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運動,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最初拔河主要用以訓練兵卒在作戰(zhàn)時鉤拉或強拒的能力,稱之為“牽鉤”、“拔桓”,是作為一種軍事課目用來訓練水軍。后來被民間仿效,成為一項娛樂活動。
據郭紹虞《中國體育史》記載“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曰為之”?!盃裤^之戲”在古代曾是正月十五的一項重要競技活動。到了唐代,這一荊楚地方性習俗迅速發(fā)展到全國,并定名為“拔河”。
《墨子·魯問》和《隋書·地理志》等史書記載,拔河興起于南郡(治所江陵即今荊州)、襄陽二郡,是從軍事訓練中產生。時吳楚間進行水上舟戰(zhàn),楚國聘請來楚地游歷的魯班為其設計一種名為“鉤強”的器具,“退則鉤之,進則拒之”(在舟戰(zhàn)占優(yōu)勢的情況下可以用它勾住敵舟,不讓其逃脫,在失利時可以用它抵住敵舟,不讓其接近),專門用于水上作戰(zhàn)?!盃裤^”就是“退則鉤之”的動作,后楚軍模仿水上拖船的動作使對陣雙方相互對壘來訓練水軍,形成最早的拔河比賽雛形。體現在楚軍用一條粗大的篾纜,上面系數百個小索,相向對挽,練習力氣,所以又名牽鉤。這種配合水戰(zhàn)的軍事技能,后演變?yōu)榍G襄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爾后“傳于他郡”,進而發(fā)展成為全民性競技項目。
古代拔河的方式,據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記載:“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十五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zhàn)。梁簡文(蕭綱)臨雍部禁之,而不能絕。古用篾纜(竹篾編的繩子),今民則以大麻桓(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分兩朋,兩向起挽。當大桓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可知那時的拔河形式大體和今天相同,只是今天拔河所用的繩子是單獨一根,而古代所用繩子卻“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所以古時拔河人數比現在多得多,場面更大、更熱鬧。
拔河以唐朝為盛。唐中宗李顯、唐玄宗李隆基曾多次主持過拔河比賽。據《舊唐書·中宗紀》載:景龍四年(710年),“令中書門下供奉官五品已上,文武三品已上,并諸學土等,自芳林門入集于梨園球場,分朋拔河。帝與皇后公主親往觀之。”唐玄宗為此還特意寫了一道《觀拔河俗戲》的詩。宋代王讜在《唐語林》中對這場拔河比賽,描述甚詳:“時,七宰相、二駙馬為東朋,三宰相、五將軍為西朋。東朋貴人多,西朋奏勝不平,請重定,不為改。西朋競輸。韋巨源、唐休璟年老,隨綆而踣,久不能興,上大笑,令左右扶起?!庇纱丝梢韵胍姰敃r拔河場面,該有多么熱鬧。此外,《唐語林》還曾生動地記載了當時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拔河:“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動地,蕃客庶士,觀者莫不震駭?!鼻в嗳税魏?,其場面之恢宏、氣氛之熱烈,不難想見,難怪連那些外國來賓都被這盛大活動所吸引而驚嘆不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