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振,著名學者,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福建省寫作學會會長,福建省語文學會顧問,海峽語文網顧問。出版專著有《文學創(chuàng)作論》《論變異》《美的結構》《當代文學的藝術探險》《審美價值結構和情感邏輯》《怎樣寫小說》《孫紹振如是說》《你會幽默嗎?》《挑剔文壇》《直諫中學語文教學》等等。
隨著中考、高考腳步的不斷逼近,考生們的精神也進入了最緊張的狀態(tài)。到了此時,大部分人都認為,就算其他科目還能繼續(xù)努力,但作文要想增分難度太大。因為到了此時,語言表達、詞匯、邏輯思維推理能力已基本定型,要想再有明顯的提高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過,孫教授卻認為,雖然時間不多,但提高作文水平仍然有機會,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并能適時地進行運用,一樣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所提升。
孫紹振教授
建議考生:
在寫中考、高考作文時,一定要盡可能地寫得獨特一點、特殊一點、有創(chuàng)意有個性一點。因為在中高考改卷時,每個老師一天要面對上百份卷子,眼睛與思維都會疲勞。因此,如果你在一兩百份卷子中顯得特立獨行,個性鮮明,就能出奇制勝。當然,如果平?;A較弱、語言干巴、邏輯思維不行的考生,就要盡可能地把文章寫順、寫連貫,語言盡可能漂亮一點就行。
1
one
許多學生面對中考、高考作文題時,往往會出現(xiàn)思維空白,一個字都寫不出來。孫紹振教授認為,這不一定是能力問題,而是無法確定主題。
他舉了個例子,一位二年級的男孩子寫了一篇《我的理想》的作文:
阿爹在世時對我說,你要好好讀書,將來做個科學家;阿媽卻說,要我長大后做個公安,這樣就不會被人欺負了。我不想,我的理想是變成一條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門口。因為阿媽膽子小怕黑怕鬼,我也怕。但阿媽說狗不怕黑、不怕鬼。我要變成一條狗,這樣,阿媽和我就都不用怕了。
這篇文章很特別,也很生動,因為他貼近孩子的生活、貼近孩子自己。所以,孫教授指出:
貼近自己的年齡、貼近自己的生活,甚至貼近自己的幻想,就可以很快形成自己的主題。然后寫出你的生活,就算是調皮的、發(fā)牢騷的也沒有關系。
2
two
萬一貼不近自己怎么辦?孫教授給出了第二個建議:遠離自己、超越自己。
比如老師出一個題目《后悔》,拿到題目后,首先可以先想想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可有過非同尋常的事,讓你非同尋常的后悔。如果沒有,那就遠離自己,想想你知道的其他人可有非同尋常的事,讓他們非同尋常的后悔。
第一步,可以想想身邊的人,親朋好友、老師、同學。如果在他們身上找不到答案,那就想想報紙上經常出現(xiàn)的作家、演員、大老板等。如果也沒有找到答案,那就想想近兩三年來的新聞人物。還不行,那就想想歷史人物吧,只要抓住一個,就可以把他作為你的主題材料寫出來。
3
three
比如有一年的高考題目《誠信》,大部分學生都是寫實的,顯示不出亮點,而一考生則完全是虛構的、完全靠想象:
我的母親有六個兒子,老大叫財富、老二叫美麗……我叫誠信。我長得不美麗也不夠聰明……但我誠信。
隨后,這位考生寫到,自己離開了家,去尋找幸福,先是遇到一位愿意接納“我”的美麗女郎,后又遇到一位富有的人,但前者只是可憐“我”,后者只是憐憫“我”,而“我”不需要這些。于是,“我”選擇離開。后來,“我”在深山遇到了一位老和尚,老和尚給了“我”一桿秤,秤的一頭站著“我”,另一頭站著“我”的五個兄弟,結果“我”比五個兄弟還要重。于是,“我”懂得了幸福的真諦,最終成為了一位幸福的傳播者。
這樣富有想像力的文章,最終出奇制勝,拿了高分。
4
four
孫教授提醒考生們:如果是屬于某種思辨的分析題,則作文時,光有自己的年齡特點是不夠的,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也就是說,考生要有一定的具體分析能力,而且,還要懂得層層分析。“善于分析”,這是孫教授傳授的第四個建議。
比如作文題《水滴石穿》這個題,絕大部分考生一看題目都會想到“持之以恒”,但這樣的作文顯得太普通;也有的學生會想得深刻一點:水滴要滴在同一個點上,才能石穿,那么,應該還包括“目標一致”、“矢志不移”,這就有一點競爭力了;也有個別學生會想到,水滴石穿要花多少時間啊,效率太低了,于是得出結論:這種做法太傻了,雖然能表現(xiàn)一個人肯堅持、有毅力,但不是好辦法。想到了這一層,寫出來的作文自然就會與眾不同,觀點鮮明,令改卷老師眼前一亮。孫教授再補充一點:如果水不是純凈水,則有可能水滴石長,這樣的文章其競爭力就非同尋常了。
5
five
任何肯定的、好的東西,在一定條件下都有相反的效果。
除了上述四個妙招外,孫教授最后又拋出一個可以讓中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建議:正題反作。
比如作文題《如果我是上帝》,臺灣作家張曉風這樣寫這篇文章:
我是個小心眼的女子,動不動就與人計較,給學生打分還得計算到小數點,還要四舍五入,讓我這樣的人當了上帝,后果是很嚴重的……
我在山上看到人們將易拉罐到處扔,覺得這些人實在不配有眼睛。第二天,盲人學校的校長將不得不再接收5000名盲人……幸虧我不是上帝。
我在一些工廠邊看到那么多五顏六色的污水,四下橫流。讓別人活不成的人,我也要讓他們活不成。第二天,人們發(fā)現(xiàn),一個島上居然死了那么多與污水有關的人……種種種種,幸虧我不是上帝!
