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覓渡文叢》第一輯出版座談會上的聲音
語文教學改革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各方面的爭鳴、討論此起彼伏。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社會對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視。
那么,課改究竟給語文課堂帶來怎樣的變化?新課程目標下的語文教學究竟有哪些經(jīng)驗、教訓值得我們?nèi)ナ崂?、總結(jié)?新課程視野下的教師與學生究竟成為怎樣一種新型關系?《覓渡文叢》就是帶著這樣一些問題面世的?!兑挾晌膮病返淖髡邆兇蠖紒碜越虒W一線,許多都有著幾十年的課堂教學經(jīng)驗。他們對語文課改有著切身的體驗,有著深入的思考。他們并不回避自己的困惑,但更不懈地進行著自己的追求;他們不排斥“主義”的倡導,但更著力于“問題”的研究。這或許就是《覓渡文叢》的風格吧。
楊九?。ㄌK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主編,《覓渡文叢》主編):
有朋友問:你們是迷渡還是覓渡?我以為這是具有循環(huán)意味的問題,因為迷渡而覓渡,覓渡上路之后又迷了路……大概這就是杜威先生所說,教育是包含科學在內(nèi)的活動,應當有螺旋式上升以至無窮的過程。覓渡也好,迷渡亦是,都體現(xiàn)了作者對母語的摯愛深情,對母語教育規(guī)律探索的執(zhí)著信念。謝謝老師們對“覓渡者”的關心,歡迎有更多的同道加盟,奉獻自己在語文長河邊的感嘆和思考。
王棟生(南京師范大學附中語文特級教師):
有青年教師被校長聽了課后,有些苦惱,校長問她:“你為什么在教室里走來走去?你的位置在講臺,應當這樣,雙手撐住講臺兩側(cè),不要亂動?!边@位教師很為難,她不明白,為什么不能走近學生交流,為什么不能站在學生中間帶讀,為什么要立在講臺后像個官僚一樣地自說自話……
上課時,教師該站在哪兒,校長也要自以為是地說三道四。語文教學的艱難,有時并不在學科之內(nèi)。教師的教學位置,未必要“在學生的前面”;“在學生中間”,可能更好。這不是形式上的位置,而是觀念上的位置,課堂是師生共同學習的場所。我上課時,喜歡走到學生中間說話、對話,距離近了,“講臺”沒有了,仿佛更能突出學習的內(nèi)容?!斎?,這只是我的感覺。我總覺得自己是在和學生一同閱讀,和學生一同寫作。那些教學文本我很熟悉,然而面對的學生是新的,這就讓我始終對課堂教學充滿期待。我總是在想,今天課上會發(fā)生什么。
愛因斯坦說“只有個人才能思考”,因而,只有教師個人才能“覓渡”。每位教師的課堂都有其特殊性,面對奔騰的河流、變幻的風云,要“覓”的不只是“津”,還得找尋“時機”。教師必須熟悉教學對象,知道必須在什么時候教,怎樣教。從這個意義而言,每位教師都得重視自己的經(jīng)驗,而不能一味地靠他人指點迷津。
汪政(著名文學評論家):
語文課堂的位置感不僅會存在于老師與學生之間,也存在于課堂與課堂之外,存在于課堂與社會、存在于課堂與生活之間。教育與生活的關系看起來是句老話,但不等于我們今天已經(jīng)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現(xiàn)在喜歡說一個詞,那就是“語文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要讓人明白生活的意義,獲得生活的能力。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與語文打交道,都有自己的語文生活,但每個人的語文生活質(zhì)量相同嗎?所以,語文教育要對學生的語文生活能力負責,對一個人一輩子的語文生活質(zhì)量負責。什么是高質(zhì)量的語文生活?能欣賞,能感動,能思考,能表達,在語文生活中有自信,能獲得積極的評價,通過語文的溝通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在語文中感受到成功與快樂。這些都是。
