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土耳其詩人納齊姆曾深情地說:“人的一生有兩樣東西不會忘記,那就是母親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如果將600年的老城南比喻成一個手掌,近百條街巷就是它的掌紋。在梔子花開的初夏,我們依然努力在廢墟和瓦礫中找尋最后的城南記憶。
新城發(fā)展日新月異,但南京人都記得,老城南永遠都是六朝古都的魂。
曾幾何時,南京這座千年古城是“活”著的。在老城南,有最純正的方言、最鮮活的民俗、最地道的小吃。置身其中,你仿佛走進了一座巨大的民俗歷史博物館。
你可以在同老者的交談中,聽到一個個家族或老宅的興衰故事。這里的城與人,就像一本厚重的書,他們可以用最生動的語言向你娓娓講述秦淮河邊的“城南舊事”。
但在城市化摧枯拉朽的躍進中,我們曾經(jīng)無比熟悉的、那個原汁原味的老城南正在慢慢消失,成片的歷史街區(qū)在“舊城改造”的大旗下被不斷夷為平地。今天的老城南僅剩下不到1平方公里,尚不及50平方公里老城總面積的2%。
有學者曾經(jīng)刊文指出:這場“休克療法式”的“改造”,對中華文脈的影響之深、之巨、之不可逆,堪稱是中國城市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在這場城市的變局與陣痛中,我們依然努力地從廢墟和瓦礫中找尋,找尋那些暫時還殘存于世的歷史街巷,定格老城南在時光變遷中的片段,以期拯救這座城市的記憶。
飲馬巷、羅廊巷、評事街、大油坊巷、堆草巷、黑廊巷、金沙井......老城南有98條歷史街巷,每一條街巷幾乎都有自己的故事。要將它們全部走完,你可能要花上一周的時間。
今天,我們來到了位于中山南路與中華門釣魚臺之間的甘露巷,細細撫摸它的褶皺肌理,靜靜地聆聽它的光陰故事。
走進巷子的深處,眼前花開得正艷,仿佛遠離了塵世間的一切繁雜紛擾
街道的拐角處,滿滿的年代感撲面而來
枇杷樹曾經(jīng)是老城南隨處可見的景致。家家戶戶的周圍,總要種些枇杷樹
甘露巷23號是這里的非著名“網(wǎng)紅”景點,很多攝影師都在這里取過景
這里的每一處角落,都在靜靜流淌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情懷
那一磚一瓦,讓人瞬間恍若穿越到600年前。更奇妙的是,腳下有地鐵的隆隆車輪聲駛過。歷史與現(xiàn)代的腳步,在這里交織,激蕩,回響
那滿眼綠色的植蔓,門前的水缸,紅艷艷的對聯(lián),讓人的心一下子靜了下來。它們共同構成了老城南原住民最質樸的生活畫面。
梁思成先生曾經(jīng)說: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樓,就像割掉我的一塊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墻,就像扒掉我的一層皮。如今,當我行走在老城南深處,看著那些已經(jīng)消失、正在消失、以及即將消失的古代民居,心頭自然百味雜陳。
行走在甘露巷,我不用擔心迷路。爬山虎和枇杷樹指引著我,漸漸走進歷史殿堂的深處。
雜亂的電線桿,破舊的老建筑,它們在訴說往事,也在企盼新生
路過著名的“小斜門”,南京現(xiàn)存最完好的古民居門頭之一
陰霾的天空突然漸漸放晴。藍天白云下的老城南,用滄桑的張力詮釋古城之美
我走進一戶人家的門廳,一屋子的陳設懷舊得可以拍一部年代劇
不過,最讓人感到意外驚喜的,是門前這堵雕刻著“?!弊值膲?。它幾乎是在一瞬間,喚起深藏在你心中久違的感動
一個“福”字,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霜卻神韻依舊,仿佛在訴說著城南家族無盡的故事
那一塊塊斑駁脫落的磚墻,是“南京之根”最生動的描述,更是任何復制品永遠都無法替代的文化遺產(chǎn)。
但是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屋在消失,人在搬離,眼前這種“最城南”的情景已經(jīng)再難見到。
事實上,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離不開對傳統(tǒng)社區(qū)的活態(tài)保護。老城南有豐富的民俗和古老的街區(qū),是唇齒相依的一個整體。如果拆去了老宅,遷走了居民,文化自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留住這里的人,通過修繕保住原有肌理,才是給予南京傳統(tǒng)居住形式最有尊嚴的呵護。
目前老城南舊民居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老屋年久失修,不少租戶雜居其中。如果要實施徹底的整治和改造,則大多按照“拆真建假、拆舊建新”的思路操作,本質上依然是通過“土地功能置換”來達到“經(jīng)營城市”之目的。
