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州湘山寺秋意漸濃,層林盡染,如詩如畫。
湘山寺,位于廣西桂林市全州縣城內(nèi)西隅湘山之麓,素有“興唐顯宋”之美譽,“楚南第一名剎”之雅稱,系公元756年唐代高僧無量壽佛創(chuàng)建。在126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其已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在佛教界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力。
曾有宋朝4位皇帝先后5次加封,宋徽宗親臨膜拜;清初著名畫家石濤曾住寺為僧21年,留有石刻蘭花圖;清朝康熙皇帝御筆親題崖刻“壽世慈蔭”。
湘山寺景觀有:洗缽巖泉、放生池動物石雕群、天王殿、大雄寶殿、妙明塔、壽佛殿、天臺院、圓通寶殿、藏經(jīng)洞、財神殿、舍利塔、摩崖石刻等景觀,其每一個景點,皆有神奇的經(jīng)歷和傳說。
洗缽巖泉
相傳當(dāng)年壽佛爺為了修湘山寺,到西延(今資源)一個寡婦家募捐杉樹,寡婦見是個和尚,有意笑他,說只借禿了頂?shù)臉洌搅艘雇?,壽佛爺施法朝山上吹了一口氣,于是狂風(fēng)大作,將一大片杉樹齊頸吹斷,第二天,壽佛爺便把斷了籠頭的樹全部砍掉, 然后脫下袈裟往空中一拋,將所有杉樹一兜裝了起來,叫徒弟帶回去,并叮囑不要打開看,當(dāng)師徒二人越過寶頂嶺時,徒弟好奇,偷偷將袈裟打開,誰知杉樹破袋而出,堆在路上。
至此,壽佛爺用拐棍往地下一戳,那些杉樹便像泥鰍一樣依次從洞中鉆進去,再從湘山嶺下此洞囗鉆出來。天長地久,洞中突然洪水傾瀉,地動山搖,原來是當(dāng)年有三根杉樹埋在洞中浸泡,吸山地之精華,成了三條野龍,興妖作怪,壽佛爺便摘下頸上一串佛珠,化作寶鏈,把三條龍鎖住,壓在七層寶塔之下,三龍日夜囗流清水,從此洞流出,一年四季不溢不涸,供養(yǎng)寺前一百多畝田地,故名龍泉,由于寺中和尚天天在此泉淘水洗缽,又名洗缽巖泉。
飛來石
飛來石在妙明塔的后面,相傳壽佛爺初到全州,暫定居在寶頂山上,為了擇地建寺,無量壽佛爺便取出拐杖向空中拋出,拐杖直向全州城飛來,隨后落在湘山腳下,變成了飛來石,從此,壽佛爺遷居湘山,建立湘山寺。
妙明塔
妙明塔位于湘山寺腳下,系宋淳祐年間為安葬全真大師肉身所建,其時香火甚旺,北宋徽宗游南岳時前來頂禮膜拜,南宋高宗欽賜名為“妙明塔”,系廣西最古之寺塔。
妙明塔為七級浮圖,高26米,底層直徑6.8米,結(jié)構(gòu)奇特,巍峨壯觀。它外八方,內(nèi)六方,中空,壁道回曲,螺旋而上。內(nèi)在歷代碑刻二十余幅;塔頂呈葫蘆狀,懸有銅鈴數(shù)十個;風(fēng)拂鈴響,悅蕩虛空;憑欄遠眺,清風(fēng)羽、玉華山、三江水及古城新貌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其樂無窮。
摩崖石刻
湘山寺摩崖石刻堪稱“藝術(shù)寶庫”,藏人文之勝,蘊書畫之寶,刻有數(shù)十幅歷代文人墨客之墨寶,尤其著名的有清代石濤和尚的石刻蘭花,康熙御筆親題“壽世慈蔭”,與當(dāng)代全州文橋籍人伍純道教授題辭“妙明塔”交相輝映,崖壁生輝,吸引中外游客一睹為快,嘆為觀止。
湘山寺作為廣西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吸引著眾多海內(nèi)外游客前來膜拜、游覽,特別是三大佛教節(jié)日、更是人山人海,絡(luò)繹不絕。
昔日湘山寺占地2平方公里,有過48殿、108房的興盛場面。該寺歷唐、宋、明、清、民國,期間雖經(jīng)多次修葺,但至明清之際漸衰,后屢遭兵燹戰(zhàn)禍。
1943年日寇轟炸和1944年日軍侵占后,毀寺殘佛,湘山寺遭劫最甚,僅剩十余間寮房和妙明塔,期間,數(shù)百僧侶與日寇生死決斗。此地還有抗日英雄戴安南將軍的衣冠冢和桂北游擊隊員的墓地。
改革開放以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實,湘山寺得以重建,千年古剎煥然一新,法燈續(xù)燃。
如今,峰林蓊郁、晨鐘暮鼓、曲徑通幽湘山寺公園,已成為人們休閑靜養(yǎng)的最佳去處,游客的首選之地,網(wǎng)紅打卡之地,佛教信徒研究、朝拜之圣地。
深秋之際,層林盡染,如詩如畫的湘山寺公園美不勝收,讓人如癡如醉,流連忘返。
(記者:唐存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