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在漢朝的出面干涉下,才將東越兩國的戰(zhàn)爭強行壓下來,避免了越地百姓們遭受這無妄之災??商觳凰烊嗽?,轉(zhuǎn)年來到建元四年,越地發(fā)生了一件足以上新聞頭條的大事,南越王趙佗逝世了。
趙佗在龍川任縣令時所開掘的水井,稱為越王井
趙佗這一輩子活得倒是值了,趁亂世而起,偏居一隅稱王稱霸,雖說生活在蠻夷之地不比中原,卻也樂得自在逍遙,無拘無束,當過國王稱過帝,最值得驕傲的是,趙佗活過了與自己同時代而起的所有對手。趙佗是秦漢更替的見證者,也是那個時代的參與者,看過秦國一統(tǒng)天下,也經(jīng)歷了秦二世的暴虐無道,旁觀了劉、項的雙雄爭霸,更是看戲一般的讀著漢朝的風云變幻。
趙佗活著的時候,連漢朝都不愿過多干涉南越的事情,更別說南方其他小國敢對南越有什么非分之想了。趙佗是南越國真正的守護者,誰都不敢說這個百歲老人是到老變糊涂,還是越活越睿智了,所以大家都沒有底氣去招惹這個經(jīng)驗豐富的梟雄??涩F(xiàn)在趙佗一死,情況就不同了,已經(jīng)將東甌國上下逼出東越的閩越國此時信心十足,看著南越國便如自己獵物,摩拳擦掌,只待時機成熟。
機會就像是自己想要的一件衣服,看好了不快買,等你下次再來的時候可能就沒了。由于趙佗實在太能活了,兒子們都走在了自己的前面,所以接班南越王位置的是趙佗的孫子趙胡。此時的南越國是最脆弱的,反之閩越國這邊士氣正旺,倘若真的打起來,南越國恐怕是兇多吉少,不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閩越國足足等了兩年,才決定出兵南越。兩年后,出兵南越的機會已經(jīng)不在了。
這兩年間,漢朝也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建元五年的時候,漢武帝置“五經(jīng)博士”。在《詩》、《書》、《春秋》三經(jīng)之外,又給《易》和《禮》也各設(shè)置了一位博士。早在漢文帝時期,便設(shè)置了《詩》、《書》博士,除此之外還有各個學派的諸子傳記博士,總共七十余人。到了漢景帝時,儒家各類經(jīng)典的博士們就多了起來,漸漸地甩開了其他學說,增設(shè)了《春秋》博士,像是《論語》、《孟子》等書也都設(shè)置了博士,并且劃分的十分細致,單是《詩》,便分了燕、齊、魯三家,比如之前提到的轅固生,差點被竇太后喂了豬的那個儒生,便是《詩》的博士,三家中齊地的代表。這五經(jīng)中有人學通了其中一經(jīng),基本上便仕途無阻了,在《史記·儒林列傳》中記載了許多學界大咖。
此時漢武帝設(shè)置“五經(jīng)博士”,又取消了諸子傳記的博士,一進一退,便大大提高了儒家的地位,也降低了其他學派的地位,縮小了靠學問吃飯的門檻,這就比較要命了,因為這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就像今天大部分學生在考入大學選擇專業(yè)的時候,都會考慮一下未來的就業(yè)情況,哪些專業(yè)吃香,哪些專業(yè)社會緊缺,哪些專業(yè)比較容易致富,這些問題的確很現(xiàn)實。好在是今天的社會比較多元化,也夠發(fā)達,不管什么專業(yè)只要學好都不至于把自己餓死。比如說一些厲害的作家靠寫書就能發(fā)家致富,這在古代根本不可能,要么你是地主家的孩子,要么就去做官做幕僚,如果家里沒錢還不去做官,一心只想著讀書寫書,那早晚要餓死,這是真的,漢武帝時期嚴助的一個同鄉(xiāng)就是如此,為了讀書差點餓死,這個人以后會講到。
本來嘛,有的人說“我對物質(zhì)要求不高,我追求理想!”那沒關(guān)系,你書讀好了去做官,你是為了理想,做官做得兩袖清風,沒問題,起碼俸祿不會把自己餓死,還能繼續(xù)研究學問,一不小心還蹭個名留青史??蓾h武帝這一改之后就不同了,你就算好學,那也要看你學什么專業(yè),你要是個法家弟子,那相對來說還能混口飯吃,可你要是個什么名家、墨家學派的,能不能吃上皇糧基本靠的就不是你這個學派的學問,而是靠個人能力和天資了,只有儒學才能讓你單靠成績就端上鐵飯碗。這看似不過是漢武帝作出的一個小小改變,卻在隨后的日子里對漢朝文人學士們有著飛速的影響,也影響了中國足足兩千年。