這樣一想,我們語文教育的目標、語文教學的手段、語文課堂的形態(tài)都可能發(fā)生變化。知識不能代替能力,會應試不等于會生活,課堂語文不能代替生活語文。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見得能過上詩意的生活。語文也有知與行統(tǒng)一的問題。我們語文教學中無用的太多,許多都是“屠龍之技”。
所以,語文要走出去,要接通與社會、與生活的血脈,教師要解決學生在現(xiàn)實語文生活中的困難,要為他們暢通地進入當下的語文生活提供幫助。讓學生不僅在課堂,而且在鮮活的社會生活中去感受、學習和實踐語文。
唐江澎(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語文教育或許可以稱為詩化的生活教育,生活是需要體驗才能認知并深味的,因此,語文學習或許更應該重視體悟。
今天,我們常常強調(diào)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從反面佐證了我們語文課堂教學的低效。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們漸漸感到,國家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要想依靠現(xiàn)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來實現(xiàn)困難重重,未來讓人無法樂觀,尋求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路徑勢在必行。
但我們也樂觀地判斷,母語教學的彼岸永遠存在,通往彼岸的語文津梁也永遠存在且多樣。在眾多可能的語文教學路徑中,我們關注活動體驗式教學。活動體驗式教學不可能涵蓋所有的語文教學行為,它只是代表了我們在語文教學有效性上的一個態(tài)度或者說一種尋覓,事實上我們也做出了較長時間的持續(xù)努力,在課堂教學實踐方式上,我們跨出了比別人更大的探索步伐,我們正在讓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在某些文本教學領域發(fā)生靜悄悄的革命性的變化。
在活動體驗式教學中,我們強調(diào)親歷與感悟,強調(diào)活動與體驗,這是因為我們深知只有讓學習者親身參與了活動,才能會有更為深刻的學習體驗,才能最終把最初的知識認知變?yōu)閮?nèi)化的知識。另一方面,這種強調(diào)親歷、參與、合作,從而獲得體驗與感悟的教學方式,讓知識的獲得不再單純是知識的累加,而是一種能力的形成?;顒芋w驗式教學的意義還在于,體驗讓學習進入了生命領域,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同時也是其身心與人格健全發(fā)展的過程。
近年來,我們在現(xiàn)代詩歌課、演講課、傾聽訓練課、問答課、非連續(xù)文本課、寫作課上的實踐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表明我們的尋覓不僅僅是一種出發(fā)。
黃厚江(江蘇省蘇州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語文課的種種問題都可以歸結(jié)為一個問題,即語文課不像語文課了。一是語文被拔高了,放棄了語文學科的基本責任,而去追求那些高位的目標。二是語文被夸大了,即把所有和語文相關的甚至關系不大的東西都當作語文必需的內(nèi)涵和責任。三是語文被萎縮了,很多語文課堂,只剩下一個目的——考試和成績。四是被虛化了,新理念越來越多,新形式越來越多,可是離語文越來越遠。五是語文課被轉(zhuǎn)移了。很多語文課,其實是政治課,歷史課,藝術(shù)課,影視課,班會課,最流行的是文化課和人文課。
什么是語文課呢?怎樣才能使語文課成為語文課呢?
