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蕁麻疹的中醫(yī)辨治
主題:蕁麻疹
≡ 收起全部文章≡

  臨床主要表現(xiàn)

  1.皮損為黃豆粒至花生米大、略呈菱形的紅色水腫性斑丘疹,似風團樣,中心可有水皰,部分高度敏感者可出現(xiàn)緊張性大皰。皮疹多分批出現(xiàn),群集而較少融合。皮損以四肢、腰背、臀部為多見。

  2.春夏季發(fā)病多。

  3.自覺瘙癢劇烈,因搔抓可繼發(fā)感染。皮疹3~7天消退,可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一般無全身癥狀。

  中醫(yī)分型

  1.風熱  風團色紅,中心有小丘疹或水皰,昆蟲刺咬者??梢姶虃?,部分糜爛結(jié)痂,舌尖紅,舌苔薄白,脈浮略數(shù)。

  2.食滯  皮疹為小丘疹及風團、紅斑,偶見水皰及糜爛結(jié)痂,伴見腹脹,納呆,咽干便秘,尿黃,舌質(zhì)稍紅,舌苔白或厚,脈象滑。

  3.濕熱  皮疹以水皰為主,圍以紅色水腫性斑丘疹,癢甚,舌質(zhì)稍紅,舌苔白或厚,脈象滑。

  治療方法

  1.湯藥

  (1)風熱:桑菊飲加減。桑葉10克,菊花10克,桔梗10克,白蒺藜10克,薄荷6克,蟬衣6克,丹皮10克,銀花6克,連翹10克,荊芥6克。

  (2)食滯:小兒香橘丹加減。連翹10克,山楂10克,木香6克,萊菔子10 克,厚樸10克,橘皮6克,神曲10克,蟬衣6克。

  (3)濕熱:黃連解毒湯加減。黃連6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野菊花6克,赤芍10克,六一散10克。

  2.中成藥  化毒丸3克,每日2次;導赤丸1~2丸,每日2次;復方青黛膠囊2~4粒,每日3次;小兒香橘丹3克,每日2次;濕毒清膠囊3~4粒,每日2~3次,或一清膠囊2粒,每日2~3次。

  3.非藥物治療  有大皰者,先用消毒注射器抽吸皰液后外用藥。

  4.外用藥  爐甘石洗劑、百部酊用于水皰不明顯及未破處皮損。

  日常養(yǎng)護

  1.因搔抓引起感染者,應到醫(yī)院及時就診。

  2.注意個人及環(huán)境衛(wèi)生,勤曬衣被,開窗通風。

  3.消滅蚊、臭蟲、蚤、虱等。

  4.患病時不要吃冷飲冷食,以免助食滯及生濕熱。

  5.易感季節(jié)適當多食清熱利濕的瓜果、蔬菜。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辯證施治]欄目
慢性蕁麻疹辨治體會

  慢性蕁麻疹屬“癮疹”范疇,以全身或散發(fā)風團,伴有奇癢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本病時起時伏,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筆者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將慢性蕁麻疹分型辨證治療,臨床療效較好。

  風熱型  全身或局部散發(fā)風團,皮疹色紅,伴有奇癢,遇熱加劇,遇冷減輕,有汗,口渴,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治則疏風清熱止癢。方藥:消風散加減(荊芥15g,防風15g,生石膏25g,生地黃15g,蟬蛻10g,苦參15g,牛蒡子15g,甘草15g)。方中荊芥、防風、牛蒡子疏風熱止癢,生地黃、知母、石膏清熱,蟬蛻、苦參止癢。

  風寒型  全身或局部散發(fā)風團,皮疹色白,遇寒后癥狀加重,得熱減輕,無汗,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治則:疏風散寒止癢。方藥:麻黃桂枝各半湯加減 (麻黃5g,桂枝15g,杏仁15g,防風15g,蟬蛻10g)。方中重用麻黃、桂枝解表散寒止癢。

  營衛(wèi)不和型  全身或局部散發(fā)風團反復發(fā)作,其疹塊小而色淡,自汗,易外感,遇風吹癥狀加重,舌淡苔薄白,脈緩。治則:調(diào)和營衛(wèi)。方藥:桂枝湯加減(桂枝15g,白芍15g,防風15g,荊芥15g,白鮮皮30g,甘草l5g)。方中重用桂枝、白芍調(diào)和營衛(wèi),防風、荊芥祛風,白鮮皮止癢。