還記得當年初中歷史課上,老師總說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是溫柔版的“焚書坑儒”,兩者讓此后中國的兩千多年里再也沒有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盛況。也還記得,當時課本上只要講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這件事上,就一定會說說董仲舒這個人,一度讓人認為董仲舒便是漢武帝初期最為重要的大臣了,后來才發(fā)現(xiàn)其實并不是。甚至發(fā)現(xiàn),董仲舒的原話也并非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而史書記載的是“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特別喜歡咬文嚼字,尤其對于史書史料的研究上,更是逐字逐句,深究到分毫,在這里沒有細究其中差別倒也是讓人意外,那么今天我就給大家好好的嚼一嚼。
要嚼的地方在于“抑黜”和“罷黜”兩個詞?!镑怼弊旨扔忻獬?、消除之意,也有排斥的意思,此字的含義該選前者還是后者,就完全看這個“黜”字前面是“抑”還是“罷”了。字典中“抑”字有很多意思,在這里只取兩個解釋便夠了,一個是“揚”的反義,一個是抑制。那么“抑黜”一詞便是排斥、抑制的意思,應(yīng)該沒有異議吧?而“罷”字,釋意有三,其一“罷免”,其二“停止”,其三“結(jié)束”,那么自然不難理解“罷黜”的意思。所以“罷黜百家”和“抑黜百家”有著根本的區(qū)別,一個是斷子絕孫寸草不生,一個只是盡量打壓不待見罷了。
如果我單純?yōu)榱藫缸侄谶@里廢話,那你們就可以順著屏幕來揍我了??墒窃谥蟮娜兆永铮瑵h武帝確實用實際證明了自己是要抑黜百家而非罷黜百家,只是若想要單靠學問或是經(jīng)學理論混個鐵飯碗,那你必須學習儒學。雖說漢武帝免除了列子傳記的博士,但并不是說大家就不能去學習研究那些學問了。《孟子》也作為諸子列傳被取消了博士,但也還是可以讀。不管哪家學問,只要你想學都還是可以學的,想看儒學之外的其他書籍也是可以看的,這個完全不禁,《漢書·藝文志》中記載“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辈坏耖g不禁這些書,連官方都要保存收藏。同樣,也并不是說就不任用儒家之外的學派了,漢武帝在位時期也還是兼用百家的,司馬遷也在書中稱贊武帝“悉延百端之學”,但在之后,因為這條政策以及政策的延伸,也止不住大眾去學習儒學的潮流了。這個基本要隔個一兩代人才能看出來變化,從昭宣時期開始,儒學成為主流而其他學派學者大幅度減少的情況就很明顯了。這個有點像之前全國都在學習英語,到了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其實學習小語種倒是挺吃香的,也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起了小語種。
在我看來,漢武帝心中理想的情況是以儒學為體作心,百家以用作四肢。說得再明白點,像中原王朝一直致力于建設(shè)夷夏秩序一樣,漢武帝希望儒學的“君為臣綱”、“大一統(tǒng)”等一系列思想深刻在所有人的心中,以皇帝為尊,任何人不敢抗逆;以百家之學為用,用在處理不同的事情上。
明明是自己在打字,說到“抑黜百家”還是“罷黜百家”問題上激動的就像是跟人在吵架……好累……總而言之,漢武帝尊儒術(shù)肯定是尊的,但是“罷黜百家”倒真的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形容的遠不如“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要精確。以后還有不少事情也可以進一步證明漢武帝只是抑黜百家而不是罷黜百家。
