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趙朝陽:“書”類文獻札記五則

“書”類文獻札記五則

趙朝陽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提要

先秦“書”類文獻在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了不少訛字,借助楚地竹書通過對訛字的分析可知《尚書》在當時的流傳情況,并得出以下結(jié)論:伏生所藏的竹簡《尚書·金縢》與壁中古文《金縢》并為齊系文字所書;周室衰微,孔子搜集、編次《尚書》之時殘存了一些西周古體,這些古體在孔子后學的傳承中部分地發(fā)生了訛誤,這種寫本有些被藏入孔子壁中,還有一些傳至伏生,在漢初寫定,古今文部分篇目同出一脈;孔門所傳《尚書》文本有些至入藏壁中時尚不誤,伏生寫定時始誤;《君奭》今古文一系,在孔子后學中傳至戰(zhàn)國時發(fā)生訛誤,遂致今古文同誤;今傳本古文《尚書·囧命》之“囧”,古文本作“

”,而今文作“囧”,是“
”之訛文“臩”字音近替換的結(jié)果。


關鍵詞

  清華簡 “書”類文獻 訛字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清人筆記所見《尚書》類文獻整理與研究”(18ZXS005)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類書敘錄、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19ZDA245)的階段性成果。

1

《金縢》之“誚”字

今本《尚書·金縢》:“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于后。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鸮》;王亦未敢誚公。”其中“誚”字,《史記》作“訓”,鄭玄訓為“(責)讓”。司馬貞索隱:“《尚書》作‘誚’。誚,讓也。此作‘訓’,字誤耳,義無所通。”錢大昕(2008:37)云:“誚從肖,古書或省從小,轉(zhuǎn)寫訛為‘川’耳?!眲⒎甑摚?002:283)云:“莊云:‘今文當作信,作訓作誚作譙皆誤也。’”段玉裁(1998:1958-1959)云:“《玉篇》:‘信,古文作“?”。’《集韻》:‘信,古作“訫”?!队衿分?’即《集韻》之‘訫’,皆本《說文》‘

’字?!队衿窂牧⑿?,非從大小字也。……《史記》之‘訓’乃‘?’字之誤。蓋今文作‘未敢信公’,與古文作‘誚公’不同。”皮錫瑞(1989:298)云:“訓、順古通用,成王未敢順公意也?!睏铙奕纾?005:234)云:“‘訓’與‘誚’義相近,疑史公以訓故字代之耳?!?/span>

“誚”,清華簡(壹)《金縢》作“逆”。陳劍(2011:151)認為:“此‘王亦未逆公’當理解為‘成王也未主動迎回周公’?!庇种^:“簡文文脈清晰,遠勝于今本,‘誚’必為誤字。”李春桃(2016:86-87)認為簡文本是“逆”字,形訛為“逍”,又改成音近之“誚”,其說云:

“逆”字古文在三體石經(jīng)及《汗簡》中作:

(石經(jīng))
(汗簡9)。此類形體從朔得聲(“朔”旁作上下結(jié)構(gòu)),為“遡”字,“遡”“逆”二字基本聲符相同,音近可通,古文借“遡”為“逆”。古陶文中“逆”字作“
”。楊澤生先生指出其寫法與古文相合,其說是,證明古文來源可信。

此說可從?!墩f文·言部》:“誚,古文譙從肖?!吨軙吩唬骸辔锤艺V公?!倍斡癫茫?015:180)云:“漢人作譙,壁中作誚,實一字也?!督鹂g》文?!倍握f應是,故兩漢及《釋文》于此皆無異說,《史記》則以訓故字代之作“訓”。古文字尚未見有“誚”字,亦可說明今本《金縢》之“誚”必為訛形。今文作“譙”,所以孔安國讀壁中古文《尚書》時將“逆”誤認作“誚”字。由清華簡知今文作“譙”,亦有誤,當是伏生誤識自藏的《金縢》之“逆”作“誚”,而時無此字,只有“譙”,伏生口述此字,晁錯等以隸書寫定作“譙”。由上引李文可知,此字的訛誤只能發(fā)生在底本是齊系文字的情況下,似乎可以說明伏生所藏竹簡為齊系文字所書,所以才有伏生之誤。

