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說文》解釋說:'蝗,螽也。''螽',《說文》解釋說:'螽,蝗也。'那么,二者是同一種昆蟲嗎?其實二者不能算是同等的,在古代'螽'多作為蝗類的總稱,'蝗'大概是'螽'的一種。
(蝗蟲)
在《詩經(jīng)》中所見害蟲只有'螟'、'螣'、'蟊'、'賊',不見'蝗',也不見'螽'。《爾雅》對這幾種害蟲的解釋非常清楚:
螟,食苗心?!墩f文》也解釋'食谷葉。'這種害蟲不但食心,還食谷物穗,現(xiàn)在還叫蛀心蟲。
螣,食葉,又稱為蟘。一說此即蝗蟲。
蟊,食根。這種害蟲專禍害苗根,比如螻蛄等。
賊,食節(jié)。這種害蟲蠶食植物的節(jié),像現(xiàn)在的黏蟲、行軍蟲、剃枝蟲等。
在《爾雅》當(dāng)中還見另一種害蟲,即蝝(yuán),郭璞注:'蝗子未有翅者。'
因此當(dāng)時雖然有蝗蟲還不叫'蝗',后來的'螽'應(yīng)該就包括'蝗',段玉裁注:'于春秋為螽,今謂之蝗。按螽、蝗古今語也。'
后來到了《春秋》《左傳》亦不見'蝗'之說法,只見'螽'及被稱為蝗之幼蟲的'蝝'。據(jù)李鋼(參1)統(tǒng)計,'螽'和'蝝'共出現(xiàn)10處,而且對農(nóng)作物都構(gòu)成了災(zāi)難性的威脅。具體如下:
五年春正月,……大雩。螽。冬,州公如曹。(出自《春秋》)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八月,螽。(出自《春秋》)
三年春王正月,……秋,楚人圍江。雨螽于宋。(出自《春秋》)
秋,雨螽于宋,隊而死也。(出自《左傳》)
八年春王正月,……丙戌,奔莒。螽。(出自《春秋》)
六年春,……秋八月,螽。冬十月。(出自《春秋》)
十有三年春,……秋,螽。(出自《春秋》)
十有五年春,……秋,螽,……冬,蝝生。饑。(出自《春秋》)
七年春,……八月,螽。(出自《春秋》)
十有二年春,……冬十二月,螽。(出自《春秋》)
冬十二月,螽。(出自《左傳》)
十有三年春,……九月,螽?!卸拢?。(出自《春秋》)
其實,很多學(xué)者認(rèn)為'蝗'作為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而且還有出土文物作為證據(jù)。在安陽殷墟婦好的墓地中發(fā)掘出了一件玉雕蝗蟲。甲骨文卜辭也出現(xiàn)了關(guān)于蝗蟲的記載,如:
癸酉卜:其:……弜亡雨?蝗其出,于田?……弜?(《合》28425)
其大意為:癸酉日占卜,貞問不會沒有雨吧,蝗蟲在農(nóng)田中出現(xiàn)了嗎?
