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畫法遠追李思訓,變小斧劈而創(chuàng)大斧劈,筆意不凡,使人產(chǎn)生一種“神驚目眩”的威壓之感,開創(chuàng)出南宋山水畫的新畫風。他亦善畫人物,如《晉文公復國圖》、《采薇圖》等。到南宋后,為歌頌金戰(zhàn)士,畫《雪天運糧圖》等。又喜作長圖大嶂,危峰削壁,具千丈之勢。畫人物樓閣描繪工整。畫山水尤有奇趣。作品有《長江雪霽圖》、《獨釣歸莊圖》、《虎溪三笑圖》、《香山九老圖》、《高逸圖》、《萬壑松風圖》、《雪景》、《雪江圖》、《江上小景圖卷》等。
《萬壑松風圖》絹本雙拼 設色
縱188.7cm、橫13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萬壑松風圖》說明:
這一幅畫在主峰旁邊的遠山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甲辰是宋宣和六年(西元 1124年),李唐已經(jīng)步入高齡,盡管如此,畫中表現(xiàn)的山石仍然是雷霆萬鈞的陽剛力量。畫上的主峰布置在畫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參差的插云尖峰,岡巒、峭壁好像斧頭剛剛鑿過,對一片石質的山,表現(xiàn)出特別堅硬的感覺。
山腰處多多白云,好像冉冉欲動,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層次感劃分出來,還使畫面有了疏密相間的效果,也使整個氣氛上有柔和調劑的一面,不會因為太密、太實而讓欣賞者有過分的壓迫感。
山顛的叢樹,近樹的松林,有隱有現(xiàn)的石徑,加強了畫面幽深的情調。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線垂下,幾折而后轉成一灘溪澗,澗水穿石而過,如聞聲響,真是畫到有聲就是詩啊!
李唐善山水、人物,兼工畫牛,筆意不凡,是一跨南北宋之變局性關鍵人物。
李唐山水畫風,除沿襲北宋范寬之娶濃墨重筆外,又遠承唐李思訓之青綠重彩技法,兩相融揉,發(fā)展出以水墨為主青綠相輔的小青綠法,借復古以創(chuàng)新,師古又不泥古,此種綜合性的風格,可謂“雖變于古,而不遠于古,似去古詳而不弱于繁。”使李唐儼然成為一代大師。/]
此圖畫法與《江山小景畫卷》最為接近。但構圖滿實,有一種威壓的力量欲突出畫面,用濃墨重色畫萬松深壑,高嶺飛泉,云霧巒嶂,山石作大斧劈皴,氣勢雄厚之極,墨色澀而不枯,厚重而又不失靈氣,山石虬勁豐實,筆意不凡,能曲折多變地勾劃出丘壑的變化,遠山空靈峻麗,似有升騰之意,石下小泉流水,似有汩汩之音,別有一番雄奇秀麗之境界,氣魄壯麗,云中山頂,四面峻厚。
《萬壑松風圖》款識題于遠峰上一行:“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可知作于一一二四年,其時李唐約七十歲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畫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巖,峭壁懸崖間有飛瀑鳴泉,山腰間白云繚繞清嵐浮動。從山麓至山巔,松林高密,郁郁蔥蔥。山腳下亂石珠連,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壯之氣撲面而來,給人以氣勢磅礴的感覺。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視覺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寬、郭熙諸家技巧,用多種皴法表現(xiàn)不同的石質,如主峰,上端用長釘皴刮鐵皴,中部偶爾參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獨創(chuàng)的馬牙皴。此外還可以看出其后來創(chuàng)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雛型。對皴法的運用是李唐在此圖中的最大特點,對后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到現(xiàn)代還在為人們所學習探討。
南宋·李唐 《采薇圖》
南宋·李唐 《長夏江寺圖》(局部)
李唐是宋朝一個有名的畫家,開創(chuàng)了南宋一派的畫風,而且他也是一個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的畫家。
他具體出生在哪一年,我們也不是太清楚了,大約在1066年。他從小便飽讀詩書,酷愛畫畫,37歲的時候就是個有名的畫家了,曾經(jīng)有一位畢文簡公得到過一幅唐朝的名畫《邢和璞司房次律圖》,崇寧二年(1103年),畢文簡公的后人要把此圖復制為別本以藏,就去請當時年僅37歲左右的李唐臨摹,李唐完成了這一難度較大的工作。
