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tǒng)禮儀,包括很多的方面,如祭禮、賓禮、婚禮、喪禮等。其中,喪葬儀禮是人一生中較為隆重的儀禮之一。
中國人尤為重視喪禮,有些人出生時沒有禮儀“迎接”,但離開世界時,家里人一般都會為其舉行莊重的喪禮進行悼念,這足于看出中國人對死的重視。
孟子說:“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說的不過如此。
喪禮,作為一種民俗事象,在中國的存在發(fā)展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詳細的記載。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喪禮習俗受到了不少的批判。比如胡適就曾指出,古代遺留下來的喪葬禮儀,是“迷信的,虛偽的、野蠻的”,他認為應該將這些野蠻的、迷信的、繁重的禮節(jié)廢除,以減輕人們的精神負擔。
除了被批判,傳統(tǒng)的喪葬禮儀習俗風氣正在漸漸變淡,甚至開始被人所遺忘。這正如許多人“回家過年”,例行公事一樣,習俗的風氣和味道變淡了,城市如此,鄉(xiāng)村亦如此。
對于這種潮流趨向的發(fā)展,有人持認可的態(tài)度,也有人持反對的意見。
比如北大哲學系、宗教學系吳飛教授就對此指出:沒有傳統(tǒng)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相信不少人的答案是肯定的。
為啥如此?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文明還是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原始人類對于死的概念比較淡薄,所以他們對待逝者的尸體,也和其他動物差不多,隨意處置,而沒有形成固有的,共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這時,就更談不上什么喪葬禮儀了。
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意識的覺醒,人類對生死以及以血緣為親情紐帶的關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加之人與人之間等級劃分也日益明顯,便漸漸產生了喪葬禮儀。
比如在古代,喪禮其實有嚴密而繁瑣的等級劃分,人們會根據死者生前的地位尊卑,以及血緣的親疏關系來操辦葬禮,充分體現了等級、宗法等封建傳統(tǒng)觀念。
所以,某種程度上看,喪葬禮儀,除了具有寄托哀思、慎終追遠的功能,還被賦予了社會倫理規(guī)范和政治功能。
而這些功能特性,和占據了中國幾千年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學文化,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系。
簡而言之,中國的喪葬文化,根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它反映的是一個宏觀的,包括不僅局限于個人的,家庭的,還上升到整個社會和國家的方方面面,它是集宗教、政治、文化等理論體系為一身的一個大范疇內容。
中國人說“人死為大,喪之以禮”,這里就涵括了儒、道,佛家,教派的思想理念。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對生命的重視,絕非并不是西方所言的沒有“人權”。
可以說,一個逝者的喪葬禮節(jié)操辦,可以映射出中國許多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以禮樂為特征的倫理型社會。早在夏商周時期,古人們就通過制禮作樂來促成社會秩序的形成和規(guī)范,而孔子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在這樣一個以“禮”治國的國度里,喪禮儀式同樣起到了樹立倫理道德,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作用。
首先,喪禮文化以“情”為本體,強調的是“道”、“義”、“孝”。親人去世,人們?yōu)橹奁У?,為之守孝,這是情感的宣泄,也是家庭倫理道德的升華,更是孝與善的體現。
喪禮儀式的背后,反映了一個家族對中國傳統(tǒng)善孝文化的傳承。
喪葬文化的存在,能夠讓人們在這樣的情感、道德、責任等準則下,通過不斷的反復熏染,而在個體心中產生一種特定的家庭、社會倫理道德觀念。
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非都是精華的,也有落后的習俗,對于傳統(tǒng)喪禮文化,也亦如此。我們應該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破除封建迷信。
但是,不管怎么說,傳統(tǒng)喪禮文化還是有著許多可圈可點的東西。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tǒng)的喪葬活動的文化本意已經產生了“變異”。比如原本喪事是一件哭喪之事,一些地區(qū)將其演變成了“面子工程”,隆重大搞。
甚至花錢請來歌舞團進行各種艷舞表演等等,把原本一場莊嚴的喪事活動,演變成了一場俗不可耐的表演活動。
除此之外,甚至還演變成了一種送禮拉關系的活動,一些人打著悼念逝者的口號,進行各種地下交易……
總而言之,傳統(tǒng)喪禮文化,的確在漸漸流失,發(fā)生改變,這正如北大教授吳飛所擔心的一樣。而這一改變,和當前個體、群體物質的過度追求,對喪禮文化認識的喪失密不可分。
因為現在的我們,都處在一個高度物質膨脹的年代,我們的道德情感正在流失,文化根基也日漸薄弱……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儀文明一直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喪禮文化是中國“禮”之習俗的一個縮影寫照,若是失去了喪禮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確會受到影響。畢竟,傳統(tǒng)喪禮文化是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植根于每個人的心中,是精神家園的構建。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