(拓片及釋文)
還有學(xué)者認(rèn)為《甲骨文字形表》中2015號形體也應(yīng)為'蝗'之象形字,因為從字形和實物對比可見二者非常相近。另外,卜辭中的'告秋''寧秋'的祭祀活動,都與災(zāi)禍有關(guān),解釋為蝗災(zāi)也可說得通。《甲骨文合集》有'告蝗(形體無法書寫,以'蝗'代之)于河'(9627片)、'岳……告蝗'(33229片)、'其告蝗上甲',這幾處卜辭均是表達(dá)祈求河岳祖先神靈不要發(fā)生蝗災(zāi)之內(nèi)容。
大概在周代'蝗'的甲骨文象形字變?yōu)樾温曌郑瑢懽?螽',而那時的'螽'作為蝗蟲的總類別也分為不同的小類,有阜螽、草螽、土螽、蜇螽等幾種。土螽個頭最大,成為后來蝗蟲的一種。
《甲骨文詁林》中認(rèn)為'秋'字里的昆蟲即是'蝗',蝗蟲災(zāi)害在秋季最為猛烈,因此引申為秋也是順理成章的。從這一點上說,表示秋天之意的'秋'為假借表蝗蟲之'秋'值得商榷,此義說引申更為妥帖。
(甲骨文字形表)
'秋'字形體如下:
甲骨文“秋”
'秋'字形體最初為蝗蟲之形,后又加'火',大概是秋季蝗蟲之災(zāi),不得不以火滅之。之后,'秋'字進(jìn)一步簡化,最后由表示莊稼的'禾'與'火'構(gòu)成。
到了小篆'蝗'字成為形聲字,從蟲,皇聲。'皇'有大、多之義,初形下部并無'王'字,本像火炬且火焰上騰之形。'皇'字從形體可見,初當(dāng)為'明亮'之義,為'煌'之本字,'煌'字為后來孳生分化字,加'火'進(jìn)一步明確其意義?!墩f文》:'煌,煌輝也。'《詩經(jīng)》有'昏以為期,明星煌煌。'
“皇”字古文字形體
'皇'之本義為明亮,后來又引申為大、天之義,《廣韻·唐韻》:'皇,天也。'古代君王之所以稱之為'皇帝'也就可想而知了。'皇'字的形體演變受其意義影響,蓋具有大、天之義后,便在原始形體上增加了'王'字,既有表音又有表意功能。
那么作為破壞性極強的害蟲'蝗',命名為'蝗'也可想而知,其繁殖力極強,所到之處遮天蔽日,瞬間蠶食大量的農(nóng)作物?;认x的極大的殺傷力,讓人覺得此種害蟲仿佛從天而降,冠之以'害蟲之皇'名副其實。至于有資料說'蝗字從皇,今其首腹背皆有王字。'(見于宋代陸佃《埤雅》),這種說法顯然是牽強附會,難以服人。
關(guān)于合體字'蝗'最早出現(xiàn)的時間還沒有確切證據(jù),不過成書于戰(zhàn)國和西漢之間號稱我國最早記錄物候和農(nóng)事的《夏小正》還不見'蝗'字。上文我們提到的《春秋》《左傳》亦不見'蝗'字,只見'螽''蝝'。
成書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中就開始使用'蝗'字了,'蝗蟲從東方來,蔽天。'《漢書·平帝紀(jì)》:'郡國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之后的唐、五代、宋等時期,'蝗'字開始普遍使用。
因此我們說,'蝗'字大概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之后西漢之前。
'蝗'現(xiàn)在在不同方言中又稱蚱蜢、蝗螽、飛蝗、螞蚱、馬札、麻札等。'蝗'本身屬于直翅目,蝗科。此幾個方言稱謂,該皆源于'蚱蜢',此稱呼源于對'蝗'的'瘦長善跳'這一特點的命名,《本草綱目》曰:'江東呼為蚱蜢,謂其瘦長善跳,窄而猛也。'此說比較有道理。記得兒時夏天放學(xué)之后,小伙伴們都會約起來去田野里捉螞蚱,然后就地?zé)?,每次想起來都會陶醉一陣子?/p>
烤螞蚱
如今蝗蟲肆虐,先是去年席卷東非,然后又在印度、巴基斯坦橫行,可以說與我們只是咫尺之遙。消滅蝗災(zāi)自古就是愁壞官民之事,宋代歐陽修曾在《答朱寀捕蝗詩》寫道:'捕蝗之術(shù)世所非,欲究此語興於誰。'
蝗蟲災(zāi)害
可以說,古代為了滅蝗想盡了各種辦法,從《詩經(jīng)》中的火燒,唐玄宗下詔書命令官員督促百姓捕殺,到宋朝的檢討修正社會政治以消除蝗災(zāi),再到采用巫術(shù)迷信之法消除蝗災(zāi),可謂絞盡腦汁兒,宋徽宗年間有'諸路蝗,令有司酺祭。'而今天雖是科技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但要應(yīng)對數(shù)千億只蝗蟲亦非易事。
1、李鋼著,《蝗災(zāi)·氣候·社會》,中國環(huán)境出版社,2014,02。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