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通穴】
部位:在上臂后側,即富頂穴向后橫開一寸?!靖綀D】
解剖:(肌肉)三角肌內側頭與外側頭間。(血管)橈動脈、深橈動脈。(神經)橈神經。
(肝之副支神經,腎之副支神經,后背神經)
主治:血壓高、血管硬化、頭暈、疲勞、四肢無力、腰酸。
取穴:自肩端后側直下,距肘橫紋上七寸,即富頂穴向后橫開一寸是穴。
手術:針深六分至一寸。
【下曲穴】
部位:在上臂后側,即后枝穴后開一寸。
解剖:(肌肉)三角肌內側頭與外側頭間。(血管)橈動脈、深橈動脈。(神經)橈神經。
(肺支神經、肝之支神經)
主治:血壓高、坐骨神經痛(肺與肝兩種機能不健全所引起者。)半身不遂、小兒麻痹、神經失靈等癥。
取穴:在肩端后直下,即后枝穴向后橫開一寸是穴。
手術:針深六分至一寸。
【上曲穴】
部位:在上臂后側,肩中穴后開一寸。
解剖:(肌肉)三角肌外側,二頭肌與三頭肌腹間。(血管)頭靜脈、腋動脈、反肱動脈。(神經)腋神經。(后膊皮下神經、腎之支神經、肝之副神經)
主治:小兒麻痹、坐骨神經痛、臂痛、血壓高、小腿脹痛。
取穴:在上臂后側,即肩中央向后橫開一寸是穴。
手術:針深六分至一寸五分。治左臂取右穴,治右臂用左穴。
運用: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治肝硬化及肝炎。
說明及發(fā)揮:
※以肩中穴為主,配上曲、下曲、云白、李白治療小兒麻痹、小腿無力療效甚佳。
【水愈穴】
部位:在上臂之后側,即背面穴后開稍斜下二寸?!靖綀D】
解剖:(肌肉)在肩胛骨關節(jié)窩后方的三角肌中,深層為岡下肌。(血管)有旋肱后動、靜脈,深層為肩胛上動、靜脈。(神經)布有臂后皮神經,腋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
(后膊皮下神經、腋下神經、腎之支神經)
主治:腎臟炎、腎結石、腰痛,腿酸、全身無力、蛋白尿、臂痛、手腕手背痛。
取穴:自肩后直下,即背面穴向后橫開(稍斜下)二寸是穴。
手術;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用三棱針扎出黃水者主治腎臟之特效針。用三棱針扎出黑血者主治手腕手背痛。
用三棱針扎左邊穴治左臂痛,扎右邊穴治右臂痛(直接治療)。
說明及發(fā)揮:
※水愈穴位置與小腸經之臑俞相符,治療上述各癥確有卓效。
第五章◎五五部位(腳底部位)
【火包穴】
部位:在足第二趾底第二道橫紋正中央?!靖綀D】
解剖:(肌肉)屈趾短肌肌腱中。(血管)足躇側固有動靜脈形成之血管網。(神經)內躇神經之趾枝。
(心之神經)
主治:肝病、難產、胎衣不下、真心痛。
取穴:平臥,當足次趾底第二道橫紋正中央是穴。
手術:用三棱針扎出黑血立即見效,用毫針針深三至五分。
注意:禁灸,孕婦禁針。
說明及發(fā)揮:
※火包穴與一般奇穴之“獨陰”穴相符,獨陰穴主治除胎衣不下外,尚有小腸疝氣,女子干噦,經血不調等癥,因此應用火包穴時,可合入獨陰穴之主治考慮。
※本穴治真心痛,痛如絞,甚效。
※本穴治前述各病,點刺出血更效。
【上瘤穴】
部位:在足底后前緣正中央?!靖綀D】
解剖:(肌肉)足蹠跟膜、足四方肌、長蹠韌帶。(血管)外側蹠動脈。(神經)外側蹠神經。
(后腦(小腦)總神經)
主治:腦瘤、腦積水(大頭瘟)、小腦痛、腦神經痛、體弱。
取穴:平臥,當足底后跟硬皮之前緣正中央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以內。
注意:針深過量(超過五分)會引起心中不安,忌之。