  肝郁氣滯型  全身或局部散發(fā)風團反復發(fā)作,疹癢尤甚,常伴精神緊張抑郁,心煩易怒,胸悶善太息,脅肋疼痛經(jīng)前乳房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紅,脈弦滑,治則:疏肝解郁健脾養(yǎng)血止癢。方藥:逍遙散加減(柴胡15g,當歸15g,白芍20g,白術(shù)15g,茯苓25g,薄荷10g,白蒺藜20g,甘草15g))。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yǎng)血祛風,白術(shù)、茯苓健脾。

  腸胃實熱型  全身或局部散發(fā)風團色紅,伴有灼熱感,遇熱加劇,遇冷減輕,大便秘結(jié),小便色黃,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有力。治則:疏風解表,通腑泄熱。方藥:防風通圣散加減(荊芥15g,梔子15g,大黃5g,防風10g,川芎15g,當歸15g,石膏生25g,黃芩15g,桔梗15g,甘草15g)。方中重用石膏生、黃芩、梔子清熱,荊芥、防風疏風解表,大黃通腑泄熱。

  血燥生風型  全身或局部散發(fā)風團反復發(fā)作,瘙癢劇烈,午后及夜間瘙癢加劇,心煩,口燥咽干,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細。治則:滋陰養(yǎng)血,疏散止癢。方藥:四物湯加減(當歸15g,川芎15g,熟地黃20g,白芍藥15g,白蒺藜20g,黑芥穗10g,甘草15g)?!爸物L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方中用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藥養(yǎng)血,白蒺藜、黑芥穗祛風。

  沖任不調(diào)型  全身或局部散發(fā)風團色淡,以少腹腰骶大腿內(nèi)側(cè)為多,常在月經(jīng)前2~3天出現(xiàn),行經(jīng)后減輕或自行消退,或月經(jīng)期全身或局部散發(fā)風團加重,多伴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淡,苔白,脈弦。治則:調(diào)固沖任,祛風止癢。方藥:二仙湯加減 (仙茅15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熟地黃25g,當歸15g,川芎15g,白芍15g,知母10g)。方中用仙茅、淫羊藿、巴戟天、熟地黃調(diào)補沖任,當歸、川芎、白芍以養(yǎng)血祛風。

  慢性蕁麻疹是皮膚黏膜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而出現(xiàn)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它是在某種致病因素作用下,通過變態(tài)反應和非變態(tài)反應兩種途徑而引起。慢性蕁麻疹西醫(yī)常用抗組胺藥物或特異性脫敏療法,但制劑煩瑣,價格高,副作用不良反應多,療程長,多數(shù)患者不能堅持。中醫(yī)藥辨證治療本病療效穩(wěn)定,副作用較小,具有獨到的優(yōu)勢,值得深入研究。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辯證施治]欄目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

    自2003年1月以來,筆者運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法治療慢性蕁麻疹,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13歲,平均年齡32.8歲;病程最長者10年,最短者3個月,平均1.3年。排除惡性腫瘤、糖尿病腎病及嚴重感染患者。

    治療方法

    中藥:自擬麻丹消風散,方劑組成:麻黃5g,丹參30g,荊芥lOg,防風log,牛蒡子lOg,蟬蛻log,蒼術(shù) lOg,苦參30g,木通5g,生石膏l(xiāng)Og,知母lOg,生地黃 lOg,胡麻仁lOg,當歸lOg。加減:風熱偏甚而身熱、口渴者加金銀花、連翹;濕熱偏盛而胸脅脹滿、口干口苦者加黃芩、梔子;血熱偏盛而五心煩熱、舌紅者,加赤芍、紫草;血燥偏盛而皮膚甲錯、抓痕累累加蜂房,炮穿山甲。第一煎加清水300ml,浸泡15min,文火煎沸5~lOmin,濾渣取汁,二煎復加水250ml,煎煮取汁,兩煎合并分早、中、晚各服1次。

    西藥:鹽酸西替利嗪lOg口服(宜睡覺前),15天為1個療程。

    服藥期間,禁用過敏藥物,忌食辛辣魚腥、煙酒、濃茶、飲料等。

    治療結(jié)果

    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風團消退,臨床體征消失,不再復發(fā);好轉(zhuǎn):風團消退30%,或消退后復發(fā),間隔時間延長,瘙癢等癥狀減輕者;未愈:風團及瘙癢無明顯改善,或消退不足30%。