2

《大誥》之“文”字

《大誥》“寧王”“寧人”“寧考”“寧武”“前寧人”之“寧”,以及《君奭》“寧王”之“寧”字,并當是“文”字之訛誤。此點由王懿榮最早指出,其后吳大澂、方濬益、孫詒讓等幾位學者亦根據(jù)金文相繼指出“寍(寧)”為“文”字之形訛。

裘錫圭(2012a:415-416)認為《尚書》“文”“寍(寧)”訛誤的年代應不晚于春秋,其云:

我們認為《尚書》中部分“文”字訛作“寍”的時代,不可能晚于春秋。春秋金文如國差

的“寍”字(見《金文編》1985年版514頁),跟從“心”的“文”字很相似。當時人已經(jīng)不用這樣的“文”字(按照孫詒讓的意見,應該說已經(jīng)不再假借“忞”字為“文”),很容易把它們誤認為“寍”?!皩|”“寧”古通,所以后來又被改成了“寧”。《尚書》中沒有錯成“寧”的大量“文”字,大概原來就沒有寫成從“心”,或者起先寫成從“心”,但在較早的時候就成了不從“心”的“文”。

郭永秉(2018)據(jù)此認為:

今傳《尚書》的這一文本是來源很早的。唯需注意的是,今所見出土戰(zhàn)國簡冊《書》類文獻及儒籍引《書》中,以及其他提及“文王”的地方(例如《孔子詩論》),并沒有發(fā)現(xiàn)類似的“文”訛“寧”之例,戰(zhàn)國竹書的“文”字(除了寫作古文“閔”的外)也都作一般的“文”(有的寫作“吝”“彣”)形,并不從“心”。因此,今傳本《尚書》中“寧”字這種訛變的發(fā)生、留存是頗為偶然的,可能并不是古本《尚書》的主流,至少從“文”“寧”之訛的角度而言,今傳的可以說是一類質(zhì)量相對較差、來源卻比較早的文本。

今傳本今文《尚書》,最初是據(jù)魏石經(jīng)古文、《說文》古文及兩漢古文經(jīng)說改造為隸定古文,又經(jīng)轉(zhuǎn)寫為楷書而成的,其文字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今古文雜糅的狀態(tài),除了明確有古文用字記述的地方,其他多據(jù)今文本改為對應隸古定,其本質(zhì)并不是壁中古文的原貌,且文字改易、傳抄又添訛謬。

《禮記·緇衣》引《君奭》文“周田觀文王之德”,鄭玄注:“古文‘周田觀文王之德’為‘割申勸寧王之德’。今博士讀為‘厥亂勸寧王之德’。三者皆異,古文似近之?!庇舌嵶⒖芍獫h今古文皆將“文王”之文訛為“寧”,三體石經(jīng)《君奭》“我迪惟寧王德□”之“寧”字古文作“

”,據(jù)石經(jīng)字例可知此亦是“寧”,亦可證壁中古文本即已將部分“文”訛為“寧”。兩漢經(jīng)師及《經(jīng)典釋文》按例皆載經(jīng)今古文用字之別,而今本《尚書》“寧”字訛處尚未見異說,這似乎可以說明壁中古文本《大誥》《君奭》與伏生所傳同出一脈。