此前就有學者提出建議:“老城區(qū)的整治,可以在政府的指導和協(xié)助下,以居民為主體,通過社區(qū)互助的自我修繕方式來實施,將舊城區(qū)改建從拆遷模式下的行政關系轉變?yōu)樾蘅樐J较碌拿袷玛P系,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保護與整治的最大合力”。
南京傳統(tǒng)的民居很多都是磚磚水磨、對縫如絲的青磚斗子墻,也就是清水墻。與徽州、江浙民居相比,南京民居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簡潔、精細、沉穩(wěn)、素雅、淡樸。不像江浙、徽州那樣繁瑣張揚。
比如下圖中這座“原裝”的甘露巷老民居,如果加以保護修繕,它必將煥發(fā)原有的光彩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留住這里的人。因為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傳承者,是地道老南京最生動的表達。但再看今天的老門東、長樂渡、甘熙大院等地,卻“只有城,不見人”。
對于南京這座城市來說,一片片古民居、古街巷和宏偉的明故宮、明城墻一樣重要,它們是南京特有的城市肌理,歷史上低矮的民居襯托高大的城闕,從而形成輪廓豐富的城市格局,構筑無法復制的文化遺產(chǎn)群。
可是,如果再繼續(xù)按照成片拆除,原地重建的舊改思路,我們今后只會看到更多的假古董
它們雖然披著復原城南肌理的外衣,但早已失去了真正的內核和靈魂
有的甚至淪為一處處空置的商用物業(yè),或者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進出的高檔會所
對于金陵古城瀕危的最后這點種子,落實對老城南僅存區(qū)域的整體保護已經(jīng)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否則在多年之后,在城市化的文化自覺重建之前,我們還將繼續(xù)付出多少代價?
在這次老城南之行的最后,我們還去了大、小百花巷歷史街區(qū)。作為2012年前后改造的一批老城南街巷代表,這里的民居建筑群雖然恢復了粉墻黛瓦的城市面貌,但還是少了一些原汁原味的南京味道。
一眼望去,這里的粉墻白得耀眼,標志性的“青磚小瓦”早已不見
整條巷子的寬度也被刻意放大,失去了原來的空間肌理感
小百花巷的一位居民告訴我:“街巷以前不是這樣子的,主要是灰色,感覺更沉穩(wěn)大方?,F(xiàn)在雖然看起來好像也挺古色古香的,比較好看,但韻味完全變了”。
在這里,有的門頭甚至改成了類似北方四合院的門樓。這種墻垣式的大門,南京地區(qū)原先是沒有的
如果你環(huán)顧南京近年來改造過的、或是正在改造、正準備改造的傳統(tǒng)歷史街區(qū),你會驚訝的發(fā)現(xiàn),它們基本都沒有按原有的風貌恢復,老城南原本特有的氣質韻味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消失了?!霸龠@樣下去,恐怕后人都不知道南京民居究竟該是什么樣子”。
為何老城南街區(qū)的改造不按原來的模樣恢復?有業(yè)內懂行的人士指出:一來是做設計、負責工程建設的人不懂,學界對南京傳統(tǒng)民居的研究和挖掘也比較少。二來也是圖省事、省錢。就拿青磚斗子墻來說,材料工藝講究,與白石灰刷一刷比起來,工藝復雜,成本更高,人工更貴,因此建設方即使懂行,也不愿費這個事。
璇子巷、煤灰堆、糖坊廊.......一片片歷史街區(qū)就這樣被“提檔升級”。它們雖然披上了粉墻黛瓦的外殼,然而,失去的卻是這座城市最真實的歷史面貌。
老城南,就這樣離南京都市的舊城改造目標越來越近了。但是離百萬“老南京”心里的那個最本原的歷史記憶越來越遠了。
【后記】
老城南是南京文化的發(fā)源地,是南京的根。在2006年以前,盡管南京城內諸多的“殿、廟、塔、橋”已在兵火和變亂中消失,但老城南依然保存了眾多文物豐富、風貌完整的歷史街區(qū)。被文物愛好者們稱為“活的歷史建筑博物館”。
2006年,南京風云突起,突擊對顏料坊、安品街等歷史街區(qū)實施“危舊房改造”,拆毀大量文物建筑。2009年又是掀起一輪“危改”,大紅色的“拆”字再次涂上了門東、門西、南捕廳等多片老街區(qū)。
2010年后,南京市出臺了《南京老城南歷史城區(qū)保護規(guī)劃與城市設計》,以法規(guī)的高度回應了社會各界的訴求,明確要求對老城進行整體保護。但非常令人遺憾的是,推土機依舊在馬達轟鳴。顏料坊、牛市、門東等片區(qū)最終被“肢解”,如今多已在建房地產(chǎn)及商業(yè)項目。
這是一場無聲的生死博弈,但故事的結局往往從最開始就已注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