    治療結(jié)果:經(jīng)1個療程治療后,治愈49例,好轉(zhuǎn)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占90%。

    討論

    慢性蕁麻疹,西醫(yī)主要使用抗組織胺、激素、鈣拮抗

  劑以及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不持久。中醫(yī)學認為本病

  系先天稟賦不足,衛(wèi)外不固,風寒、風熱、濕熱侵襲,營衛(wèi)

  失調(diào),浸淫血脈,內(nèi)不能疏泄,外不能透達,郁于肌膚腠

  理之間所致。癢自風來,止癢必先治風,治宜疏風為主,

輔以散寒、消熱、和血。方選消風散加麻黃、丹參。腠理閉塞,內(nèi)不疏,外不達,用麻黃配荊芥、防風、子、蟬蛻為君藥,疏散風邪,麻黃辛溫,為肺經(jīng)之專至發(fā)越人陽氣,發(fā)汗解表,開發(fā)腠理,迫邪外出;荊苦而溫,芳香不散,氣味輕揚入氣分,驅(qū)散風邪;防氣輕揚,能散骨內(nèi)之風,涼散風熱開空竅,其氣清虛于透發(fā);牛蒡子辛溫人足厥陰經(jīng)氣分,疏散風熱,泄毒;蟬蛻甘咸涼人手太陰經(jīng)及足厥陰經(jīng),療一身之風,濕熱相搏,皮膚津水淫溢,纏綿不愈。濕邪宜散、宜利,選蒼術(shù)、苦參、木通為臣藥,蒼術(shù)散風除濕,苦熱燥濕,木通淡滲利濕。風毒內(nèi)蘊,氣血壅滯,郁熱,選生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生地黃清熱涼血,胡養(yǎng)血潤燥,當歸和營活血,丹參、當歸、生地黃、胡麻血活血、滋陰潤燥,寓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義。丹參一味功同四物能清熱養(yǎng)血;生甘草清熱解調(diào)和諸藥為使。鹽酸西替利嗪拮抗外周H,受體組胺,直接降低變態(tài)反應部位組胺的濃度,能明制變態(tài)反應發(fā)生過程中的遲發(fā)反應,減輕炎癥細胞是嗜酸性細胞的趨化、激活、轉(zhuǎn)移、浸潤。因本病爹間表現(xiàn)明顯,故選晚飯后服用為好,與飯同服藥裁影響,無明顯嗜睡反應。

    此法為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法簡單,療效迅捷。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中西醫(yī)結(jié)合]欄目
防風通圣丸新用

     防風通圣丸有解表通里、散風清熱之效,對外感風邪、內(nèi)有蘊熱、表里皆實、惡寒發(fā)熱、頭痛眩暈、口苦咽干、咽喉不利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及瘡瘍腫毒皆有很好效果。隨著近年其運用的擴展,對治療下列疾病亦有效。   

     蕁麻疹。蕁麻疹是以皮膚發(fā)癢,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鮮紅色風團,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開始孤立或散布,逐漸擴大,融合成片為特征。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本方對外感風邪、內(nèi)有郁熱之蕁麻疹有很j好效果。每次半瓶,l日2次。多數(shù)l周顯效。

     腮腺炎。腮腺炎是由風濕邪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發(fā)熱、耳下腮部紅腫疼痛為其主要特征。防風通圣丸外可疏散風邪,內(nèi)可清除邪毒,表里雙解。每次服半瓶,1日3次。輕者2~3天癥狀緩解,重者1周見效。

     扁平疣。是常見的皮膚病,易發(fā)于青少年,以顏面、手背或前臂為多發(fā)部位。據(jù)報道,有人以本方治療扁平疣伴有大便秘結(jié)的患者,每次半瓶,l日2次,l周l療程,一般l-3療程見效。通常服用3~7天后,自覺皮損部位有緊張感和微癢感,丘疹增大發(fā)紅,繼而脫落消失。

