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媽媽都有過被孩子“黏”的經(jīng)歷,不少孩子會在某個瞬間變得特別黏人:
離開孩子一會,他就會哭著找媽媽;
帶他出去玩,中途總是停下來看看媽媽在不在;
媽媽在家,就一定要媽媽抱,其他人都不行......
伯林厄姆.弗洛伊德說過:“越黏人的孩子,越在內(nèi)心深處相信:分離是會反復上演的。”
總黏著媽媽的孩子,內(nèi)心深處都藏著對父母的愛和關注的渴望。
為什么孩子會黏人?
?3歲前的孩子
3歲前的孩子對父母充滿安全的依戀,不管分離的時間長短,都非??咕芎透改阜蛛x。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說:“幼兒的最初的焦慮莫過于他感到將會失去他所愛的人?!?/strong>所以你才會覺得孩子黏人。
美國精神學臨床教授阿蘭·斯格爾也解釋:1~2歲是孩子出現(xiàn)黏人行為的最明顯階段,他們把媽媽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求時,就會返回看護人身邊。
孩子離不開媽媽,實際上就是把媽媽當成了自己的安全基地,簡單來說,媽媽的懷抱相當于一座安全的城堡,躲在城堡里,是最安全的事情。
所以,孩子3歲前的黏人行為,是非常正常的,而且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于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
如果孩子想要抱抱,你就多抱抱,怎么滿足都不過分,這是他建立安全感的前提。
? 3歲后的孩子
3歲以上的孩子黏人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尋求安全感、分離焦慮、社交能力發(fā)展有限、對黑暗等一些事物的恐懼......這些都會誘發(fā)孩子黏人的行為。
拿社交能力來說,一個社交能力很差的孩子,出去玩也會表現(xiàn)出黏人、膽怯,并且非要拉著媽媽一起,針對這種情況,父母可以適當培養(yǎng)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
再比如安全感不足的孩子,也容易表現(xiàn)出對父母的黏人,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盡量要多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面對3歲后的孩子,想讓他完美地與父母“分離”,離不開父母正確的引導和愛。
對孩子的黏人
大多數(shù)的父母往往缺乏耐心
孩子太黏人,很多大人第一反應覺得孩子是不是太過嬌氣、太軟弱、不夠獨立,甚至用壓制、漠視的方法對待孩子。
比如:
累了一天回到家,孩子纏著你講故事,你會不耐煩地推開他;
忙著做家務,孩子非要你陪他玩,你會冷漠地置之不理;
帶孩子出去玩,他非要你抱著,你生氣地將他扔在原地走開
.....
曾經(jīng)在商場的兒童樂園,看到一位媽媽訓斥自己的孩子:
“你怎么這么黏人啊,其他小朋友都可以自己玩,就你不行!真沒用!”
孩子也不哭,只是緊緊地抓著媽媽的手,生怕媽媽不見了。
看多了這樣的場景,就越覺得父母能耐心地對待孩子是一件特別難得的事情。
其實,孩子黏不黏人和嬌氣、獨立沒有多大關系,他只是還沒有準備好與爸爸媽媽分開,沒有準備好自己一個人面對稍微有些陌生的世界。
孩子黏人,說到底無非是想要爸爸媽媽的陪伴和關注,比起指責、評判、貼標簽,強制破除孩子的依賴感,專注地陪伴孩子,給孩子情緒一個釋放的出口才更重要。
好的家庭,會給孩子時間慢慢度過這個時期,如果沒有,孩子反而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孩子一點不黏人
才是父母該擔心的事情
孩子黏人,可以說是甜蜜的煩惱,如果你的孩子一點都不黏你,才是最該擔心的。
老家有個親戚,因為工作的原因,一直將孩子留給老人家照顧,到了4歲多,才將孩子接回身邊。
孩子回來后,總是吵著要找奶奶,甚至晚上偷偷地哭......一連很多天都是這樣。
親戚很無奈:“我可是他媽媽呀,他怎么就這么不喜歡我呢?”
我告訴她:“你們現(xiàn)在需要的是時間,把頭幾年陪孩子的時間,慢慢補回來,這是你欠孩子的依戀。“
孩子6歲前,尤其是3歲前,是和父母建立親子關系的最重要的時期。
不帶孩子,不陪孩子,在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場,就這樣還想孩子和你親,太難了。
80、90后中,不少人都曾經(jīng)歷過留守的時光,最痛的回憶就是抱著爸媽的大腿,不讓他們外出打工,甚至跟著爸媽的車后面邊追、邊哭......
這種崩潰和絕望對一個孩子來說,太過沉重,以至于很多孩子長大后,和父母的相處少了一份恰如其分的親密。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里的情感發(fā)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的基礎?!?/p>
孩子就是從這幾年的親密關系中獲得愛、信任與安全感,如果不能跟父母建立起一種親密的情感,很有可能要花費一生去尋找這份安全感和幸福感。
孩子黏人的日子其實很短,也就生命的頭幾年,等到大了,你再想讓他親近你,他還不樂意。到時候那種失落感就會提醒你:當初應該珍惜孩子黏著自己的時光。
所以現(xiàn)在家里有黏人的小寶貝,一定要多抱抱他,多等等他。
因為孩子黏你,是愛你最好的憑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