說明及發(fā)揮:
※上瘤治療腦部腫瘤及疼痛確有卓效,另外治鼻塞、鼻衄亦有顯效。
※本穴配針正筋及然谷點刺出血,治療腦震蕩急癥頗有效驗。
【海豹穴】
部位:在大趾之內側,本節(jié)正中央?!靖綀D】
解剖:(肌肉)屈趾短肌肌腱中。(血管)足蹠側固有動靜脈形成之血管肉。(神經)內蹠神經之趾支。(淺腓骨神經、心之分支神經)
主治:眼角痛(角膜炎)、疝氣、大指及食指痛、婦科****炎。
取穴:當大趾之內側(即右足之左側;左足之右側),大趾本節(jié)正中央部(腳指甲后)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運用:右手痛取左足穴;左手痛取右足穴。
說明:海豹穴之位置在隱白之后,大都之前,大指本節(jié)中央之黑白肉際。
【木婦穴】
部位:在足第二趾中節(jié)正中央外開三分?!靖綀D】
解剖:(略,下同)(心之副神經)
主治:婦科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經痛、子宮炎、輸卵管不通。
取穴:當第二趾第二節(jié)正中央向外開三分是穴。
手術:針深二分至四分,貼趾骨下針。(用細毫針,粗針痛苦)
說明及發(fā)揮:
※本穴治婦科病赤白帶極有效驗。
第六章◎六六部位(肢掌部位)
【火硬穴】
部位:在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之間,距蹠骨與趾骨關節(jié)五分?!靖綀D】
解剖:(心臟支神經)
主治:心悸、頭暈、胎衣不下、骨骼脹大、下頦痛(張口不靈)、強心(昏迷狀態(tài)時使用)、子宮炎、子宮瘤。
取穴:當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之間,距蹠骨與趾骨關節(jié)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孕婦禁針、禁灸。
說明:※火硬穴位置在肝經之行間穴后五分。
【火主穴】
部位:在火硬穴上一寸?!靖綀D】
解剖:(心臟支神經)
主治:難產、骨骼脹大,心臟病而引起之頭痛、肝病、胃病、神經衰弱、心臟麻痹、手腳痛、子宮炎、子宮瘤。
取穴:當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連接部之直前陷中取之,即距火硬穴后一寸處取之。
手術:針深五分至寸半。
注意:禁灸、孕婦禁針。
說明及發(fā)揮:
※火主穴位置在肝經之太沖穴后之骨陷中,(有些經穴學將太沖定在緊貼骨陷前,則本穴與太沖相符,參見拙著《針灸經穴學》521頁之取穴。
※火硬、水主兩穴以火命名,皆能治心臟有關病變。
※太沖穴古訣認為能治喉痛,本穴效果更勝一籌。
※太沖穴古訣認為能治口歪眼斜,本穴效果更佳。
※肝經環(huán)繞****,火硬、火主兩穴夾太沖,(肝之俞原)故又能治****淋痛及婦科之病有顯效。
※本穴治手腳痛,配靈骨穴,作用較開四關(合谷、太沖)效果更好。
部位:在第二蹠骨與第三蹠骨連接部之直前陷中?!靖綀D】
主治:腸炎、胃炎、腹部發(fā)脹及腹痛、盲腸炎。
取穴:當第二蹠骨與第三蹠骨連接部之直前陷凹中,與火主穴并列。
手術:針深一寸至寸半。
注意:禁雙腳同時取穴。
說明及發(fā)揮:
※門金穴位置在胃經之陷谷穴后骨前陷中。(據《針灸大成》指出陷谷在內庭后二寸,并且有些書指陷谷在第二、三蹠骨結合處,則本穴與陷谷相符,參看拙著《針灸穴學》236頁之取穴)
※本穴為治腸胃炎之特效要穴。不論何種腹瀉,針之皆有特效。
※本穴治太陽穴之偏頭痛及鼻塞、經痛,亦極特效。
