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不擺三”,在我國古代禮儀中,招待客人,一般都不能使用三碗菜。三碗菜是祭祀上使用的,是專供給神佛、已死去亡靈,使用的“三牲”,即豬、雞、魚,是對先人祖輩的敬奉。古代,在農村若是家里來了客人,切不能使用三碗菜橫擺在桌子上,是對客人大不尊重,把客人當作死人來招待,是對客人最大的詛咒和侮辱。這種行為,在我國古代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是被公眾所反對的,會受到世人指責的。
“筷不擺五”,“五”是指古代“五?!保小拔甯ER門”之說。五福臨門中的五福,源于《書經(jīng)·洪范》,“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是古代中華民族關于幸福觀的五條重要的標準。由于其中的某些漢字,與古代帝王的名字相同,產(chǎn)生大諱,一度停止流傳。后在東漢桓譚在《新論·辨惑第十三》中把“考終命”改為子孫眾多,把五福改為“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流傳至今。在農村,人人都祈求五福,對幸福無限追求和向往,吃飯時,桌子上擺放五雙筷子,意味著“吃掉了五福”,再沒有幸福了的意思。這是古代人的主觀意識的反映,是不合客觀事實的說法。
“席不成六”,在農村招待客人,不能圍繞桌子擺放六把坐椅。原因是侮辱、歧視和不尊重客人的意思。一桌酒席就象一只可惡的王八一樣。王八就是水產(chǎn)品鱉魚和烏龜,在古代,烏龜、王八都是罵人的話,如“烏龜王八蛋”就是這個意思。因此,在農村招待客人,不能使用六個坐位的酒席,只有六位客人,也要多擺兩個閑置的坐位,表示對客人的尊重。
總之,這句農村俗語,是沿襲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元素,在當今農村,是過時的,被淘汰的,沒有現(xiàn)實意義。當然,在農村有些農民對古代文化素養(yǎng)非常高,經(jīng)常向周圍的人傳播這些古代文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