王國維(1959:299)指出:“魏石經(jīng)及《說文解字》所出之壁中書亦當為當時齊魯間書?!瘪T勝君(2007:319)將《說文》古文、三體石經(jīng)古文與戰(zhàn)國文字進行比對、分析,亦得出:“《說文》古文、三體石經(jīng)古文所反映的基本上是齊魯文字的特點?!睆埜缓#?008:326)認為:“古文的主體就是齊系文字中的魯文字?!睆堈裰t(2008:215)亦將其定為“魯邾滕文字”。由上可知,壁中古文《尚書》在藏于壁中之前就已經(jīng)將部分“文”訛作“寧”?!督?jīng)典釋文·序錄》載:“及秦禁學,孔子之末孫惠壁藏之?!弊⒃疲骸都艺Z》云:“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書》《孝經(jīng)》《論語》于父子舊堂壁中?!薄稏|觀漢記·尹敏傳》以為孔鮒。至于孔壁中書入藏的年代,張富海(2008:326)云:“孔壁中書是在楚滅魯以后抄寫的,魯國的抄手仍用魯國文字抄寫,但因為受了些楚文字的影響,其中夾雜有少量楚文字的寫法。這比較好地解釋了上面所揭示的古文的主體是齊系文字而又不能排除有楚文字成分這一現(xiàn)象,大概能算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推測。”

《說文》古文及石經(jīng)古文等所錄主要來源于壁中書,但其字形面貌非常混雜,有的為秦文字,有些字形則偏古(參張富海,2008:328-329),與西周銅器銘文相合,這說明這批入藏壁中的竹書抄寫時保留了一些不同地域和時期的字形。如《汗簡》載古《尚書》“文”字作“

”,《古文四聲韻》卷一所載類同,黃錫全(1990:337)謂其是西周金文從心之“文”的訛變,學者多從此說,可以信從。也就是說壁中古文本《尚書》此字存西周舊體。這些古體,當是周室衰微,孔子搜集、編次《尚書》之時所殘存的。這種從心之“文”在孔子后學的傳承中部分被誤為相近之“寧”字,部分仍承舊體(如上舉《汗簡》所載古《尚書》“文”字),還有些則被改為戰(zhàn)國時期寫法的“文”。

另外,今本《緇衣》及郭店簡、上博簡《緇衣》所引《君奭》“觀文王之德”之“文”字不誤,而《緇衣》的作者為孔子之孫子思,子思所見之《尚書》必源于孔子(參看劉光勝,2012),說明孔子所傳《尚書》之“文”字尚未訛誤成“寧”。這說明這種訛誤的產(chǎn)生當在子思之后。如前引郭永秉先生所說“今所見出土戰(zhàn)國簡冊《書》類文獻及儒籍引《書》中,以及其他提及‘文王’的地方(例如《孔子詩論》),并沒有發(fā)現(xiàn)類似的‘文’訛‘寧’之例”,其中與孔門直接有關系的篇籍“文”字不誤,這與文字訛誤的發(fā)生先后有關系;而與孔門并無直接聯(lián)系的篇籍,像清華簡之類,應與流傳系統(tǒng)有關(參看李學勤,2010),正如裘錫圭(2013:14)所說:“今傳《尚書》《詩經(jīng)》屬于儒家系統(tǒng),清華簡的《詩》《書》則屬于非儒家的流傳系統(tǒng)。”

還需附帶說明的是,前引郭永秉(2018)文曾提出一種觀點,即:東周秦國至秦代,可能有一種較忠實地保留或者曲折地反映周代《尚書》文本及文字面貌的官本《尚書》存在。而這樣一種文字滯后的秦官本《尚書》文本,在秦火及文字統(tǒng)一的雙重影響下,最終導致漢代以后今文《尚書》經(jīng)師傳授中一些錯訛、誤讀的發(fā)生?!渡叹龝そ睢罚骸傲涸欢Y、樂;曰《詩》《書》?!庇帧俄n非子·和氏》載,商君教秦孝公“燔《詩》《書》而明法令”??梢姂?zhàn)國時期秦國毀棄《尚書》,并不可能有一種文字滯后的官本《尚書》傳承。秦官本《尚書》的產(chǎn)生,當是在入秦代之后。

