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Philosophy,philo意思是love(愛),sophy意思是intelligence(智慧),哲學的意思是愛智慧),“哲”在漢字中的起源很早,“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于思辨,學問精深者,在學術界,對于這一詞并無普遍接受的定義,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學定義:“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思想”。中國官方接受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即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世界觀人皆有之,但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才是哲學。法國畫家高更有幅名畫:《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什么?我們到哪里去?》跟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不謀而合: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三大問題由誰提出,又被誰稱為哲學三大終極問題均不可考,但可以明確的是生命的本質是哲學的終極問題之一,英國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A.N.懷特海創(chuàng)使的過程哲學,主張世界即是過程,以機體概念取代物質概念,主要研討 5個概念:變化、持續(xù)、永恒客體、機體、價值和混合,否定近代機械唯物主義關于“人是機器”的觀點,小編這一觀點可以說明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在問什么,該怎么回答。
希臘哲學從神話傳說中產(chǎn)生,對未知世界及不能理解的自然現(xiàn)象的驚訝,催生了宗教神學,接著又集中體現(xiàn)在對宇宙本原的探討上,學界公認的“哲學史第一人”泰勒斯第一個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德謨克利特把萬物的本原歸結為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涉及的就是本原的問題,“我”的本質,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fā),去尋找理性的本質(本源)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系。張三、李四,中國人、美國人,男人、女人,顯然哲學的追問是涉及本原的東西,包括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會的我,甚至宇宙的我,那么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到底包含怎樣的哲學奧義呢?
一、對待哲學的態(tài)度
按馬哲的觀點,哲學流派無非兩種,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劃分的根本是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的本原,馬哲繼承和揚棄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黑格爾的辯證法,包括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唯物史觀等,需要明白的一點是,哲學的思辨源與人類對未知的思考,對世間萬物的智慧審視,柏拉圖曾在《泰阿泰德篇》中說:“驚訝,這尤其是哲學家的一種情緒。除此之外,哲學沒有別的開端”哲學可以為政治服務,它可以成為一種方法,一種觀念成為治國理政的思想導向,但哲學不能簡單的用錯對來評判。恩格斯說:“人們遠在不知道辯證法以前,就已經(jīng)辯證地思考了”,馬克思把黑格爾唯心辯證法改造成唯物辯證法,如果支持唯物主義就詆毀唯心,那么作為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的黑格爾,我們是不是該把他的哲學思想拒之千里?顯然這是不理智的,但是仍要說明的是本文中哲學流派的劃分等觀點仍深受馬哲方法論、世界觀的影響,小編以為這無關緊要,因為哲學就是基于理性的思考,作為一種方法、一種理論,指導我們?nèi)フJ識世界,在社會動蕩、生產(chǎn)力發(fā)展受阻的時期哲學也會轉向研究政治探索和社會心理,饑餓哲學由此產(chǎn)生,比如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時期的哲學流派,因此說哲學并不是空中樓閣,并不是越虛無縹緲就越是真正的“上等”哲學。
二、能否稱之為哲學三大終極問題
小編十分認同哲學的目的是要獲得對世界的理解這一觀點,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孰為第一性,一般的哲學觀點研究一方面問題,但要形成流派就得回答孰為本原,因為這些從根本上講是研究人和世界的關系的,人和世界關系最本質的方面就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既然要回答對每一個人的提問,而非張三、李四等某一個個體,那必須是抽象出的哲學觀點才能做到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早期的研究主要針對精神病患者,而后期研究卻面向了整個人類,這使他的研究具有了哲學化了,他將人的心理可分成兩部分:自我和本我。本我是最原始的、無意識的心理結構,由遺傳的本能和欲望構成的,始終力圖獲得滿足。因此,本我其實是一種非理性的沖動,完全受唯樂原則的支配。自我是受知覺系統(tǒng)影響經(jīng)過修改來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識,接受外部世界的現(xiàn)實要求。因此,它根據(jù)唯實原則行事。以此為例,可見“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深奧性,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小編理解為這是對世界本原的探求,形而上學,一種哲學的一個門類,對不可證明的無形世界本質的猜測,“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以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主要問題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源是什么,靈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辯證法—黑格爾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哲學中提出了辯證發(fā)展的理論,馬克思把黑格爾唯心辯證法改造成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處在不斷運動、變化和發(fā)展之中,是由于事物內(nèi)部的矛盾斗爭所引起的。它是和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要到哪里去?是一種變化發(fā)展觀念,如果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看這與唯物辯證法是相符的,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對世界本原和對生命本原的思考也符合大多數(shù)哲學流派的根本任務。
三、“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
在《哲學問題》中,羅素指出研究哲學不是像物理學家所做的那樣去尋找具體的、確定的解決問題的答案,而只是為了研究問題的本身。因為這些問題擴大了人們所使用概念的范圍,豐富了人們智慧的想象力,并且減少了人們'獨斷的自信'。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和思維方式,我們從對自然未知現(xiàn)象的驚恐中激蕩出思考宇宙、解密生命密碼的智慧火種,思考成為人類獨有的優(yōu)勢與特征,哲學作為一種觀念、方法一直指導者我們理智的前行,我很認同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的簡潔明了的哲學定義:“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思想”。希臘德爾菲神廟鐫刻著這樣一句話—“認識你自己”,哲學的任務就是讓我們認清世界,認清自己,認清我與世界的關系,這也正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發(fā)問的根本所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