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報原創(chuàng)作品,作者:劉磊(好報專欄作家)
幸福或痛苦的生活
都無足輕重,
都只是我們人生
這條編織毯圖案的一部分
人生的枷鎖
本文是一篇書評。針對一本長達63萬字的小說,小說的名字叫《人生的枷鎖》。這應該是英國著名作家毛姆最長的一部著作,據(jù)說也是他個人的精神成長史。
如果你沒有時間去看那么厚的一本巨著,如果你相信我,那么,看這篇幾千字的書評也差不多能窺見到本書的大部分精髓。
我很少寫書評,這次的確是因為這本書深深的震動了我。
當然,不得不說它有一些顯而易見的缺點,比如有的地方稍顯冗長,但我仍然必須要說,瑕不掩瑜,個人感覺這是毛姆最棒的一部作品。
毛姆的三部最重要的作品:《月亮與六便士》、《刀鋒》、以及這部《人生的枷鎖》(也譯作《人性的枷鎖》),其主人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很有精神生活,不愿意在這個虛偽做作的社會里茍活(至少內心不會認同),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生活,從而收獲內心的平靜(或完成自己與生俱來的使命)。
但毫無疑問,本書的主人公菲利普走的最遠。
《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個完全空靈的人,和《香水》的主人公馬普蒂斯特一樣,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內在而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刀鋒》的主人公拉里也相當?shù)摹安唤拥貧狻?,雖然偶有落魄的時候,但終究是困于哲思中的時候更多一些。
但菲利普則完全不是,他天生跛腳,因此從小便受盡了嘲笑和屈辱,隨著長大更是見識了各種的貧困、丑惡與死亡,他自己也有過身無分文流落街頭的日子,是個扎扎實實活在這個世間的人,而當他沖破了束縛于他人性之上的種種枷鎖之后,毛姆給他安排的結局,個人認為又是三個主人公里面最完滿的。
當然,拉里或思特里克蘭德一定會對這種完滿嗤之以鼻,哈哈。
那么,下面就讓我們進入這篇文章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最可能對讀者有所啟發(fā)的部分,那就是,菲利普掙脫的“人性的枷鎖”到底有哪些?
在我看來,隨著他年歲的增加,他主要超越的枷鎖大致有三個。(次要的,比如對自己殘疾的超越就暫且不論了哈)
從不太重要的開始說。
第一個枷鎖,是愛情。
在這里就不得不提到本書最為出彩的配角,女一號,米爾德麗德,真的是百轉千回,長嘆數(shù)聲,她或許是毛姆筆下所塑造的最為鮮活飽滿的一名女性。
毫無疑問,她庸俗、拜金、自私自利,在和菲利普交往的過程中永遠只考慮自己,她的每次出現(xiàn)對菲利普來講都是災難:第一次把他的存款耗掉一半兒,第二次將他寄宿公寓里的物品全部毀壞殆盡,直到最后的最后,才迫于羞愧而離開了菲利普的生活。
這個人物所呈現(xiàn)的人性中的自私和庸俗,無出其右者。那些豐滿的細節(jié)不是本文的重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閱讀原著,說回菲利普。
實際上,毛姆筆下的很多主人公都有過類似的感情,明明那個女人是如此的自私、勢利、虛榮、庸俗不堪,但是男主人公就是愛上了她,即便在心里把自己恨得牙根癢,覺得自己真的是瘋了才會愛上這樣的女人,即便兩人根本沒有任何的共同語言,卻依舊不可自拔。為她瘋狂,為她神魂顛倒,她一個贊許的眼神就是天堂,她一天不聯(lián)系你就是地獄——菲利普也是如此,在剛認識米爾德麗德的時候受盡了這種折磨。
沒辦法,愛情就是如此的盲目,尤其是在我們年輕的時候。
從那種火一般的熱情,到被米爾德麗德屢次傷害,一度想到自殺,再到最后找回自己,從這段感情中走出來,菲利普成長了許多。但我想說的重點并不是這個,并不是說菲利普在全書70%左右的地方擺脫了這段感情,就是說他掙脫了愛情的枷鎖——而是說,直到最后,直到全書的最后一頁,最后一個字,他才徹底掙脫了愛情的枷鎖,才認識到,愛情并不是這個樣子的。
愛情,并不是那樣的荷爾蒙爆發(fā),迷失掉自我,轟轟烈烈地一切圍繞著那個心上人——至少并不是只有這樣的瘋狂才叫愛情。
在那些掙扎不已的日子里,菲利普曾對自己說“天啊,如果愛情都是這樣的折磨與焦灼,那我還是不要愛情的好。”
