹、大便干,系陽明里熱。惡嘔、反酸、燒心系膽熱犯胃,加之陽明里實,腑氣不通,胃氣上逆所致。故辨為少陽陽明同病,主方投大柴胡湯。因病位固定、疼痛較劇烈且病史較長,考慮兼夾瘀血,故加延胡索、郁金以活血通絡、行氣止痛。小腿抽搐,緣于筋失濡養(yǎng),予芍藥甘草湯養(yǎng)血舒筋。加金錢草意在清熱利濕排石,從B超復查看,結石并未排出,乃意料之中,因為曾有肝膽外科專家建議手術取石治療。從大柴胡湯角度看,其治療膽囊炎、膽囊結石,重在通腑瀉熱、和解少陽、緩急止痛,而非以排出結石為目的,當然若能排出則更好。關于這一點,于用藥之前應向患者言明,以避免患者疑慮及醫(yī)患糾紛。
慢性中耳炎、慢性腹瀉案
季某,男,58歲,2014年3月2日初診。
主訴:左耳流膿半月。半月前,患者飲酒后出現(xiàn)左耳流膿,無發(fā)熱、耳痛,經輸液抗感染治療1周,未見緩解,轉而求助中醫(yī)。有慢性中耳炎、慢性腹瀉病史多年,曾屢屢治療,未獲治愈。平時喜飲白酒??淘\:左耳流膿,大便每日3-4次,溏便,氣味臭穢,心煩,口干,進食后上腹不適,無發(fā)熱、耳痛、腹脹、腹痛等癥。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尿色黃。舌暗紅而堅老,苔黃厚膩,脈滑有力。形體壯實,肌肉堅緊,左耳道見膿液,上腹按壓充實有力,無壓痛,腸鳴音較活躍。辨體質為大柴胡湯體質,兼夾濕熱證。處方如下:柴胡、梔子、黃柏、清半夏各15g,黃芩、白芍、枳實、生姜、大棗各10g,制大黃6g,生薏苡仁、敗醬草各20g。7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二診:左耳流膿明顯減少,大便每日2次,心煩、口干減輕,進食后上腹不適消失,舌紅,苔白膩。聽診腸鳴音稍活躍。再予上方7劑,繼續(xù)治療。
三診:左耳無流膿,大便每日1次,成形,心煩、口干消失,尿色清。舌稍紅,苔白微膩。上腹按壓松軟,聽診腸鳴音正常。予以生薏苡仁、敗醬草各20g、制附片6g,7劑善后。隨訪兩月,未見復發(fā)。
按:患者中耳炎、腹瀉久治不愈,除與嗜好飲酒有關外,體質因素亦不能忽視。久病頑疾,治療可從體質切入,觀其形體壯實、肌肉堅緊、上腹按壓充實有力,考慮大柴胡湯體質。左耳流膿、腹瀉,實乃體內穢濁之邪欲借耳道、腸道排出體外。治病當因勢利導,給邪以出路,方可愈疾。故主方投大柴胡湯,合用梔子柏皮湯、生薏苡仁、敗醬草清熱利濕排膿。方中用制大黃,意在瀉熱而非通便。
《經方》雜志期待您的持續(xù)關
注及原創(chuàng)投稿~
jingfangzazhi@163.com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