     變態(tài)反應性結(jié)膜炎。本病是角膜結(jié)膜上皮組織對某種內(nèi)生性毒素所表現(xiàn)的變態(tài)反應,以輕度怕光、異物感、淚多眵結(jié)、疼痛而癢等為特點。中醫(yī)認為,本病多為風熱之邪外襲而致。對于內(nèi)熱陽盛之人,內(nèi)外合邪、風熱相搏,以防風通圣丸表里雙解,疏風敗毒。成人l 日 2~3次,每次9克,一般7天后癥狀消失。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老藥新用]欄目
蕁麻疹的針灸療法
一、辨證
突然起病,風團搔癢,形態(tài)各異,此盧彼伏,或疹塊突起,或連成片。可因氣候變化而加劇或漸減。急性患者消退迅速,按臨床癥狀可分為如下幾型。
1、風熱型
主要表現(xiàn):紅色風團,皮膚奇癢,脈浮數(shù)。
2、風濕型
主要表現(xiàn):風團色淡或色白伴有肢體困重,舌苔白膩,脈浮緩。
3、腸胃積熱
主要表現(xiàn):風團塊,伴有脘腹疼痛,便秘或腹瀉,苔薄黃,脈數(shù)。
二、治療
施以瀉法以祛風濕、清血熱、主要選取脾與大腸經(jīng)俞穴。局部梅花針叩打亦可。
處方曲池、合谷、委中、血海、三陰交
風熱者加大椎;風濕者加陰陵泉;胃腸積熱同時針天樞、足三里。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針刺療法]欄目
放血療法治蕁麻疹
    放血療法是祖國醫(yī)學中針刺的一種,在臨床上,根據(jù)傳統(tǒng)醫(yī)學“氣行則血行,血行風自滅”的理論,采用放血療法治療蕁麻疹,療效明顯。
  放血療法一般采用在雙耳輪、雙中指尖、雙足趾尖,經(jīng)消毒后用三棱針刺之放血,3天1次,5次為1療程。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皮膚粘膜的暫時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滲而引起的一種暫時性紅斑和水腫反映。本病多由稟賦不受,又食魚蝦等葷腥動風之物或因飲食失節(jié),胃腸實熱,或平素體虛衛(wèi)表不固,復感風熱、風寒之邪,郁于皮毛肌腠之間而發(fā)病。再有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氣機壅滯不暢,郁而化火,灼傷陰血,致使陰血不足,復受風邪而誘發(fā)。
  蕁麻疹的臨床經(jīng)過可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多突然發(fā)病,很快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風團,呈淡紅色或蒼白色,有劇癢、燒灼或刺痛感。風團可泛發(fā)全身或較局限。此起彼落,消退而不留痕跡。原因較易追查,除去原因后風團迅速消退。慢性期則反復發(fā)作,癥狀時輕時重,病因不易追查,常經(jīng)年累月不愈。
  臨床上在治療蕁麻疹時要根據(jù)患者的體質(zhì)、癥候、舌象脈象等全面分析,因人辨證,分型施治。辨證有風寒、風熱、血熱、脾虛、血虛等癥。采用放血療法治療時,出血量主要應根據(jù)蕁麻疹病情而定,對新病較重,風寒、血熱、風熱等實證的患者,出血量要多一些;反之脾虛、血虛的患者則少一些。針刺放血出針后,使其自然出血、止血;也可以自肘靜脈或靜脈用注射器抽血。針刺和抽血的出血量不可過多,所取幾個穴位的總出血量不要超過200毫升,以免發(fā)生危險。
  針刺放血治療后一般患者立即感到風團減退,灼熱刺癢感消失,無其他不適;有的患者伴有全身無力,頭暈等現(xiàn)象,可適當給予高營養(yǎng)食品,休息睡眠好,三四天后即可恢復。放血治療的時間對新病實熱證的病人可以連續(xù)放血兩次,脾虛、血虛等慢性虛證患者間隔一到二周放血一次。經(jīng)針刺放血治療一至三次后,均有明顯效果,也有的病人需刺血治療6至8次皮膚才能恢復正常。放血療法治療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方法簡單易行,便于操作,一般勿需用其它抗過敏藥物。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刺血療法]欄目
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血清NO和TNF-α的變化

【摘要】  目的 探討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前后血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的變化及其與病情的關(guān)系。 方法 對慢性蕁麻疹治療前后血清NO、TNF-α水平進行檢測,并與病情嚴重程度做相關(guān)分析。 結(jié)果 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總有效率為91.07%,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前血清一氧化氮(NO-2/ NO-3)、腫瘤壞死因子(TNF -α)均顯著增高(P<0.01),治療后 NO-2/NO-3、TNF–α與治療前比較均顯著降低(P<0.01),與對照組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颊哐錘O-2/NO-3、TNF–α水平與SSRI間呈線性正相關(guān),其相關(guān)系數(shù)依次為0. 323(P<0.05)、0. 319(P<0.05) 。 結(jié)論 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佳,且副作用少,血清NO-2/NO-3、TNF–α兩項指標的檢測,可反映慢性蕁麻疹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對臨床病情判斷及治療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guān)鍵詞】  慢性蕁麻疹 咪唑斯汀 一氧化氮 腫瘤壞死因子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NO (nitric oxide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 chronic urticari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ed with mizolastine.