最終,在真愛薩莉的懷抱中他領悟到,有一種愛情,其中并沒有焦灼和痛苦,就是那樣的自自然然,兩顆心就那樣平穩(wěn)安詳?shù)淖咴诹艘黄?,而往往是這樣的愛情才能長久,而非前者。
“愛情并不是只有哭喊、眼淚和熱情這一種形式。”
至此,他掙脫了愛情的枷鎖。
毛姆
第二個枷鎖,是道德。
這一點,還是相當值得我們借鑒的。
在小的時候,由于監(jiān)護人是個牧師(菲利普從小父母雙亡),小菲利普曾對基督教產生過一陣堅定的信仰。他曾用一顆孩子的、最至純的心,最赤誠的祈禱,在無數(shù)個夜里去祈求上帝可以讓他的那條殘腿好起來,然而這一切到頭來當然并沒有什么卵用。于是,小菲利普從此便不再相信宗教的那套價值觀,卻潛移默化地繼承了基督教的全套道德觀,這繼而成為困擾他很久的枷鎖。
也就是說,雖然他在理性上不再相信上帝,但在內心深處依舊不自覺地接受了基督教的道德——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的行為都是有善有惡、有正當和墮落之分的。
比如,施舍就是善,偷盜就是惡;一心一意只愛一個人就是正當,和多人亂搞就是墮落。(在這里請千萬不要套心理學的什么超我本我的概念,拜托。)
可是,抱持著這種道德觀的菲利普卻發(fā)現(xiàn)生活并非如此,他眼中的世界行善者少,偽善者多。他繼而思考,到底是誰,決定了利他、忠貞、無私等等的品質就是善,就應該被發(fā)揚廣大;利己、淫亂、自私就是惡,要被嚴厲禁止?
他曾以為是自己的良心,到后來他終于發(fā)現(xiàn),哦,讓我如此作想的,原來還是在自己心中所根植的,那個一息尚存的上帝的聲音。
當然,打破道德這個枷鎖所得出的結論未必會讓很多人舒服:在將根植于自己內心深處的上帝影響完全祛除后,菲利普終于認識到善惡是沒有意義的,這個世界沒有美或丑,善良奉獻并不比卑鄙自私好,沒有誰在背后做著價值評判,只有中立而客觀的實象——這便是一種赤裸裸的、但又是極為真誠的個人-現(xiàn)實主義觀點。
由此,菲利普便得到了一個自然而然的推理:既然無善無惡,那么力量就是真理,一個人之所以不能為所欲為,唯一的原因是有國家暴力機器比如警察或監(jiān)獄的強力制止,在此之外,人可以做任何事。而所有的那些以所謂美德來要求自己的人,都是偽善。
所以那陣子,菲利普的人生信條是:為所欲為,同時提防警察。
也正是這個觀點,讓菲利普徹底放棄了藝術(當然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他自己并沒有什么天分)。因為既然美和丑都沒有什么意義,那么去追求美這件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一件很矯情裝逼的事,這是對自己洞若觀火的菲利普所不能容忍的。
可以說,對道德枷鎖的突破使菲利普學會了忠于自我,不會再因某些外在的教條而放棄自己內心的聲音。但很快,在擺脫了那些僵化的道德標準之后,菲利普很快便發(fā)現(xiàn)了一些更好的東西,一些雖然也是現(xiàn)實主義的,雖然也對一切不做價值評判而全然接受,但卻是比“為所欲為,同時提防警察”更好的東西——在那種強大而有力的東西的照耀之下,事實被照亮了,改造了。
所以,那是什么呢?
答案很簡單——那是對人生意義這個問題的一種解釋。這種解釋,超越了道德、善惡和生活,照亮了人生中的一切。
這便涉及到了第三個枷鎖。
對菲利普來講,這第三個枷鎖就是人生意義問題,可以說這也是全書最大的一個問題,在菲利普還沒有遇見米爾德麗德時他便困于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也是唯一貫穿全書始終的脈絡,直到最后,他才終于找到了答案。
讓我們慢慢來說。
首先,在破掉了道德(宗教)這個枷鎖之后,菲利普曾一度向哲學尋求答案,因為古圣先賢都告訴他,哲學就是為了思考并解答人生意義這種終極問題而生的。結果,通過數(shù)年的閱讀和思考,菲利普突然發(fā)現(xiàn)這并不靠譜——因為他發(fā)現(xiàn),所有的哲學體系或概念,都不過是從某個哲學家自己身上所自然生長出來的東西,并不適用于他。
換句話說,他也崇拜斯賓諾莎的高潔,也讀康德的體系,但那是他們的哲學,并不是他的。換句話說,菲利普發(fā)現(xiàn)雖然哲學一直想要解釋世界,想要給出一些普世的信條,但至少在涉及人生意義的這個領域,并沒有什么所謂普世的信念。
是呀,如果真有了普世的信念來指導每個人的生活,那豈不是又成宗教了么?