首先要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素養(yǎng)提高為目的。語文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最根本的特點不是思維,不是人文,而是語言。所有學科之中,唯有語文以語言為核心。因此語文課就應該是以聽、說、讀、寫為主的語文學習活動,通過這些活動達成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其次是教師按照語文的規(guī)律教語文,學生按照語文的規(guī)律學語文。語文有自己的學習規(guī)律,我們的母語又有著自身的特點。語文課必須遵循這些規(guī)律和體現(xiàn)這些特點。退一步講,即使對付考試,即使為了成績,也應該遵循母語學習的規(guī)律。
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還要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語文的方法主要是語言的方法,語文的方法應該是切合文體的方法,應該是切合具體教學內(nèi)容的方法。當然,語文的方法并不排斥能夠有效地服務于學生的語文學習,有利于語文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其他方法。
錢理群先生在《語文閱讀教學歷史經(jīng)驗的兩個基本總結(jié)》一文中說:“所謂改變語文教學方式就是要‘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边@位“語文圈外”的人文學者的話應該是切中肯綮的。而這也正是我們倡導和踐行的“本色語文“的基本主張和追求。
曹勇軍(南京市第十三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一線語文教學目前存在來自三個方面的困擾,或者說受到三股勢力的擠壓,一是過分強大的應試教育帶來的壓力,二是近年來學校規(guī)模擴大后,用各種考試和量化管理代替教育中師生相親的生命共感而產(chǎn)生的困惑,三是課改后興起的理論至上風氣,形成理論話語霸權(quán),給教學造成“大拆大建”的困擾。后兩種情況又互為因果,造成一種尷尬的局面:一方面理論很繁榮,出了很多成果,另一方面,教學實踐中又問題百出,不能在理論指導下得到有效解決。我們陷入一種盲目逐新、理論超前消費的集體狂歡之中,而無力應對時代對語文教育的期盼。
春晚劉謙表演“見證奇跡”的魔術(shù),第二天便有很多熱心的網(wǎng)友來揭謎底。揭謎者眾,可是劉謙只有一個。群眾需要的是劉謙,而不是揭謎者,雖然他們也能給群眾帶來快樂。吊詭的是,劉謙是靠別人揭謎來構(gòu)思創(chuàng)作自己的魔術(shù)節(jié)目的嗎?顯然不是,他是靠自己的大量實踐以及同行之間的觀摩交流,獲得啟發(fā)靈感創(chuàng)作新節(jié)目的。我總覺得,這似乎與目前的語文教學研究有相似之處。我不否認理論研究對語文教學的指導意義,但我們在保持教育哲學的先鋒性、批判性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表達對語文教學實踐的溫情和敬意?我們的研究立場、視域和方式應該貼近語文教學實際,貼近語文教師的職業(yè)經(jīng)驗。要知道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中,不僅理論要聯(lián)系實際,理論要運用于實踐,更應該觀察研究實踐中的問題、探索和成果,從實踐中汲取思想與力量,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在教育被現(xiàn)代知識、體制和權(quán)力日益分割而呈現(xiàn)碎片化的今天,我們要敬畏課堂、敬畏教師的職業(yè)經(jīng)驗。我們應該思考,當下一位教師站在課堂上時,他究竟要面對哪些真實的問題和困擾?又有哪些有原創(chuàng)價值的思考和探索?我們應該通過研究,為教師的職業(yè)創(chuàng)造賦權(quán),使其教育教學探索更具有合法性,真正推動教育教學的改革。
韓雪屏(包頭師范學院教授):
古今中外母語課程教材大多是以選文為編輯體例,因此,語文教學就與解讀文本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解讀文本有許多入口和路徑:是把選文當作人文教育的材料,還是把它當作運用語言的例證;是把它視為經(jīng)典文化的構(gòu)成,還是把它看作歷練讀法的場地?教師的理念不同,對同一文本的解讀和教學就會有不同的取向。
但是,語文教師需要共同遵循的一個原則是:通過文本教給學生新的言語方式和思維方式。從學生學習來說,他們在上小學之前就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運用母語從事基本人際交往的能力。他們到學校來學語文課,是為了學習和掌握更多新的言語和思維方式,特別是書面言語方式。從選文作者說,他們一代一代都在書寫著人類古往今來的生存際遇和景觀、生命意義和境界;這些是世人心中都可能有過的。但經(jīng)過時間淘洗能流傳下來的,卻是他人筆下絕無僅有的、完美的言語形式。雖然,這些獨具特色的言語形式,仍然離不開民族共同語的詞匯和句法、構(gòu)段和組篇等等基本規(guī)律。再從語言表意規(guī)律看,語言絕不只是消極被動的表意符號,語言符號對于開拓和深化思想情感具有積極的反作用力量;哪怕僅僅是它們的一種新的排列組合,也會給讀者帶來前所未有的新啟示。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120910 閱讀原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