中考、高考后,改卷老師每天要面對無數的卷子,如果出現(xiàn)這樣與眾不同的卷子,自然能吸引老師的眼球,也能得高分。孫教授提醒考生:
任何肯定的、好的東西,在一定條件下都有相反的效果,要保持一個非常清晰的頭腦,讓作文顯示出自己的邏輯思維水平。
對話
孫紹振
孫教授與學生關于寫好作文的
五個精彩問答
精彩問答
我喜歡寫作文,但總是寫不出實質性的內容,常常越寫越沒感覺,我該怎么辦?
寫著寫著就沒感覺,那就是主題不清、立意不明。因此,寫作文時應多一些貼近自己、貼近生活。無論如何,只要喜歡寫作文,就一定會進步。建議平常多讀多寫,就能找到感覺。
寫作文時總是主題思想不明確、思路很亂,怎么辦?
什么是主題思想?文章最讓你感覺快樂的、痛苦的、深刻的才是主題。必須有自己的觸動,然后沿著觸動的思路慢慢地一步步推進。作文是手工藝,是要長期訓練的。
怎樣寫作文才能給改卷老師好印象?
你得去沖擊他的想象,讓他欣賞,一個好句子、一個漂亮的想象,都能顯示你的才能、想像力、語言駕馭與思維能力,讓他感覺你的肚子里有東西,就這樣。
請問怎樣才能把文章寫得有深度?
有一個辦法:往正面想,再往反面想,如“失敗是成功之母”,反過來想,“成功也可以是失敗之母”、“失敗也會是失敗之母”。
高考時寫詩歌可以得高分嗎?文章寫得過分標新立異會被打入“冷宮”嗎?
在我們福建省,那些特立獨行、創(chuàng)新的,甚至怪異的、出格的文章,我們的指導思想都是寬容對待,因上述寫法而被打低分的事是不會有的。但寫詩歌是有風險的,而且不容易在短時間內寫得很好,建議把散文寫得有詩意,這樣會比寫詩更占便宜,更易得到較高的分數。
《在傳遞中發(fā)展》這篇文章看起來,材料上頗有些不夠準確的“硬傷”,最后卻得了54分,按百分制計算為90分。請看:
技藝在傳遞中日益精湛,文化在傳遞中步入輝煌,科技在傳遞中發(fā)展,人類在傳遞中成長。在我們的生活中,傳遞無數(處)不在,父母將他們的生活經驗傳遞給我們,老師們把文化知識傳遞給我們,我們總是活在接受傳遞與傳遞者之間,我們總會把接受的事物在我們的心中加以提煉,加以升華,加上自己的見解,而這個過程,就是發(fā)展。
事物的發(fā)展離不開傳遞。從書法的發(fā)展中我們便可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從古老的篆體,到秦朝的小篆,再到棣(隸)書、楷書、行楷、宋體、草書,最后發(fā)展為百花齊放的書法藝術。這一個過程中就包含了一代代人的傳承發(fā)展,從繁到簡,從古到今,一代一代的書法家們在接到前人傳遞的技藝后,經過自己的思考,研究,創(chuàng)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fā)展為一代又一代、一種又一種的字體,若不經過這一代代的傳遞,僅憑一代人便可以把書法提升到如此高度嗎?這顯然是天方夜譚。
傳遞的核心是發(fā)展。在小說中常能看到這樣一段話:“如今為師傳你本門武學,望你能把歷代祖師傳下來的武藝發(fā)揚光大?!边@種武俠小說的情景雖然是虛構的,但是也客觀地反映出人類希望通過傳遞來把學問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如今人人都在關注奧運,人人都在期盼奧運,其實奧運的精神也是一種傳遞,而這種傳遞也是為了發(fā)展。奧運精神,在一屆一屆的傳遞中,從最初的“更快,更高,更強”發(fā)展到了“綠色奧運,人文奧運”。奧運精神在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下,漸漸發(fā)展為一個包含和平、環(huán)保、競技、理想等方面的現(xiàn)代社會科學體系,在一站一站的傳遞中,從一個島國的國民運動會發(fā)展到了一個普天同慶、全世界同樂,甚至連戰(zhàn)爭也要為之停止的盛大節(jié)日。而每一站的傳遞都蘊含著發(fā)展的需要,所以說,傳遞的核心是發(fā)展。
我們在生活、學習中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傳遞,也見證了一次又一次偉大的傳遞,我們了解了儒家學說如何在一代代的傳遞中發(fā)展,目睹了基督教如何在傳遞中壯大。玄奘天竺取經,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次又一次的偉大傳遞告訴我們,傳遞中需要發(fā)展,發(fā)展才是傳遞的根本目的。因此,讓我們背負著前人的希望,運用我們的智慧把前人傳遞到我們手中的東西發(fā)揚光大,在歷史上留下一筆輝煌的痕跡吧!