于是,在發(fā)現(xiàn)哲學不頂用之后,菲利普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只有靠自己才能解答,但是馬上,隨即衍生出的另一個問題卻又開始讓他忐忑不安起來——那就是我們真的有所謂的自由意志么?因為如果沒有自由意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話,那又何談靠自己去解答呢?如果沒有自由意志,人生意義只不過是定數(shù),是個待我們去發(fā)現(xiàn)的東西,那這不又繞回到上帝的懷抱了么?
于是,菲利普自言自語道,“人有自由意志么?你以為你有,但是當你回過頭來看,一切又都是不可避免的?!?/span>
糾結至如此,這個問題便停頓了下來。最終,在目睹了一些朋友的死亡(尤其是送他波斯地毯的好友克朗肖的死亡)和各種啟發(fā)之后,菲利普終于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那就是,人生是無意義的,徹徹底底的無意義。
并不是什么很新奇的答案是吧。
但接下來,高能部分來了,菲利普終于迎來了自己的一個頓悟,一個很有存在主義味道的頓悟,我嘗試著用我自己的話闡述如下:
沒錯,人生是絕對沒有任何意義、沒有任何目的的,但那又如何?沒有意義就會死么?事實上,我們的人生正如眼前這條漂亮的波斯地毯,我們只是出于一種純粹的美感而去編織它。有些人認為人有自由意志,有些人認為沒有;有些人認為人生有意義,有些人(比如我)認為沒有——但在本質上,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未曾停止對人生這條地毯的編織。
沒錯,就是這樣。有些人活得恣意無比,追求各種鮮活的人生經驗,他編織出的圖案就很復雜;有些人按部就班地長大、工作、結婚、生兒育女、為兒女操勞、然后死去,他編織的圖案就很單一;有些人一輩子作惡卻身體健康活到高齡;有些人出生不久就身染重病很快夭折;有些人幸福、成功;有些人失敗,痛苦——但這一切本質上都不重要,都只是人們編織出的各種圖案而已。這些圖案本身就是它自己的意義,圖案本身就是它自身合理性的證明。
于是,幸?;蛲纯嗟纳疃紵o足輕重,都只是圖案的一部分。當我們死的時候,這條美麗的地毯也就編織完成,成為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雖然只有它的主人知道它的美,但這也已經足夠了。無論圖案繁復或簡單,它對它的主人而言都是最完美的。
——一種基于個人主義的、對人生際遇全盤接受、又腳踏實地的存在主義信念。
就這樣,借著這個頓悟,菲利普超越了自由意志的討論,超越了宗教的奴性,超越了哲學和對幸福的追求,也超越了人生意義這個終極問題,最終到達了幸福安寧的彼岸。
嗯,以上,便是困擾主人公的三個最主要的枷鎖。
當然,本書的精彩還不止于此。在書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百年前(一戰(zhàn)前后)的英國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比如他們會普遍地認為中國很神秘,歐洲文明之外都是自己的殖民地,美國人都是暴發(fā)戶、鄉(xiāng)巴佬,沒有任何的品味,粗俗野蠻;英國人自己則是一群刻板的宗教衛(wèi)道士,還不乏許多的偽君子;而只有法國,法國才是真正的藝術、修養(yǎng)、時尚等等的人類文明發(fā)源地,世界的中心是巴黎。
另外還有個小細節(jié),在書的30%左右,《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亂入了一下哈哈。
話說回來。到了最后,抱著那個“波斯地毯”的洞見,菲利普理解并原諒了所有人,包括那個曾經傷害他最深的女人,他不再恨她,只是感到她很可憐,她只是個沒有自我的、盲目的命運工具。在最后的最后,他想起耶穌的那句話:
“原諒他們吧,因為他們并不知道他們所做的。”
在東方,這就叫做慈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