①參看裘錫圭(2012:413)、程元敏(1991:265-285)、李宗焜(2008:40-41)。

3

《君奭》之“申”字

今本《君奭》:“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勸寧〈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薄抖Y記·緇衣》:“《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编嵭ⅲ骸肮盼摹芴镉^文王之德’為‘割申勸寧王之德’。今博士讀為‘厥亂勸寧王之德’。三者皆異,古文似近之。割之言蓋也,言文王有誠信之德,天蓋申勸之。集大命于其身,謂命之使王天下也?!惫旰啞毒l衣》36-37號簡所引《君奭》作:“昔才(在)上帝

(紳)觀文王悳(德),其集大命于氒(厥)身?!?sup>②

今文之“亂”字,裘錫圭(2012b:7)疑本作“

”,并謂“《緇衣》所引本依其聲旁讀為‘田’,傳《尚書》之今博士則誤以左半之‘
’為聲旁而讀為‘亂’?!铩悺辍乓粝嘟ā墩f文》以為‘陳’從‘申’得聲),故古文家又讀此字為‘申’”。郭永秉(2018)繼而認為:“結(jié)合我們現(xiàn)在掌握的戰(zhàn)國簡本文字的知識來說,‘
(紳)’‘亂’之訛發(fā)生的時代,應當不會晚過春秋晚期,也許比“文”“寧”之訛的發(fā)生時代稍遲一些。”

郭店簡《緇衣》為子思所作,傳抄至楚地,說明子思所見《尚書·君奭》“申”字并未誤為“亂”。前已述子思所見《尚書》源自孔子,作“

”形之“申”也當是作為古體殘存在孔門的《尚書·君奭》傳本之中。古文作“申”不誤,說明孔子之末孫壁藏《尚書》時此字尚不誤,且已經(jīng)將此字抄改作戰(zhàn)國時“申”字的寫法,所以孔安國讀古文時并未從今文誤作“亂”。而今文之“亂”當是伏生所承尚存“
”形古體之《君奭》在經(jīng)過秦火掩藏后,傳予晁錯、歐陽生等時發(fā)生錯訛所致。今文又將“割”字誤為“厥”,很有可能是漢初伏生口述《尚書》時之聲訛,廖明春(2000:115)則謂是“害”之聲誤,可存。

另外,今本《禮記·緇衣》將“割申”誤作“周田”。其中“周”字,于省吾(1999:36)云:“格伯

‘周’作

,師害
‘害’字作
,形似易渾?!逼湔f可從,當有作“害”之本,不過據(jù)郭店簡《緇衣》,此字至子思時并不誤,而戰(zhàn)國時此二字字形基本不類,所以當是經(jīng)過秦末戰(zhàn)亂傳抄至漢初“害”“周”字形相似時而發(fā)生訛誤。而“田”字存在兩種可能,一是作“
”或“
”形之“申”的形訛,二是“申”字聲借為“田”。   

①“昔在”原作“在昔”,此從段玉裁《尚書古文撰異》之說乙正。

② “氒”字,上博簡作“氏”。李零(2002:414)云:“‘氏’與‘氒’字形相近,可能是‘氒’的誤寫,但于義可通?!?/span>

4

《君奭》之“彝”字

今本《君奭》:“無能往來,茲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國人?!薄兑葜軙ぜ拦酚邢嗨频拿枋鲎鳎骸拔乙嗑S有若文祖周公暨列祖召公,茲申予小子追學于文武之蔑?!鼻迦A簡(壹)《祭公之顧命》簡5-7作:“我亦隹(惟)又(有)若且(祖)周公槩(暨)且(祖)卲(召)公,

(茲)由(迪)
(襲)
(學)于文武之曼(蔑)悳(德)?!标悇Γ?016:212-213)據(jù)此認為《君奭》之“彝”為“
(襲)”字之誤認,“教”應讀為“學”。其說云:

