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時代的見證,真理的火炬,記憶的生命,生活的老師和古人的使者。'而中華民族就擁有了五千年的歷史,它帶來的就是綿延不絕的傳承與發(fā)揚。華夏文明在世界上其他文明都絕跡的情況下,依舊保持著長盛不衰,這簡直是世界史的一樣奇跡。可這并非偶然,反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政治文化根源。
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都要立足于人民,是古代文明的重要因素。
過去華夏人口呈現(xiàn)猛增的趨勢,對周邊國家及地區(qū)造成了極大的震懾。華夏先民最開始出現(xiàn)于河南、陜西一帶,隨著發(fā)展,其范圍不斷從中心向邊緣擴張,周邊的蠻夷戎狄與之存在著長久的摩擦,形成了一場拉鋸戰(zhàn),日積月累下,其他民族還是逐漸遷移出祖居地,向東邊和南方躲避鋒芒。
華夏民族人口優(yōu)勢越來越明顯,其他民族已經(jīng)無法抗衡。在無情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成倍的人口很輕易就可以造成其他民族的湮沒或者接受同化,融入其中。中國元朝和清朝是屬于破壞了漢族管理政權(quán)的例子,但我們大體的文化并沒有受到影響,甚至元、清官員都要學習漢家文化。
印度其實是除了中華民族之外延續(xù)性最好的國家,但在那里卻是把分裂當作常態(tài),統(tǒng)一是暫時的,要真討論,也不過是阿育王的孔雀王朝算是個大帝國。特別是在被西方殖民的幾百年里,印度的傳統(tǒng)文化喪失,幾近與無,而西方國家恰恰利用了印度的分裂才得到可乘之機。
蒙古人試過'殺光所有人'還想著改田為草,通通放牧,但結(jié)果很顯然。中國人即使是在最艱難的十九世紀下半葉到二十世紀上半葉,依舊挺立著錚錚傲骨,堅持民族大義為國家的完整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貴族、僧侶、學者是文明的主要承載方。貴族使用權(quán)力獲取資源,提高自我,一方新的勢力攻來,要想徹徹底底讓舊勢力消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中國人既講究父債子償?shù)膫鹘y(tǒng),又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隱忍。
很多國家過于重視僧侶一類的宗教人士,還在歷史上實行政教合一,出兵征戰(zhàn),還打著宗教的幌子。中國則屬于無宗教國家,歷史上根本不會有宗教滅國的可能性,'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破除迷信。學者,就是讀書人,中國歷來都是一個考試大國,除了皇帝,其他的官員或是管理層都得靠考試出頭,魚躍龍門的希望,讓人們不斷投身于讀書,就將中華文明延續(xù)了下來。
中華民族從周朝開始,就逐漸塑造對自身民族身份的認同,周朝的統(tǒng)一讓家庭和社會的秩序得到確定,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所編撰的四書五經(jīng)為文化的認同奠定基礎,成為華夏民族認同感、優(yōu)越感和歸屬感的憑證。
以儒家文化為導向的中華文明,從高高在上的貴族到下里巴人的平民,都或多或少受其影響。文化和文字相輔相成,構(gòu)成了中華文明一條堅固的紐帶,任何挑戰(zhàn)都可以被化解,核心的文明體系與價值會始終存在。
文字是將文化保留下來的重要途徑,是人類社會的重要表征,社會學家認為,文字是部落之所以能夠進一步發(fā)展為階級社會的標志。印度古文字的識別方法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中,文化也隨之消散。
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出文字區(qū)別于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字母文字,也不同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漢字具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轉(zhuǎn)注等來源的造字法,這就不不限于簡單的象形文字,大大擴展了一個字背后的含義,對于漢字通過方言轉(zhuǎn)化為新文字也極大地避免了。
中國的幅員過于遼闊各個地方的方言千奇百怪,特別是秦嶺淮河以南,更是向著紛繁復雜發(fā)展,要是向其他文明一樣發(fā)展字母,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中國出現(xiàn)幾十上百種新語言。而一門新語言,就會打破原本的認同,從而建立新的歸屬。中華民族借助著唯一的方塊字,無論離開故土多久、多遠,心底的文化認同感都不會消失。