  DENG Bin, DAI Yong-jiang, LIN Min-ge, et 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inan Medical College, Haikou 570102, Hainan, P. R.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izolastine on the serum level of nitric oxide(NO)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ression and disease activity.  Methods  The serum level of NO and TNF-α in all chronic urticari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were determined , then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mizolastine therapy in chronic urticaria patients was 91.07%. Before therapy the serum level of NO-2/NO-3 and TNF-α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1). After therapy the serum level of NO-2/NO-3 and TNF-α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ing with that of pretherapy(P<0.01), but withou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re was a  lin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level of NO-2/NO-3/TNF-α and SSRI,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323 and 0.31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Mizolastine is effective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patients, with ligh side effects. Serum levels of NO-2/NO-3 and TNF-αis usful for guiding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Key words:Chronic urticaria; Mizolastine; NO; TNF-α

  為探討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中血清一氧化氮(NO-2/NO-3)、腫瘤壞死因子(TNF -α)水平的變化及其與發(fā)病的關(guān)系, 筆者以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前后的血清中水平進行測定,報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觀察對象  56例慢性蕁麻疹患者,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男24 例,女32例,年齡15~68歲,平均(35.1±8.9)歲, 臨床診斷符合慢性蕁麻疹的患者;病程≥6周,每周至少2次或2d癥狀發(fā)作,每次發(fā)作持續(xù)時間≤24h;患者入選前24h內(nèi)有蕁麻疹的癥狀和體征, 已閱讀了受試者須知,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為正常體檢30人,性別、年齡與治療組均無差異(P>0.05)。排除孕婦、哺乳期婦女;其他類型蕁麻疹患者;已知對H1受體拮抗劑或咪唑斯汀過敏者; 嚴重肝、腎、心臟、代謝疾病自身免疫病等;系統(tǒng)皮質(zhì)類固醇及其他免疫抑制劑(雷公藤等)停藥時間<9周;阿司咪唑停藥時間< 8周;其他抗組織胺藥停藥時間<7d等,且在2個月內(nèi)均未應用可能對NO有影響的藥物史。

  1.2  治療方法和觀察方法  每晚口服咪唑斯汀10mg/d(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晚10 點前), 療程28d(4周)。分別觀察患者治療前后主、客觀癥狀的變化情況,觀察指標包括瘙癢、風團數(shù)量和充血情況,按0~3級標準進行評分,評分標準見表1,分別在就診第1、14d進行臨床觀察并記錄分值,三項評分值相加為總積分,根據(jù)每個患者在就診第1、14d的主、客觀癥狀的總積分,按下列公式計算總積分下降指數(shù)(SSRl),SSRI=(治療前總積分- 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根據(jù)SSR I四級療效評估標準: 顯效SSRI≥0.8;良效0.3≤SSRI<0.8;微效0<0 SSRI="0;以顯效和良效病例之和計算出總有效率。并在4周后觀察不良反應。<" p>

  表1  主、客觀癥狀觀察指標的評分標準(略)

  1.3  實驗方法

  1.3.1  樣品采集  所有受試者均治療前與4周后抽取晨空腹靜脈5ml,2h內(nèi)分離血清,置-20℃冰箱保存待測。對照組抽取晨空腹靜脈血1次。

  1.3.2  指標檢測  NO(NO-2/NO-3)含量測定參考Green等[2]介紹的方法;TNF- α含量測定采用RIA 法,試劑盒由深圳晶美公司提供。

  1.4  統(tǒng)計方法  實驗數(shù)據(jù)以x±s表示,采用t檢驗及直線相關(guān)分析。

  2  結(jié)果

  2.1  臨床療效  治療4周后,痊愈24例(42.88%),顯效27 例(48.21%),微效3例(5.36%),無效2例(3.57%),總有效率為91.07%。不良反應:3例服藥后出現(xiàn)頭暈,2例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輕度困倦、乏力,患者均能耐受,未影響治療。