今增補傳抄古文例并將簡本《祭公》“

”形附于最末,以資對比:
王子
鄬子受編鐘
 、
曾姬無恤壺
蔡侯申盤
《說文》“彝”字古文
《汗簡·
部》引《說文》(《古文四聲韻》上平聲脂韻引《說文》略同)
郳公镈(此改用董珊摹本)
郳公镈之形兩“幺”形上有一橫筆相連,已與“
”之聲符“
”全同;前引郭永秉所舉“彝”字有兩形從“辵”、上所舉又有數(shù)形從“彳”,亦皆與“
”相近;就“
”而言,其中也包含“
”形(……),戰(zhàn)國文字中位于下方的“又”旁又不乏變?yōu)椤爸埂敝?;以上因素結(jié)合起來考慮,“
(襲)”字傳抄中被誤認作形近的“彝”,可能性是非常之大的。據(jù)此,《君奭》此文可校作“茲迪彝〈
(襲)〉教(學)于文王蔑德”。

陳說甚是??梢匝a充的是,清華簡(伍)《封許之命》簡5“彝”字作

,與
更為接近。魏石經(jīng)此字古文作“彝”,那么壁中古文《尚書》此字也應該作“彝”,說明早在藏《尚書》于壁中的戰(zhàn)國時期此字已誤。又今文無異說,也應該是作“彝”的,那么今文與壁中古文很可能也是一系的。在孔子后學中傳至戰(zhàn)國時發(fā)生訛誤,遂致藏于壁中之古文與傳至伏生之今文皆誤(參看趙成杰等,2019)。

5

攝命》之“攝”字

《攝命》之“攝”作“

”,《尚書大傳》《史記·周本紀》《說文》皆作“臩”,《漢書·古今人表》作“
”,為傳寫之訛,本同于前述諸書;今本《書序》作“囧”字。賈連翔(2018:53)指出:“‘臩’乃‘
’之訛,‘囧’乃‘?’之訛?!秉S德寬認為“臩”是“
”的訛字,“囧”與“臩”是同音替換的關系(程浩,2018:55)?!芭S”為“
”之形訛當無疑,又先秦從“臦”聲之字流傳有序,所以“囧”與“臩”同音替換之說較賈氏增“?”字作解更為直接。對于傳本之“臩”和“囧”的今古文屬性,段玉裁(1998:2070)云:“蓋作‘囧’者,古文《尚書》;作‘臩’者,今文《尚書》。”皮錫瑞(1996:776)從之。馬楠(2018:46)亦謂:“今文《書序》字作‘臩’?!薄墩f文·夰部》:“《周書》曰:‘伯臩?!焙笾^“臩”為古文“囧”字,是許慎所承古文作“臩”字。又《汗簡》“囧”字下收古《尚書》此字作“
”,也說明古文作“臩”。下面從《尚書》的授受論此問題。

《史記·儒林列傳》載:

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召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shù)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

伏生壁藏《尚書》之說,亦見于《漢書·藝文志》,而《論衡·正說》《佚文》則謂伏生抱《書》藏于山中。錢穆(2010:145)云:

秦廷以博士議政興大獄,伏生之徒抱《書》而逃(原注:伏生亦東方學者,治《尚書》,焚書案中,殆與淳于越諸人同失官而去)。

程元敏(2013:417)從之,并謂:“伏生雖為博士官,僅得于朝廷官府研讀,家私不得持有,故抱《書》逃東?!贝酥猩婕耙粋€問題,就是伏生所藏之《書》為秦國統(tǒng)一后官方之小篆寫成還是戰(zhàn)國時期齊系文字寫成。不過就算是前者,也是經(jīng)由齊魯文字的底本改寫而成的。秦始皇統(tǒng)一至焚書之時,已有數(shù)年時間,官方殆為小篆書寫之《尚書》,而伏生家中當自存有底本,故所藏之《書》當為齊系文字書寫的可能性最大(由前述幾字的訛誤情況亦可看出此點)。而且,伏生攜官方本《尚書》自關中逃自濟南的可能性并不大,當是回到故里后將家中舊本掩藏。另外,漢定之后,伏生尋出殘余之古本《尚書》,口述傳予晁錯、歐陽生等人以漢隸寫定,由于年齡衰老,訛誤的機率尤其大,正如《尚書大傳》鄭玄《序》所說:“至孝文時,年且百歲。張生、歐陽生從其學而受之,音聲猶有訛誤,先后猶有舛差。重以篆隸之殊,不能無失?!?/p>