評卷領導小組認為:
這是一篇考生在考場上寫出來的,沒有經過打磨的、比較粗糙的好文章,表現(xiàn)了考生對社會、生活的深刻認識和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又能夠運用清晰的結構和豐富的材料論證中心論點。
但是,據報道,這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甚至有人夸張地形容為“噓聲一片”。我想,這可能與評卷最后的評語比較抽象有關。說它對社會生活有“深刻的認識和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但是,沒有具體闡釋。它深刻在哪里,創(chuàng)新又在哪里?
我想,在說文章深刻之前,首先應該說,它的立意集中鮮明統(tǒng)一,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類歷史進程的比較廣泛的概括。這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與抒情散文從具體個別的感性事件出發(fā)不同,從普遍的概括抽象出發(fā)。概括得越是有廣度,越是有抽象的高度。這篇文章之所以給評卷組以深刻、創(chuàng)新的感覺,主要就因為它概括的廣度,議論文有了廣度才可能有抽象度,從而才有深度。這從第一段就可以看出。作者先從技藝、文化、科技三個方面概括,這既有廣度,又有歷史的深度,抽象的質量是比較高的。但是,作為議論文,一味求概括的深度和廣度,就可能陷于枯燥,文章接著就輔之以感性的語言,從師長、父母等感性經驗方面,提出“人類在傳遞中成長”,“活在接受傳遞與傳遞者之間”,“這個(傳遞的)過程,就是發(fā)展”。這就不但豐富了而且發(fā)展了傳遞的內涵,文章接下去一直扣緊傳遞就是發(fā)展,但不停留在抽象議論上,每段都是具體事例。
議論文舉例一般有兩種:一是個別的事實,這對論證普遍原則來說,可能成為邏輯上最忌的孤證;二是歷史概括性事例,具體事例無限,舉不勝舉,當以少勝多,舉一反三者為上,故避免人所共知,力求出奇制勝,追求陌生、新異。
文章的第一個例證,是講書法史的。屬于概括性史實,在考卷中應該說是不俗的。當然,其中具體表述有些簡單化,把字體的豐富復雜,簡單化為先后順序。但是,瑕不掩瑜。
下一個段落,舉了兩個實例:第一個從小說中來,不夠權威,不夠準確,比較勉強。第二個,奧運精神的發(fā)展,則十分新穎,從最初的“更快,更高,更強”發(fā)展到了“綠色奧運,人文奧運”,漸漸發(fā)展為一個包含和平、環(huán)保、競技、理想等方面的現(xiàn)代社會科學體系。話語簡潔而且到位。
如果再這樣一個一個舉例下去,文章的結構就可能比較單調,缺乏變化,主題也可能在平面滑行,難以深化。最后一段則換了一種舉例方式,就是多個事例的概括性列舉,從基督教到玄奘再到張騫掃描式的羅列,將主題(結論)果斷地上升為“傳遞中需要發(fā)展,發(fā)展才是傳遞的根本目的”。
應該說,這個學生抽象議論的能力和素養(yǎng)是相當高的,如果不是書法史實上有瑕疵,一些例子比較薄弱,包括把張騫放在玄奘后面這些小毛病,完全可以得滿分。這樣的好文章才得了54分,居然會引起“噓聲一片”,可以想見,發(fā)出噓聲的人士中,當有不少是南郭先生。
作文評卷領導小組這樣評點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對“傳遞”話題的深刻認識,作者認為事物的發(fā)展離不開傳遞,傳遞的根本目的是發(fā)展,由此推斷出傳遞的核心是發(fā)展的中心論點?;趯Υ松羁痰恼J識,作者在結尾發(fā)出了呼喚,“讓我們背負著前人的希望,運用我們的智慧把前人傳遞到我們手中的東西發(fā)揚光大,在歷史上留下一筆輝煌的痕跡?!?/span>這篇文章很好地體現(xiàn)了考生對社會和生活的深刻認識,具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很強,鮮明地提出必須要在傳遞中發(fā)展。在深刻的認識中,考生還列舉了書法、武術、奧運會、儒家學說、基督教、唐僧取經、張騫出使等歷史中文化的傳遞,有力而充分地論證了中心論點。這篇文章除了立意深刻之外,材料豐富,內容充實,結構清晰,議論文的文體特征鮮明。