  2.2  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前后及正常人血清NO-2/NO-3、TNF -α水平測定結(jié)果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及正常人血清NO-2/NO-3、TNF-α水平比較(略)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 ★與治療前比較,P<0.01。

  2.3  相關(guān)分析  患者血清NO-2/NO-3、TNF-α的含量與SSRI間呈線性正相關(guān),其相關(guān)系數(shù)依次為0. 323(P<0.05),0.319(P<0.05) 。

  3  討論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皮膚病,有的患者可持續(xù)一生,而大多數(shù)患者很難找到明確的致敏因素。一般認為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主要是由于肥大細胞和(或)嗜堿性粒細胞釋放強效的血管活性介質(zhì),這些介質(zhì)中的組胺可引起血管擴張,毛細血管和小靜脈通透性增加及瘙癢。H1受體拮抗劑至今仍是治療急慢性蕁麻疹的主要用藥。
   
  咪唑斯汀是一種新H1 受體拮抗劑,屬于苯丙咪唑類化合物,是一種既有抗組織胺又有抗過敏性炎癥作用的第二代新型抗組織胺藥,其抗過敏機制包括[1,2]:①強效、高選擇性組胺H1 受體拮抗作用; ②抑制活化的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及炎癥細胞的趨化作用; ③抑制變態(tài)反應時細胞間粘附分子的釋放。動物研究證實,咪唑斯汀是一種具有抗5 - 脂氧合酶活性的H1 受體拮抗劑,可以抑制炎癥介質(zhì)白三烯的產(chǎn)生以及抑制炎癥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因此,咪唑斯汀是一個強效的、高選擇性的組胺H1受體拮抗劑, 很難通過血腦屏障, 故幾乎無嗜睡作用。
   
  近年來NO在皮膚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們重視[3]。NO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 催化生成,在TNF、IL-2等刺激作用下,誘導型NOS(iNOS)可在不同細胞表達。在皮膚方面,誘導型(iNOS)催化L-精胺酸生成,由內(nèi)皮細胞、角元細胞、中性粒細胞、肝細胞等多種細胞產(chǎn)生,參與調(diào)節(jié)皮膚血管擴張,增加通透性,免疫和炎癥反應,具有生理、病理雙重作用[4]。國外研究表明,健康人皮內(nèi)注射組胺后,注射部位析出液檢測到NO水平增高,提示NO與組胺誘發(fā)的超敏反應有關(guān)[5]。也有報道[6],濕疹、皮炎患者血清NO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濕疹皮炎的發(fā)病與NO 有關(guān)。另據(jù)報道[7],IgE低親和力受體CD23,可誘導角元細胞表達iNOS而合成NO,參與變應性皮膚病的發(fā)生。國內(nèi)也有相似報道,本研究慢性蕁麻疹治療前血清NO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這可能是因體內(nèi)TNF水平的增高,引起患者角朊細胞和內(nèi)皮細胞iNOS的過度表達所致;治療后血清NO,TNF均降低,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且患者血清NO-2/NO-3、TNF -α的含量與SSRI間呈線性正相關(guān)。提示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肯定;NO 及其相關(guān)指標的檢測,可反映慢性蕁麻疹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這對臨床病情判斷及治療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志強,徐文嚴. 新型組胺H1受體拮抗劑-咪唑斯?。跩].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01, 34(2):154~156.
 ?。?] 朱大勛. 咪唑斯汀和四種常用H1受體阻滯劑的實驗抗組胺強度比較[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01, 34(3):219~220.
 ?。?] Well R. Nitric oxide2aneuly discoverde chemical transmitter in huma rrskin[J]. BrJ Dermato, 1997,137(5):665.
 ?。?] 周武慶. 一氧化氮與皮膚[J]. 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1998,24(6):325.
 ?。?] Clough GF. Role of nitricoxide in the regulation of microvascular perfusion in human skin in vivl[J]. J physiol, 1997,516(PT 2) :549.
  [6] 賈國泉,陳志強. 急性濕疹患者外周血一氧化氮合酶同工酶的研究[J].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2,18(3):238.
 ?。?] 黨寧寧. 一氧化氮的生物學功能及其與皮膚的關(guān)系[J].皮膚病與性病,2000,22(1):18.


作者單位:海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皮膚科,海南 ???570102.


