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賀知章,是在小學課本里的《回鄉(xiāng)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寥寥數(shù)語道盡了人世間的種種離愁別緒。當時年幼的我們并不知道詩人寫這首詩時已是八十六歲的高齡,就在寫完這首詩后不久,詩人便在故鄉(xiāng)的鏡湖畔與世長辭,詩人用自己八十六年的生命歷程,寫下的離別詩。
《長安十二時辰》中,靖安司的司丞李必對何監(jiān)說:“老師二十年前的杰作,寫盡了大唐盛景?!?/span>
何監(jiān)說:“寫盡了嗎?也對,盡了。過去的大唐好啊,過去了,都過去了?!弊鳛橐粋€已經(jīng)八十多歲的老人,何監(jiān)把一生奉獻給大唐盛世,但最后只能朝著偉大時代的離去投下深情的一瞥。
何監(jiān)的原型就是我們從小就熟知的唐代大詩人賀知章。大唐的天空,星光璀璨,前有李白、杜甫、孟浩然,后有柳宗元、韓愈、白居易,相對而言賀知章就顯得低調(diào)多了,他的詩書為人稱道,文才、書法俱佳,而常常使我們忽略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一面。
公元695年,武皇恢復科考,賀知章成了當年第一位金榜狀元,唐朝進士跟后世不同,錄取人數(shù)極少,很難考中,賀知章三十多歲就能中進士科狀元,絕對難得。此后的賀知章在官場上平步青云,一直做到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jiān)。
賀知章不僅是詩書并善,年老時還獨具一雙慧眼,可以說是當時知名的伯樂,太白謫仙之名則是拜賀知章所賜。公元742年,八十三歲的賀知章在京城見到一個四十一歲的中年人。這個叫李白的中年人把自己寫的《蜀道難》給他看。剛讀開頭,賀知章就知道,偉大的詩歌來到了,此后李白隆重以“詩仙”之名,登上了大唐的詩歌舞臺,載譽千年!
賀知章一生的經(jīng)歷和晚輩李杜坎坷的一生相比,可謂順風順水,生活在大唐最鼎盛的歲月,貞觀之治沒過去多久,后面緊接著又是開元盛世,去世的時候是公元744年,距離安史之亂爆發(fā)還有十一年,既沒有“國破山河在”的國仇家恨,也沒有“路有凍死骨”的蒼生不幸,更沒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懷才不遇。更重要的是他生活在天下人的夢想之都——長安。長安城里有108坊,東西兩市,寬闊的朱雀大街上到處都是高鼻深目的外國人。天氣晴好時,向南遠遠望得見高高矗立的大雁塔。在這樣的繁華之都生活了五十年之久的賀知章,為什么還要千里迢迢回到遙遠的南方?
大抵,他是想家了,落葉根歸的故土情懷深深地驅(qū)使著他歸
鄉(xiāng)。
天寶三年,賀知章86歲,身體大不如前,一場大病之后,賀知章上書玄宗請辭。唐玄宗依依不舍,下詔在京城都門外設(shè)立帳幕,皇太子、百官為他餞行。
這是賀知章一生的巔峰時刻,備顯榮華。離別故鄉(xiāng)五十余載,功成名就的賀知章衣錦還鄉(xiāng)了。然而,賀知章并沒有夸耀自己的官銜、權(quán)力、京城的絢麗,只是以一種和平、謙卑的姿態(tài)站在故土面前,如同一個孩子回到母親的懷抱。
孩童們不知道這位德高望的朝廷重臣,笑著問:“爺爺,你從何處來呀?”
置身于故鄉(xiāng)熟悉而又陌生的環(huán)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萬千。一切富貴繁華都成過眼云煙,如今只是個年邁的歸鄉(xiāng)者,故鄉(xiāng)給他的烙印還在,只是年華遠去,歸來的是思鄉(xiāng)的情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