當然,本文也存在不少毛病,如第一段“我們總是活在接受傳遞與傳遞者之間”,“之間”就用得不恰當,語言表達不明達、規(guī)范;“我們總會把接受的事物在我們的心中加以提煉,加以升華,加上自己的見解,而這個過程就是發(fā)展”,對“發(fā)展”的解釋就不是太準確。另外,本文在使用材料時,也有不準確的地方,如在利用書法來論證事物的發(fā)展離不開傳遞的時候,他認為書法是從篆體到小篆,再到隸書、楷書、行楷、宋體、草書,最后才發(fā)展為百花齊放的書法藝術,然后又說書法“發(fā)展為一代又一代,一種又一種的字體”,無疑就出現(xiàn)了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對奧運的認識也不太準確,說奧運是從最初的“更快、更高、更強”發(fā)展到了“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然后又說奧運精神在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下,漸漸發(fā)展為一個包含和平、環(huán)保、競技、理想等方面的現(xiàn)代社會科學體系,斷語就下錯了,再說希臘也不是一個島國。
總之,這是一篇優(yōu)點和問題都比較突出的文章。但根據評分等級標準要求的4個考查點來看,作文評卷領導小組認為這是一篇考生在考場上寫出來的,沒有經過打磨的、比較粗糙的好文章,表現(xiàn)了考生對社會、生活的深刻認識和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又能夠運用清晰的結構和豐富的材料論證中心論點,最后的得分為54。
評卷組專家的評價應該說是準確的,但有一個缺點,那就是第一段僅僅對作文的內容作了評價,并沒有結合議論文的特殊規(guī)律進行更為具體的分析。第二段對文字的細析,對文章例證中書法的歷史的錯誤有正確的指謬,但是,在文字上過分強調“規(guī)范”,其中一些評判,缺乏必要的靈活性。例如,對文章中“‘我們總是在接受傳遞與傳遞者之間’的評判,‘之間’就用得不恰當,語言表達不明達、規(guī)范”,就沒有什么根據;至于“對‘發(fā)展’的解釋就是不太準確”,我想,如果真要準確理解“發(fā)展”,可能要對發(fā)展下一個定義。這個定義,不但考生難以做出,就是評卷組勉為其難地做出來,也難免有“不準確”之嫌。這是一篇隨筆式的散文,并不是一篇哲學論文,作者完全有權利只談自己對于發(fā)展的理解,而不對發(fā)展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義。從這里,不難看出對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教條主義流行病,就是專家組成員,也缺乏免疫力。
另外,專家組的評語寫得太啰嗦,本來評語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簡明扼要,以概括性的結論為主,然而開頭一段并不是評價,而是重復文章的內容。另外,在修辭上,評語也有不夠講究之處。評語第一段300字左右,類似的話語反復說了四次:開頭已經說了“這篇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對‘傳遞’話題的深刻認識”,隔了一行又說“基于對此深刻的認識”,隔兩行再說“這篇文章很好地體現(xiàn)了考生對社會和生活深刻的認識”,到本段末尾還說“這篇文章除了立意深刻之外”。這說明評語的執(zhí)筆者修辭意識薄弱,可以在避免重復的地方,不知提煉,在不得不重復的地方,筆法太貧乏。
更多孫紹振教授點評文章,歡迎登錄“海峽語文網”進行查閱。
賽訊快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