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公十年
【原文】十年,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于中丘。
夏,翚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此公子翚也。何以不稱公子?貶。曷為貶?隱之罪人也。故終隱之篇貶也。
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菅1。辛未,取郜2。辛巳,取防3。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何言乎一月而再?。可踔?。內(nèi)大惡諱,此其言甚之何?《春秋》錄內(nèi)而略外,于外大惡書,小惡不書;于內(nèi)大惡諱,小惡書。
秋,宋人、衛(wèi)人入鄭。
宋人、蔡人、衛(wèi)人伐載4。鄭伯伐取之。其言伐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因其力也。因誰之力?因宋人、蔡人、衛(wèi)人之力也。
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盛5。
【譯文】魯隱公十年,春天,周歷二月,隱公在中丘這個地方會見齊侯和鄭伯。
夏天,翚率領(lǐng)軍隊會同齊國人、鄭國人攻打宋國。這人就是公子翚。為什么不稱他公子呢?是為了貶低他。為什么要貶低他呢?因為他是魯隱公的罪人。所以《春秋》在整個隱公這篇都貶低他。
六月,壬戌這天,魯隱公在宋國莒這個地方打敗了宋國的軍隊。辛未這天,占領(lǐng)了宋國的郜邑。辛巳這天,占領(lǐng)了宋國的防邑。奪取城邑,《春秋》一般是不記載日期的,這里為什么記載日期呢?這是為了表明在一個月內(nèi)兩次攻占別國的城邑。為什么要表明在一個月內(nèi)兩次攻占別國的城邑呢?為了強調(diào)魯隱公的仗打得太多了。魯國國內(nèi)的大惡事,《春秋》在記載時總是要避諱的,這里為什么要強調(diào)魯隱公的仗打得太多了呢?按照《春秋》分的體例,主要是記載魯國的事,別國的事只是簡略記載。對于別的國家。有大惡事就記載,小惡行不記;對于魯國,大惡事就避諱,小惡行就記下來。
秋天,宋國人和衛(wèi)國人一起入侵鄭國。
宋國人、蔡國人、衛(wèi)國人一起攻打載國。 鄭國國君也趁機進攻載國并占領(lǐng)了它。為什么說攻打并奪取了它呢?因為太容易了。為什么這么容易呢?因為憑借了別人的力量。憑借誰的力量呢?憑借了宋國軍隊、蔡國軍隊和衛(wèi)國軍隊的力量。
冬天,十月,壬午這天,齊國人和鄭國人一起入侵盛國。
【說明】本篇《隱公十年》,主要描述的是魯隱公十年發(fā)生的故事。主要記述了魯、齊、鄭三國以王命聯(lián)合討伐宋國、郜國、郕國、防國、戴國之事,這其中,郜國、郕國、戴國徹底滅亡,而其土地和人民均歸于魯國。
————————————————————
【注釋】1.菅:古地名。春秋宋地。在今山東單縣北?!蹲髠?/span>·隱公十年》:“公敗宋師于菅?!?/p> 2.郜:(gao告)宋國邑名。在今山東成武縣東南。 3.防:宋國邑名。在今山東金鄉(xiāng)縣西南。 4.載:《左傳》作“戴”古國名。子姓,故址在今河南蘭考縣一帶。 5.盛:通“郕”。古國名。《左傳》作“郕”。在今山東汶上縣西北(一說在今山東濮陽廢縣治東南)?!洞呵锕騻鳌る[公四年》:“秋,衛(wèi)師入盛?!?/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