※本穴治腹脹效果亦極好(配靈骨尚可治腹痛)。
※本穴治上述各病,若與內庭穴倒馬并用療效更佳,與內庭倒馬尚可治脫肛。
【木斗穴】
部位:在第三蹠骨與第四蹠骨之間,距蹠骨與趾骨關節(jié)五分?!靖綀D】
解剖:(脾神經,肝神經)(闕P68,木留穴從《董氏奇穴針灸發(fā)揮》補入)
主治:脾腫大(硬塊)、消化不良、肝病、疲勞、膽病、小兒麻痹。
取穴:當第三蹠骨與第四蹠骨之間,距蹠骨與趾骨關節(jié)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三分至五分。
【木留穴】
穴位:在第三蹠骨與第四蹠骨連接部之直前陷中,蹠骨與趾骨關節(jié)一寸五分?!靖綀D】
解剖:(肝神經、脾神經。)
主治:白血球癥、脾腫大、消化不良、肝病、疲勞、膽病、小兒麻痹。
取穴:當第三蹠骨與第四蹠骨連接部之直前陷中,距木斗穴后一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三分至五分。
說明:木斗與內庭平行,木留與陷谷平行,均位于足部第三趾與第四趾之間,兩穴常以倒馬針并用,除治上述各癥外,尚可治療全身麻木,木留穴單獨也可治療中指、無名指疼痛及伸屈不靈。
【六完穴】
部位:在第四蹠骨與第五蹠骨之間,距蹠骨與趾骨關節(jié)五分?!靖綀D】
解剖:(肺之分支神經、腎之支神經)
主治:止血(包括跌傷、刀傷出血或是打針血流不止)、偏頭痛。
取穴:當第四蹠骨與第五蹠骨之間,距蹠骨與趾骨關節(jié)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
注意:哮喘、肺病、痰多、體弱均禁用此穴。
說明及發(fā)揮:
※六完穴位置在膽經之俠溪穴后五分,一說與俠溪相符。(參見拙著《針灸經穴學》511頁體表定位)
※本穴治眩暈,偏頭痛,(少陽經走向)耳鳴亦有卓效。
【水曲穴】
部位:在六完穴后一寸處?!靖綀D】
解剖:(肺之分支神經、腎之支神經)
主治:腰痛、四肢浮腫、腹脹、頸項神經痛、婦科子宮疾病。
取穴:當第四蹠骨與第五蹠骨之間,距六完穴一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說明及發(fā)揮:
※水曲穴位置與膽經之臨泣穴相符。水曲穴在第四、五趾骨間陷中,應是臨泣穴。(參見拙著《針灸經穴學》509頁取穴,根據《針灸大成》言臨泣去俠溪寸半,則六完穴應在俠溪后五分。從個人隨董師學習經驗,董師取穴均先以近掌或足之骨縫為標準,則六六部位幾個穴位定位,應以火主、門金、木留、水曲為主。
※本穴治耳鳴眼癢療效甚好。
※本穴治手腕疼痛或無力亦頗有效。
※本穴亦能治全身骨痛、神經痛、手骨痛。
※本穴尚能治肩痛、腿筋緊及肌肉萎縮,肌肉麻木。治少陽經走向之坐骨神經痛尤有特效。
【火連穴】
部位:在第一蹠骨內側,距趾骨與蹠骨關節(jié)后一寸五分?!靖綀D】
解剖:(心之分支神經,腎之副支神經)
主治:血壓高而引起之頭暈眼昏、心跳、心臟衰弱。
取穴:當第一蹠骨內側,距趾骨與蹠骨關節(jié)一寸五分。
手術:針深五分至八分。
注意:單腳取穴,孕婦禁針。
說明及發(fā)揮:
※火連穴位置與脾經之太白穴位置相符。
※本穴治前頭痛、眉棱骨痛療效甚佳。
【火菊穴】
部位:在火連穴后一寸?!靖綀D】
解剖:(心之分支神經,腎之分支神經)
主治:手發(fā)麻、心跳、頭暈、腳痛、高血壓、頭腦脹、眼暈、眼皮發(fā)酸、頸項扭轉不靈。
取穴:當第一蹠骨內側,在火連穴后一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針治頭部病可針更深,效果尤佳。)
注意:單腳取穴,孕婦禁針。
