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斑湯
處方:鮮澤漆10克(干品減半)、大茯苓30克、黃精30克、夏枯草30克、連翹15克、山楂15克、枳殼12克甘草3克。
用法:諸藥納陶罐內(nèi),清水浸泡1小時,煮沸10分鐘,取200毫升,煎3次,將藥液混勻,分3次溫服,1日1劑,連服1~2個月,一般可愈,不愈再服,服藥期間加強營養(yǎng)。
主治:斑歷(淋巴結(jié)核)。
加減:
(1).若斑歷已潰加黃耆30克、制首烏15克,以補氣血,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2).未潰則配合外治,用生川烏、草烏各30克研極細末,蜂蜜調(diào)敷患處,紗布固定,一日一換,忌食辛辣燥烈之品。
圖片
2.掃癬湯
處方:烏梅50g、貫眾50g、苦參50g、土荊芥100g。
用法:將上藥打碎,加水煎沸15分鐘后,傾入凈盆內(nèi),乘熱先熏患部,待溫再浸泡患部,水冷則去之。
每日2次,10天為1療程,一般可痊愈?;蚴炒?00g浸泡上藥3天后,用醋搽患處,每日3~5次。
主治:手足癬。
圖片
3.祛風化濁湯
處方:蒼術30g、黃柏30g、車前仁50g、萆薢30g、土茯苓309、秦皮30g、威靈仙30g、豨薟草30g、馬蹄金30g、紅花15g、蜂蜜200g(分次對服)。
主治:痛風效方。痛風急發(fā),出現(xiàn)局部紅腫劇痛,舌紅,苔黃膩,脈弦或脈滑者。
加減:口渴心煩,舌紅苔薄者,去蒼術,加知母、百合;劇痛難忍者,重加雞屎藤。
圖片
4.治陰道炎方
處方:烏梅50g、貫眾50g、苦參50g、臭牡丹根30g、扁蓄50g。
用法:煎水取藥液坐浴,每日2次,每次20分鐘。同時取藥液適量,紗布過濾后用陰道沖洗器沖洗陰道。每日1劑,10日為1療程。
作用: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主治:適用于滴蟲性、霉菌性和細菌性陰道炎所致的白帶量多、穢臭、陰癢等癥。
加減:滴蟲性陰道炎加生百部30g、蛇床子30g;霉菌性陰道炎加芒硝30g、白芷30g;細菌性陰道炎加黃柏50g、紫草50g。
圖片
5.治慢性濕疹方
處方:烏梅30g、紫草30g、貫眾30g、苦參30g、黃柏30g、蒼術30g、白芷30g、大楓子30g。
用法:上藥打碎,用食醋500ml浸泡3天后,外擦患處,1日4~5次?;?qū)⑸纤幖逅?,取藥液濕敷患處?日2次。用藥期間停用激素類外用藥。
作用: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主治:適用于慢性濕疹糜爛、滲液、瘙癢、長期不愈者。
圖片
6.生發(fā)方(脫發(fā)方)
處方:沙參30g、白術30g、茯苓30g 、澤瀉12g、赤芍30g、青皮12g 、 黃柏15g、黃精30g制首烏30、絞股藍30g、側(cè)柏葉30g、川芎12g。
主治:青壯年頭發(fā)油膩,脫發(fā)不絕,將成早禿者。
加減:苔薄少津舌紅者,去白術加山藥、知母;大便燥結(jié)者,去青皮加枳實、生女貞子。
氣虛多汗者加干桑葉、黃芪;若頭發(fā)干燥而脫發(fā)者,則系肝腎陰血虧虛而致,又須去茯術澤瀉之類,酌用熟地、枸杞、桑葚、女貞子、旱蓮草等以滋陰補血,但活血之藥仍不可少,可以三七、雞血藤易川芎之辛燥。
禁忌:忌食肥甘厚味,并忌吸煙喝酒,勿飲濃茶。
二、一味藥治濕疹,60年前老方子,不該被遺忘
浙江的一位小伙子和我講,說每年一到雨水特別多的季節(jié),他的胳膊上、腿上就會長一些小疹子,紅紅的一大片,像畫地圖一樣,不撓還好,越撓越癢。因為平時工作比較忙,沒有時間喝湯藥,問有沒有什么比較簡單的辦法可以讓這些惱人的小疹子快速消失。
從小伙子的描述中不難看出,這是妥妥的濕疹,有幾個關鍵點。
第一,濕疹濕疹,肯定和濕氣有關,除了有濕,還有熱,夏季雨水多,天氣也熱,這種又濕又熱的季節(jié)對本身濕氣就很重的人來說特別不友好,內(nèi)外因一勾結(jié),極易長瘡長疹。
第二,顏色泛紅的小疹子,紅是有熱,大家看,雪是白色的,火是紅色的,就知道怎么區(qū)分寒熱了??偟膩碇v,就是一派濕熱之象。
有一個比較簡單的外治法,是取炒地榆30克,打成粉末,用香油調(diào)成糊狀,敷在患處。或者水煎后,用紗布沾藥液濕敷患處。
圖片
注意,這可不是什么紙上談兵之法,而是經(jīng)過權威刊物發(fā)表,獲得廣大醫(yī)學工作者認可的單方,驗方。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中華皮膚科雜志》就刊載了這一辦法,迄今為止已有近60年的歷史。
用地榆來治療濕疹,醫(yī)理很簡單,地榆是寒涼的,最擅長清熱,燥濕,這不正與濕疹的成因相合拍嗎?
