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看了部電影,講的是古人的忠義之事。期間則穿插了羅馬皇室之爭:大王子奪了小王子的位置并趕盡殺絕,走投無路的羅馬小王子最終被逼到懸崖邊上,而他身邊只有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文臣怒斥篡位者“你別想再傷害我的主人”,隨后抱著年幼的小王子縱身躍下懸崖。這一鏡頭讓我不禁想到了南宋的陸秀夫,那個無力回天的丞相背負(fù)著年幼的皇帝趙昺,背負(fù)著他為之堅持的沉重理想投海而亡。而與陸秀夫同為“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同樣從容殉國,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詩句。他們最大的共同點(diǎn),就是文人的風(fēng)骨。
文人的風(fēng)骨,體現(xiàn)在對國家的熱愛,至死不渝。文人縱不能馳騁疆場,浴血奮戰(zhàn),但同樣是用生命和全部的力量來守護(hù)祖國。位卑未敢忘憂國,無論是身處何方,從事什么工作,都心系國家,心系百姓。五代時期有個名為馮道的人,此人是事四姓、相六帝的“十朝元老”,按照傳統(tǒng)理念,這是沒有氣節(jié)的墻頭草,為此歐陽修、司馬光等人都對其破口大罵。馮道如果想要好名聲,至少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自殺殉國,死得其所;二是歸隱山林,與世無爭,但是他偏偏選擇了第三條路,背負(fù)罵名,出任十朝,無從揣度他的選擇是因?yàn)槭裁?,但不可否認(rèn)的是從實(shí)質(zhì)上他庇護(hù)了當(dāng)時的許多百姓,五代時期,50余年間換了6個朝代,皇帝有10個姓,朝代更迭,興亡百姓皆苦,馮道用他自身的影響力和權(quán)術(shù),最大限度地保全了百姓。他可以選擇榮耀的死去,但他選擇了屈辱地活著,甚至是比屈辱更為慘淡的遺臭萬年。馮道是愛國的,雖然他的國已山河破碎,但是百姓還是一樣的百姓,他愛的不是一個狹義的國家、一個姓氏,而是深深愛著這片土地、這些百姓,他毅然選擇了自己萬劫不復(fù),換來百姓的數(shù)十年安寧。蘇東坡講馮道:“菩薩,再來人也。”王安石講馮道,“佛位中人”。南懷瑾先生評價馮道,對于保存中國文化、保留國家的元?dú)?,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為了顧全大局,背上了千秋的罪名。正如菜根譚所言“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圣”。
文人的風(fēng)骨,是對名利的淡泊。這并不是說文人就一定要窮困潦倒,而是說君子愛財取之以道,不義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窮困之際對誘惑的抵抗,要做到貧賤不能移,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放棄自己的原則和氣節(jié)。富貴之際,要能放得下,不能因?yàn)樯岵坏盟鶕碛械拿涀鋈说牡拙€,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舍得甚至比拒絕更難。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堅守本心,才能無愧于心。
文人的風(fēng)骨,體現(xiàn)在對個人品行、道德的約束。貧困的時候,生活再窘迫,也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謹(jǐn)慎自己的言行,要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節(jié)操,不驕不躁,儀態(tài)大方,舉止從容。得志的時候,更要嚴(yán)格自律,曾國藩為自己的書齋自署“求闕齋”,“闕”即“缺”,“空”的意思,,以“求闕”名其齋用意為“防盈戒滿”。那時正是他手握重權(quán)、事業(yè)興旺之時,一般人容易得意忘形,他卻能在名聲騰升之時謀求退藏。始終保持欠缺的心態(tài),修身律己,謹(jǐn)言慎行。無怪乎,他成了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被稱“晚清第一名臣”。他一生以“求闕”為“座右銘”,不因?qū)櫃?quán)恃大而沾沾自喜,不因權(quán)力過高而驕倚蠻橫,時時警誡自己,自謙自抑,是值得學(xué)習(xí)的。
文人的風(fēng)骨,體現(xiàn)在對信仰的執(zhí)著,對真理的堅持。就如關(guān)漢卿自比為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執(zhí)著意味著鍥而不舍,哪怕受到再大的阻力,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并為之努力,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是不屈的斗士,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情。如果你覺得現(xiàn)在走得辛苦,那就證明你在走上坡路,且以此告誡自己,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不要因?yàn)樾量喽艞?,要持之以恒,才能收獲成功。
文人的風(fēng)骨從來都未曾消失,也從來沒有淡化,因?yàn)檫@是民族的脊梁,不僅僅存在于鴻儒的身上,也可以內(nèi)化于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心中。
(作者單位:云南省臨滄市人大常委會)
【“求是網(wǎng)評”欄目投稿郵箱為wp@qstheory.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分享您的真知灼見,共同構(gòu)筑網(wǎng)上思想理論高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