中國處于亞歐大陸的最東面,西靠青藏高原,這是我們國家的天然屏障,東南方是汪洋大海,僅僅北部會受到較大的威脅,但世界崛起的大國都在中東與歐洲,路途遙遠,這一點兒憂患也可暫時拋擲腦后。
要想踏上中國的土地,要么從日本方向,將朝鮮半島作為跳板,歷史上只有一次算是成功了一半?;蛘邚亩砹_斯方向南下,橫跨西伯利亞,中途環(huán)境惡劣,還有游牧民族的阻礙。中華民族屬于地大物博,不需要外來資源,內(nèi)部足以支撐消耗。
印度與中國的地理其實有些相似,處于南次亞大陸的國家,僅有西北方可能被入侵,但中東和歐洲列強都在頭頂,亞歷山大帝國、蒙古帝國和突厥人都先后進攻印度并大獲全勝。古巴比倫更是災禍連連,馬其頓、羅馬、蒙古等凡有大國崛起,便會被蠶食土地。故而中華民族雖然是民族成分復雜的狀態(tài),特別是華夏民族與游牧民族間的生存戰(zhàn),與其他文明相比不過是小打小鬧。
中華文明由于地理優(yōu)勢衍生出來的開放文明也與世界各國大大區(qū)別開來。凡是在開闊的土地上就容易形成高度的'多元化'、'世界化',對于來來往往的各項文明擺出寬容的態(tài)度,凡是肯定中華民族的'胡人',都可以輕易融入進來,唐朝時,波斯人、扶桑人、高麗人都可以入朝為官,言行舉止完全漢化,從心理上看,他們都屬于中華文明的傳承者。
再看其他國家,日本是四面環(huán)海,所以是封閉性的、高度種族化的文明,帶著狹隘與危險的種族主義精神。西方以基督教文化與民族主義相結(jié)合,各國星羅棋布總會發(fā)生紛爭,要想存在,就得斗個你死我活。
中華文明始終具有囊括天下的觀點存在,再與向往內(nèi)斂與和平的本質(zhì)結(jié)合,就形成了寬容的態(tài)度。古代中國具有世界上管理最為有效的中央集權(quán)制,為保證了華夏文明的完整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中央集權(quán)制度創(chuàng)立了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完全可以支持大規(guī)模的國家軍事或文明建設,例如修筑雄偉的防御工事——長城。這樣的制度同時發(fā)展出百姓強烈的認同感,文化威懾力即使在異族統(tǒng)治下,也能保留著根源,甚至同化外族文明。
縱觀歷史,游牧民族進入中原,趨于穩(wěn)定,首先就想的是恢復儒學教育,建立漢式制度,科舉制度隨之而來,很快也發(fā)展為新的中華文明承擔者。匈奴、鮮卑人士在中原,只能起漢姓,說漢話,與漢人通婚,進入漢族的浩蕩洪流。
中國帝王對于臣服于自己的小國,都是展現(xiàn)保護的態(tài)度,不知不覺就成就了世界和平主義,這就完全區(qū)別于西方為了崛起造勢而發(fā)動的殖民與奴隸運動。中國對于周邊附屬國家的庇護價值,遠遠高于他們定時的朝貢,而這樣的制度,只會存在于中國的政治制度下,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樣的'虧本買賣',誰也不愿意做。
中華文明具有龐大的兼容性,并不通過暴力的方式輸出自己的文明,順著人的意愿,更容易得到認可。猶太人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難被同化的人之一,他們不論走到哪里,都將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語言、信仰等銘記在心,甚至向外傳播,猶太人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社區(qū),他們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建立屬于他們自身的教堂,堅守著自己的認同感??稍谥袊统霈F(xiàn)了例外。
北宋時期的歐洲猶太人為了逃離各地的宗教迫害,歷經(jīng)了重重艱險來到河南開封,初始,他們保持著前往世界各地時都會保留的習慣,為了自己崇高的信仰,建立輝煌的教堂。
可是這樣奇異的一群人,并沒有引起百姓的反感,回教徒、猶太教徒、中國百姓都是和平相處,猶太人第一次受到這樣毫無芥蒂的相處,與之前的逃亡生活簡直是天差地別,17世紀中葉之后,猶太人的猶太特征逐漸淡化,到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完全喪失了,中國人與'猶太人'毫無差別。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展現(xiàn)出強大的力量,溫柔而堅韌,講究虛懷若谷的品質(zhì),中國這一片大森林里,可以養(yǎng)著各種各樣的鳥兒。
中華文明超越其他文明古國,屹立幾千年不倒,反而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趨勢,原因是多方面的。中華民族具有龐大的體量,在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都能存在,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緊密連接,這樣就造成了破壞的困難與同化的輕易。
文/史書百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