《尚書大傳》存“臩命”之名,《經(jīng)典釋文》謂“冏,字亦作‘臩’”,宋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所引同?!杜S命》非伏生所傳二十九篇中篇籍,殆僅憶其名,又由前引鄭《序》,可知伏生所存“臩命”之名,乃是口授,由張生、歐陽生寫定。伏生本原字亦當作“

”,直到漢定再次傳《書》,年老之伏生很可能將其誤為“臩”字,而口授時記錄者以音近之字“囧”寫之,所以張生、歐陽生所寫定之“臩命”很可能本作“囧命”。

《史記·周本紀》:“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王道衰微,穆王閔文武之道缺,乃命伯臩申誡太仆國之政,作臩命,復寧?!贝藶楦氖觥稌颉分模嘧鳌芭S”字,論者皆謂此為今文。景帝末,孔子壁中《古文尚書》出后,得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而司馬遷又從孔安國問故(《漢書·儒林傳》)。問題在于司馬遷是否從孔安國受《書序》。壁中有《書序》,孔穎達于《尚書·盤庚》之《書序》引:

西晉束皙云:“《尚書序》:‘盤庚五遷,將治亳殷。’……孔子壁中《尚書》云:‘將始宅殷?!?/em>

又《漢書·藝文志》著錄“《尚書古文經(jīng)》四十六卷”。王先謙(2011:3)云:

云四十六卷者,據(jù)《藝文志》云“孔安國所得壁中古文,以考伏生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共四十五卷?!夺屛摹吩啤榜R、鄭之徒,百篇之序總為一卷”,以一加四十五,是四十六卷也。馬、鄭《序》總一卷,蓋本孔壁之舊,陸德明但見馬、鄭本如此,故據(jù)以為言也。

是孔壁中當有《書序》。而今文家所傳有無《書序》則頗有爭議,程廷祚《晚書訂疑》卷二《書序》(程元敏,1999:22)云:

(《書序》)疑與安國壁中書同出,故司馬遷從安國問而載于《史記》……后漢孔學既行,注《尚書》者遂皆注《序》,則《序》出于孔,信矣。

程元敏(1999:22-26)亦詳論伏生不傳《書序》。謂今文有《書序》者,似無強證。還有一條證據(jù)似乎可以論定今文無《書序》,即《書序》之目完備,而《尚書大傳》之目多不存,且順序有異,若伏生本傳《書序》,《大傳》當不至于此。

由上可知,《周本紀》之“臩”字當是承自孔安國,亦即壁中古文《尚書》。殆壁中古文此形作“

”,孔安國以今文“囧”字讀之,誤隸作“臩”。另外還有幾點可以論證壁中古文《尚書》此字作“
”:一是為古文經(jīng)學家的許慎,其所撰《說文》多載壁中遺文,《夰部》謂“臩”為古文“囧”,當是出于孔子壁中之古文《尚書》;二是出自壁中之傳抄古文的《汗簡》《古文四聲韻》載古《尚書》此字作“臩”,且古寫本亦如是;三是好用古字的《漢書》,載此字亦本作“臩”形。另外,今本《書序》及偽古文《尚書》篇名乃是偽孔本,已非壁中之舊本(參程元敏,1999:105-108),作“囧”亦當是顛倒了今古文。綜上,今文作“囧”,為“臩”字之同音替換;古文作“臩”,為“
”字之訛。

趙立偉(2007:210)云:“當秦之時,即使是家傳的《詩》《書》尚且需要壁藏才能得以保全, 世人偶或討論便可能招致殺身之禍,此種情況下似乎不太可能有新寫定的儒家經(jīng)典產(chǎn)生,即或有 之,此種寫本應該出自民間,而不可能以當時的官方字體小篆寫成。”按,此說應非,載籍明言伏生 為秦博士,則秦代必有官本《尚書》產(chǎn)生,且為官方小篆書寫。

