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節(jié)目“重新定義了女性”,不如說是重新定義了“有錢、漂亮、獨立”的女性。
▲《乘風破浪的姐姐》節(jié)目截圖。
文 | 于理
在沒有熱搜、低調宣發(fā)的情形下,《乘風破浪的姐姐》(簡稱《乘風破浪》)播出即爆。
這是一檔與眾不同的女性選秀節(jié)目,選手們都是年紀30+選手,年齡最大的已經50+,她們還都是已出道且成名的女明星,如寧靜、萬茜、伊能靜、張雨綺等。
《乘風破浪》播出后獲得不錯的口碑,輿論場內也幾乎一片贊許聲,聲稱節(jié)目“重新定義了30+女性”。
不過,在有些單向度的評論聲音里,是否有什么被我們無意中遮蔽了?
“姐姐”是誰?漂亮的、有錢的30+女性
《乘風破浪》獲得好評,首先在于它打破了對“30+女演員”的刻板印象。
在此之前,中年女演員的困境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有女演員曾調侃,當她進入30歲,跑劇組時就成了被挑挑揀揀的“菜”。
市面上中年女性的角色是匱乏的。30歲出頭的女演員大多只能“裝嫩”出鏡,在偶像劇里飾演少女;一旦邁進40歲的門檻,她們很可能已經在扮演“20+女演員”的“媽”了。
《乘風破浪》聚焦30+女明星,讓我們看到了30+女明星的另一面:她們獨立、成熟、自信、自我悅納、各美其美。
這是節(jié)目立意上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如果說節(jié)目“重新定義了女性”,那或許也有些過度抬高了節(jié)目的價值。
確切地說,節(jié)目是重新定義了“30+中年女演員”,重新定義了有錢的、漂亮的、獨立的女性——讓更多人看到她們不一樣的美。
▲《乘風破浪的姐姐》節(jié)目截圖。
《乘風破浪》瞄準的主流女性觀眾,顯然是一二線城市里的獨立自主的職業(yè)女性。她們能夠在節(jié)目中獲得情感上的感染與共鳴。
但如果是一個邊遠地區(qū)的、農村的、學歷低的、貧窮的30+女性,節(jié)目里的“姐姐”們則與她們的生活太過遙遠;所謂“三十而立、三十而勵、三十而驪”的價值觀更像是漂亮的標語,它們沒有錯,但也可能是“不及物”的。
戴錦華教授曾敏銳地發(fā)現(xiàn)女性群體內部的分層,“如果你足夠年輕,如果你受過足夠高的教育,如果你是富二代,如果你生活在中心城市,那你作為女性,可能來到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但如果你老了,如果你有殘疾,如果你貧困,如果你受教育程度不足,如果你是少數族裔,如果你生活在邊遠地區(qū):這里任何一種劣勢增加的話,女性天然的劣勢就會被放大。”
因此,對于像節(jié)目中的女演員一樣獨立、有錢的女性來說,她們的確來到了一個可以乘風破浪的“黃金時代”。
但不是每一個“姐姐”都有機會乘風破浪?!敖憬恪辈⒉缓w所有30+的中年女性,也談不上重新定義所有女性。
自信了就能“乘風破浪”?
《乘風破浪》的文案和女明星的很多“金句”在網絡上流傳。話雖不同,但指向其實差不多,都是強調女性需要自信、自愛、自尊、自強、自律,做到了這一切,女性就能成為更好的人,就能“直掛云帆,乘風破浪”。
只是我們也應該警惕這樣一種論調:節(jié)目中的姐姐能夠乘風破浪,是因為她們自信、自強,如果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中年女性沒能乘風破浪,那就是她們不自信、不自強、不夠努力。
換句話說,我們不能說那些邊遠地區(qū)的、農村的、學歷低的、貧窮的女性境遇不佳,是因為她們不夠努力?!敖Y構性問題”不能被包裝成“個人問題”。
《乘風破浪》的價值觀雖沒有錯,但那也是保守的,是消費文化中常見的。
它將姐姐們的乘風破浪歸因于姐姐們個體的努力與自我突破,而在有意無意地忽略促成她們今日成就的背后的結構性“力量”。
同樣的努力,但如果出身不同、接受的資源不同、背景不同,命運走向也可能完全不同。
▲《乘風破浪的姐姐》節(jié)目截圖。
就如同節(jié)目中的女明星,話題度最高的不見得是最努力、業(yè)務能力最好的一個,而可能是最受資本扶持的一個。
掣肘女性發(fā)展的,不僅僅是她們個體努力,背后的結構性力量更不容忽視。
因此,如同南帆所批評的,現(xiàn)在不少大談女性主義的人,“將實現(xiàn)這些啟蒙主義的理念寄托于普遍的‘人性’,企求良知的覺悟或者企求文化知識喚醒公正意識,這是典型的小資幻想癥”。
并不是每一個姐姐都能乘風破浪;個體的努力很重要,但不是努力了就能乘風破浪,擁有相對平等的平臺、資源、發(fā)展環(huán)境同樣重要。
女性需要各自努力,也需要為包括貧窮女性在內的女性共同體努力。只有這樣,“乘風破浪”才不會只是少數女性的“幸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