另外,地榆還有斂瘡之性。所謂斂瘡就是說,皮膚長了瘡疹以后,不小心潰爛了,地榆可以讓瘡口收斂,讓潰爛的部分快速長回來。
說了這么多,這個地榆究竟是什么東西呢?
地榆這味藥,以前不常提到,很多人會覺得陌生,甚至潛移默化的認為它跟榆樹是不是存在著某種親戚關系?
關于這一點,可以從官方給出的身份信息上找到些蛛絲馬跡。榆樹是榆科植物,地榆是薔薇科植物。
你看祖上就是兩個不同的“派系”,所以雖然名字里都沾了一個榆字,但是地榆和榆樹可以說是八竿子打不著,人家和同屬薔薇科的月季、玫瑰才是正兒八經(jīng)的一個大家族。如果非要扯上點關系,那只能說地榆的葉子和榆樹葉有點像。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里是這么說的,地榆“其葉似榆而長,初生布地,故名。其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又名玉豉?!?br>
《本草崇原》也有記載,說“地榆處處平原川澤有之,宿根在土,三月生苗,初生布地,獨莖直上,高三四尺,葉似榆葉而狹長如鋸齒狀,其根外黑里紅,一名玉豉,又名酸赭?!?br>
地榆的莖特別短,有點兒像是貼著地面生長的,它的葉子扁長,葉邊有齒痕。你別看它現(xiàn)在不起眼,七八月份花期一到,它就會拔地而起,一莖直上,在頂端生出一個個暗紅色的小棒槌,這就是它的花序,等到暗紅色的萼片從上到下依次綻放,這就算是開花了,雖然無法跟玫瑰、月季相媲美,卻也別有一番風味。
另外,當你無法通過葉子準確地分辨出地榆的時候,你就去找它的花序,這個特征是相對比較明顯的。
圖片
地榆的入藥部位是根莖,你把它挖出來,洗干凈,切片,曬干,這就是中醫(yī)里的一味良藥。當然,你也可以直接到藥店購買。
地榆除了能治療濕疹,還有以下三大妙用。
第一,治療燒燙傷。
民間有句俗語,叫家中有地榆,不怕燒破皮。平時不小心燒傷或者燙傷了,問題不大的可以把地榆粉和香油和在一起,敷在患處,可以起到快速止疼的作用,而且愈后不會留疤。
第二,它能止血,吐血、便血、女性崩漏等等都可以用它來治。
《圣惠方》記載,說有一婦人,月經(jīng)量特別大,過了經(jīng)期,經(jīng)血依然止不住,顏色又紅赤紅赤的,色紅說明有熱,這就是血熱妄行,地榆苦寒,味酸澀,苦寒可以清熱,酸澀可以把妄行的血液收住。這個時候,可以用地榆30克,水醋各半,一塊熬煮,煮好以后去掉藥渣,就喝那個湯。同樣的辦法還能治療吐血。
第三,它還能治慢性胃炎。
地榆這味藥,它是內(nèi)外兼修的,身體表面的灼傷出血可以治,身體內(nèi)部的胃粘膜出血也可以治。方法是取炒地榆50克,加生姜3片,蜂蜜20克,水煎后,分三次服下。這是石恩駿老先生的經(jīng)驗方。
最后再回到今天的主題,皮膚病的治療一定要注意清淡飲食,也就是要充分顧護到脾胃,不然為什么長瘡長疹,就是因為脾運化不好,身體里的濕氣代謝不掉,只好從皮膚上走了。又為什么容易反復?那些肥甘厚味一吃下去,積在腸胃里,化熱化火的,皮膚疾患能不死灰復燃么?雖然是老生常談了,但卻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弘揚中醫(yī)藥文化
傳播中醫(yī)藥知識
(來源:中西醫(yī)世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