參考文獻

[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 許惟賢(整理) 2015 《說文解字注》,鳳凰出版社。

[清]段玉裁 1998 《古文尚書撰異》,《四部要籍注疏叢刊·尚書(中)》,中華書局。

[清]劉逢祿 2002 《尚書今古文集解》,《續(xù)修四庫全書》(48),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皮錫瑞(撰) 盛冬鈴 陳抗(點校) 1989 《今文尚書考證》,中華書局。

[清]皮錫瑞 1996 《尚書大傳疏證》,《續(xù)修四庫全書》(55),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錢大昕(撰) 陳文和 張連生 曹明升(校點) 2008 《廿二史考異》,鳳凰出版社。

[清]王先謙(撰) 何晉(點校) 2011 《尚書孔傳參正》,中華書局。

陳劍 2011 《清華簡〈金縢〉研讀三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4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劍 2016 《清華簡與〈尚書〉字詞合證零札》,《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李學勤八十壽誕紀念論文集》,中西書局。

程浩 2018 《清華簡〈攝命〉的性質(zhì)與結(jié)構(gòu)》,《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

程元敏 1991 《〈尚書〉寧王寧武寧考前寧人寧人前文人解之衍成及其史的觀察(上)——并考周文武受命稱王》,《中國文哲集刊》創(chuàng)刊號。

程元敏 1999 《書序通考》,臺灣學生書局。

程元敏 2013 《尚書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馮勝君 2007 《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線裝書局。

郭永秉 2018 《由某些訛字的來源窺測秦漢〈尚書〉授受源流》,《先秦兩漢訛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

黃錫全 1990 《汗簡注釋》,武漢大學出版社。

賈連翔 2018 《“攝命”即〈書序〉“臩命”“囧命”說》,《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

李春桃 2016 《清華簡與〈尚書〉對讀二題》,《第二屆簡帛學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

李零 2002 《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二)》,《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

李學勤 2010 《清華簡九篇綜述》,《文物》第5期。

李宗焜 2008 《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與寧文之辨發(fā)覆——以王懿榮與陳介祺往來函札為例》,《古今論衡》第18期。

廖名春 2000 《郭店楚簡引〈書〉論〈書〉考》,《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劉光勝 2012 《清華簡與先秦〈書〉經(jīng)傳流》,《史學集刊》第1期。

馬楠 2018 《清華簡〈攝命〉初讀》,《文物》第9期。

錢穆 2010 《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

裘錫圭 2012a 《談談清末學者利用金文校勘〈尚書〉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裘錫圭學術文集·語言文字與古文獻卷》,復旦大學出版社。

裘錫圭 2012b 《史墻盤銘解釋》,《裘錫圭學術文集·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復旦大學出版社。

裘錫圭 2013 《出土文獻與古典學重建》第4輯,中西書局。

王國維 1959 《桐鄉(xiāng)徐氏印譜序》,《觀堂集林》第1冊,中華書局。

楊筠如 2005 《尚書覈詁》,陜西人民出版社。

于省吾 1999 《雙劍誃群經(jīng)新證 雙劍誃諸子新證》,上海書店出版社。

張富海 2008 《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線裝書局。

張振謙 2008 《齊系文字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黃德寬教授。

趙成杰  趙朝陽 2019 《周秦〈書〉經(jīng)之文本特征及其學術變遷》,《鄭州大學學報》第5期。

趙立偉 2007 《魏三體石經(jīng)古文輯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原載《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2期)

(本文據(jù)作者原稿推送,引用請據(jù)出版物)

微刊投稿:hanzixueweikan@126.com

網(wǎng)站鏈接:http://www5.zzu.edu.cn/hzwm/

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

國家語委科研機構(gòu)漢字文明傳承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

編輯|虞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