說明及發(fā)揮:
※火菊穴位置與脾經之公孫穴位置相符,治療上述各癥確有特效。為董師臨床常用要穴。(治前頭痛、眉棱骨痛尤為常用。)
【火散穴】
部位:在火菊穴后一寸?!靖綀D】
解剖:(心之分支神經,腎之副支神經、六腑副神經)
主治:頭痛、腦脹、眼角痛、腎虧、頭暈、眼花、腰酸、背痛。
取穴:當第一蹠骨內側,距火菊穴后一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八分。
注意:單腳取穴,孕婦禁針。
運用:火連、火菊、火散三穴可同時下針,主治以上各癥及腦瘤、腦膜炎。但注意單腳取穴,雙腳不可同時下針。(按:此為董師原著,僅作參考)
說明及發(fā)揮:
※火散穴位置與腎經之然谷穴位置相符。
※上述三穴雙腳皆取并無不佳作用,但臨床用針務必精簡為宜。
【水相穴】
部位:在內踝骨直后,跟筋前緣陷處?!靖綀D】
解剖:(腎之支神經、腦神經)
主抬:腎臟炎、四肢浮腫、腎虧而引起之腰痛、脊椎骨痛、婦科產后風、白內障。
取穴:在跟筋前緣陷處,當內踝骨尖之直后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三分至五分(或針沿跟筋前緣扎透過去)。
說明及發(fā)揮:
※水相穴位置與腎經之太溪穴位置相符,治療病癥亦以腎經為主。若針刺時位置稍后,貼筋針刺,效果更佳。經穴學-董氏奇穴·第一篇 11
【水仙穴】
部位:在內踝骨直后之下二寸,跟筋前緣陷處?!靖綀D】
主治:同水相穴及腎虧之背痛。
取穴:在水相穴直下二寸處取之。
手術:針深五分。
說明及發(fā)揮:
※水仙穴位于水相穴下二寸處。常與水相倒馬并用,治療腎虧各病。
【水晶穴】
部位:在內踝尖之直下二寸。
解剖:(子宮神經)
主治:子宮炎、子宮脹、子宮瘤、小腹氣腫脹悶。
取穴:當內踝尖之直下二寸處是穴。
手術:貼骨針五分至一寸。
說明及發(fā)揮:
※本穴在內踝尖直下二寸,貼骨針,治婦科子宮病及婦科小腹脹療效甚好。
【花骨一穴】
部位:在足底第一與第二蹠骨之間?!靖綀D】
解剖:(脾、肺、腎神經)
主治:沙眼、眼角紅、眼皮炎、眼迎風流淚、怕光、眉棱骨痛。
取穴:當足底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之間,距趾間叉口五分一穴,又五分一穴,再五分一穴,再八分一穴,共四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說明:花骨一穴系一穴組由四個單穴組成,位于足底,第一穴適與行間穴相對,第三穴適與太沖穴相對,第二穴則適在此二穴之中間,第四穴在第三穴后八分處。
【花骨二穴】
部位:在足底第二與第三蹠骨之間。【附圖】
解剖:(脾之神經)
主治:手指無力、手臂痛。
取穴:當足底第二與第三蹠骨之間,距趾間叉口一寸一穴,又五分一穴,共二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說明及發(fā)揮:
※花骨二穴由二穴組成,后穴與陷谷穴相對,前穴則在陷谷前五分(即陷谷穴與內庭穴之間)。
※花骨二穴尚能治手臂不舉,甚效。
【花骨三穴】
部位:在足底第三與第四蹠骨之間?!靖綀D】
解剖:(脾之神經)
主治:腰痛、坐骨神經痛、脊椎骨痛。
取穴:當足底第三蹠骨與第四蹠骨之間,距趾間叉口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說明及發(fā)揮:
※本穴除治上述病癥外,亦能治白眼發(fā)赤。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