宋徽宗政和年(1111年—1118年)中,李唐48歲左右,赴開封參加當時皇家舉辦的圖畫院考試,那一次試題是《竹鎖橋邊賣酒家》,參加考試的人大多都在酒家上著工夫,惟李唐畫橋頭竹外掛一酒簾,深得“鎖”意。宋徽宗親自審閱試卷。從此,李唐就在皇家的畫院中學習和創(chuàng)作,成為一名專業(yè)畫家。李唐在畫院期間,曾經(jīng)到過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趙構那里去過,趙構后來當了皇帝,當時居住在康邸。趙構愛畫,尤愛書法,李唐在康邸大約為趙構畫過畫,指點過書法。[
正當李唐在藝術道路上蓬勃發(fā)展的時候,北宋王朝遭到了滅頂之災。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攻陷了東京,擄走了徽、欽二帝,同時擄走了所有的宮廷畫家及其他技藝百工,連早已散落在民間的一些藝人也被千方百計地追回,然后押往北國。李唐當時正在畫院,他和成千上萬的宋朝諸色人物一起被押往北國。
(1127年),惟一沒被擄走的徽宗第九子康五趙構在南京(河南商丘)登上皇帝位,是為宋高宗。于是金軍立即把攻擊的方向指向趙構,趙構開始了幾年逃難生活。已滅亡了的趙家王朝又繼續(xù)下來了。這時,很多人聞說趙構南渡事,紛紛從金營中逃回,李唐也冒死從北國逃出,長途跋涉,南渡尋投宋高宗。
李唐南渡,經(jīng)過了太行山,這里是梁興等人率領自發(fā)組織的抗金部隊的根據(jù)地。李唐在這里遭到了抗金部隊的盤查,其中有一位從建康(今南京)趕來參加抗金隊伍的英雄,名叫蕭照,也頗知書,又善畫,他發(fā)現(xiàn)李唐所背的行囊中,盡是些“粉奩畫筆”之類的東西,于是才知道這個人就是著名的畫家李唐。于是,蕭照便辭別了抗金隊伍跟隨李唐南渡,也隨李唐學習繪畫。
大約是紹興初年(12世紀30年代初),李唐和蕭照趕到了臨安。此時趙構亦剛剛到臨安,才穩(wěn)定下來,朝廷心于軍事,財政又特別緊張,一時無法恢復畫院。李唐只好在街頭賣畫為生。當時,李唐的畫銷路不好,因而他的生活日加貧困。紹興十六年之后(1146年),南宋朝廷開始富裕起來,于是恢復了書畫院,開始招募畫家。于是李唐復入畫院,為畫院待詔。這時李已經(jīng)是八十歲左右的老畫家了。
《采薇圖》就是李唐所畫的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的重要作品。
《采薇圖》畫的是伯夷和叔齊的故事。在商朝末期,有個小諸侯國叫孤竹國,國君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伯夷,小兒子叫叔齊。老國王想把王位傳給叔齊。但當老國王死了之后,叔齊把王位讓給了老大伯夷。伯夷說:“父親讓你繼承王位,而不是我。”于是伯夷就悄悄地離開了。叔齊不肯繼承王位,也走了。后來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了,天下都歸順了周朝。兩人聽說了以后卻恥于向周稱臣,并出于義憤而不食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采集野菜充饑。最后餓死在首陽山中。
圖中正面坐著的當是伯夷,側面傾身而坐的當是叔齊。伯夷雙手抱膝,頭微側,正在靜聽叔齊的議論,他憂憤的面容略帶沉思。叔齊右手撐地以一只手支持斜傾的身體,左手揚起,伸出二指,似乎在與他的兄長談說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人物的關系、姿勢,都達到了傳神的效果./]
李唐畫這幅畫的是有他的目的的。時值國難當頭,他希望人們看到這幅后,以此為鑒,做一個有骨氣的宋朝人,打敗金人,恢復宋朝江山。
除此以外,李唐還畫了一幅有名的人物畫,叫《晉文公復國圖》反映了同樣的思想感情。
春秋時代晉國遇到了大難,公子重耳逃跑在外國,歷盡千辛萬苦,最后回到國內,當上了君主,即晉文公。他是一位賢明之君,領導晉國走向強盛,當時各國都推舉晉國為盟主,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上面我們講到的,宋高宗趙構因金人的入侵而逃亡在外,頗類重耳出逃。李唐畫這幅希望趙構能夠成為晉文公這樣的人物,領導宋朝走向強盛,打敗金人,恢復失去的故土。上面這幅畫只是局部,全畫共六段,此為第一段,講晉文公逃跑到當時的宋國受到宋國國君的歡迎,屋中左邊一個人應當是重耳,右邊一個人當是宋襄公。他們在商討“贈之以馬二十乘的事宜”。 當然李唐在畫史還有開創(chuàng)南宋院畫畫風的巨大貢獻。在具體技法上,他創(chuàng)造了大斧劈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