日期:2010年1月13日 - 來自[2008年第8卷第9期]欄目
斯奇康與左旋西替利嗪聯(lián)合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評價

【摘要】  目的 探討斯奇康注射液與左旋西替利嗪聯(lián)用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 方法 將10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50例,給予斯奇康注射液2ml,隔日1次肌注,同時口服左旋西替利嗪5mg,每日1次;對照組50例,給予左旋西替利嗪5mg,每日1次。療程均為36d,并持續(xù)隨訪6個月。 結(jié)果 36d、3個月及6個月時治療組有效率分別為94%、78%及72%;對照組分別78%、70%及52%。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jié)論 斯奇康與左旋西替利嗪聯(lián)合治療慢性蕁麻疹,起效快,療效顯著,復發(fā)率低優(yōu)于單獨用抗組胺藥。

【關(guān)鍵詞】  斯奇 左旋西替利嗪 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為常見易復發(fā)的皮膚病,病因復雜,屬于I型變態(tài)反應。常用抗組織胺藥治療效果均不理想。本門診采用斯奇康注射液與左旋西替利嗪聯(lián)合治療慢性蕁麻疹100例,療效滿意,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00例慢性蕁麻疹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齡18~66歲,平均32歲,有明顯過敏誘發(fā)因素35例,其余原因不明。發(fā)病時間2個月~13年,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

  1.2  方法  治療組:用斯奇康注射液2ml,隔天1次,同時口服左旋西替利嗪5mg,每天1次;對照組:給予左旋西替利嗪5mg口服,每日1次。療程均為36d。

  1.3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皮疹完全消退,瘙癢癥狀消失;顯效:皮疹消退≥60%,瘙癢癥狀明顯減輕;有效:皮疹消退≥20%,瘙癢癥狀有所減輕;無效:皮疹消退≤20%,瘙癢癥狀未減輕。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兩組有效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2  結(jié)果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患者在36d內(nèi)治愈12例,顯效26例,有效9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4%;3個月內(nèi)治愈9例,顯效21例,有效9例,無效11例,有效率78%;6個月內(nèi)治愈6例,顯效17例,有效13例,無效14例,有效率72%。對照組患者在36d內(nèi)治愈8例,顯效23例,有效8例,無效11例,有效率78%;3個月內(nèi)治愈6例,顯效16例,有效13例,無效15例,有效率70%;6個月內(nèi)治愈3例,顯效12例,有效11例,無效24例,有效率為52%。3次隨訪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4例(8%)肌注斯奇康前2次出現(xiàn)低熱,體溫低于38℃未作處理。兩組共11例(11%)口服左旋西替利嗪后輕度嗜睡,連用15d后癥狀消失。

  3  討論

  慢性蕁麻疹病因與病機復雜,目前研究認為其與遺傳、免疫及環(huán)境等各種因素有關(guān),致病過程是I型變態(tài)反應,75%患者有不同程度的IgE升高。左旋西替利嗪是新一代抗組胺藥,是西替利嗪的R-異構(gòu)體,為高效、高選擇性外周受體H1拮抗劑,本品對H1受體的親和力是西替利嗪的2倍,口服吸收迅速,具有較好的抗組胺和抗過敏的雙重性。斯奇康即卡介菌多糖核酸是一種新型免疫調(diào)節(jié)劑,通過穩(wěn)定肥大細胞膜抑制肥大細胞顆?,F(xiàn)象以及持續(xù)刺激機體產(chǎn)生過量的IgG抗體,IgG抗體又可與結(jié)合致肥大細胞膜上的IgE抗體競爭抗原,產(chǎn)生抗體封閉作用來增強機體抗過敏能力細胞免疫反應與變態(tài)反應間有此消彼長的效應,斯奇康明顯提高細胞免疫,抑制變態(tài)反應,在蕁麻疹治療和預防復發(fā)中具有意義。36d進行的近期療效觀察,治療組與對照組有效率分別為94%和78%,盡管隨著治療時間的推移有效率逐漸下降,但實驗組總有效率始終高于對照組,3次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證明斯奇康與左旋西替利嗪協(xié)同作用明顯,起效快,作用持久,復發(fā)率低,優(yōu)于單用抗組胺藥物,無不良反應,是值得推廣的聯(lián)合治療方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yī)治慢性蕁麻疹有效率超九成
中國慢性誘導性蕁麻疹診治專家共識(2023)
甲硝唑的新用途
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
多皮飲合玉屏風散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30例臨床觀察
脫敏四物湯治療慢性蕁麻疹32例,有效率93.75%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