提到董仲舒了就來說說他吧。其實董仲舒不像政客,更像個知識分子。最初的董仲舒,也的確只是個學者。董仲舒,出身廣川。因為對《公羊春秋》頗有研究,所以在漢景帝時當上了博士。董仲舒對治國的興趣遠不如治學。董仲舒是個能專心搞研究的人,曾經(jīng)醉心于學習而三年未曾進入園圃觀賞休閑,雖說比起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稍有遜色(此說法出自《史記·夏本紀》,《孟子》中的說法是“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希望各位看官不要在意這些細節(jié)),卻也不是我等能及的。平日言行所作皆按照儒家禮儀,和孔子一樣,門下桃李無數(shù)。董仲舒是個很有神秘感的人,教學的時候都在室內(nèi)掛上帷幕,將自己和學生們隔開,有的學生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老師長啥樣。
董仲舒便是景帝時《春秋》一經(jīng)的博士,董仲舒當時還有個同事,叫胡毋生,兩人同為《春秋》博士。這二人研究的都是《公羊春秋》,兩個人在當時的名聲都很大,董仲舒是在趙地算得上是公羊?qū)W的執(zhí)牛耳者,而胡毋生在齊地打的地位則是無人能及,兩人可謂是當時公羊?qū)W的泰山北斗。論起正統(tǒng),董仲舒是絕對不如胡毋生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公羊?qū)W之所以叫“公羊?qū)W”,那是因為公羊?qū)W始于公羊高,后來傳了幾代傳到了胡毋生的老師公羊壽這里,本來《公羊春秋》都是公羊家一代接一代口口相傳,到了公羊壽這里,才和自己的弟子胡毋生整理出來,記錄在了竹帛之上,所以說胡毋生的公羊?qū)W絕對是當時最正統(tǒng)的。順便一提公羊高的老師子夏,“孔門十哲”之一,我覺得這是個很神奇的人,如果拿來寫小說絕對好看!不騙你們,誰要是寫了我肯定給您捧場,或者去忽悠我們公眾號的夏秋,他絕對寫得出來。
畫:子夏
胡毋生此人比董仲舒更像個學者而非政客,或者說他壓根就不是個政客,是個百分百的學者,沉迷于治學傳學。其本人也是做了許多年博士后,感覺官場不自在,加上自己也老了,便韞櫝而藏回到了齊地教書育人,其中有個叫公孫弘的弟子后來做到了丞相的位置。雖說董仲舒不如胡毋生正統(tǒng),但是在發(fā)揚公羊?qū)W上,董仲舒倒是稍勝胡毋生一籌。胡毋生是致力于研究學術(shù),傳道授業(yè)將公羊?qū)W教給后輩。而董仲舒則更多的是將公羊?qū)W結(jié)合于當下以及一些其他學說,作為根據(jù)來討論和解決事情。當然,以上只是相較而言,董仲舒在治學傳學上也是很用心的,其門下也不乏官職做到二千石級別的學生。
總之二人都是當時公羊?qū)W的宗師級人物,也都對公羊?qū)W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至于當時一說《春秋》,那基本都是《公羊春秋》。實際上解讀《春秋》的分五家:《公羊傳》、《谷梁傳》、《左傳》、《夾氏傳》、《鄒氏傳》,但當時其他四家都被公羊派壓得抬不起頭。史書記載說,后來有個叫江生的瑕丘人,是《谷梁春秋》的學者,結(jié)果看胡毋生的弟子學習《公羊春秋》當了丞相,便也去研究《公羊春秋》,然后一對比,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就真覺得谷梁學派不如公羊?qū)W派,于是也改學了董仲舒的公羊?qū)W。
對了,漢武帝與董仲舒第一次策問對答的時間是元光元年,現(xiàn)在的時間是建元五年,那么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董仲舒還未對漢武帝起到影響。董仲舒還未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漢武帝便開始設(shè)置五經(jīng)博士,取消列子傳記博士,悄悄的將儒學地位抬高。所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這件事,是否真的“歸功”于董仲舒呢?不管怎么看,似乎都像是漢武帝需要一把刀的時候,董仲舒這把刀剛好出現(xiàn)在了漢武帝面前吧?(《資治通鑒》中記載董仲舒提出《舉賢良對策》在建元元年,但《漢書·武帝紀》的確記載是元光元年,我選擇相信漢書,理由之前說過。)
竇太后雖然雙目失明,可心卻明亮。漢武帝此舉的真正意圖,老太太是真的沒有看懂?還是已經(jīng)準備對漢武帝松手讓權(quán)了呢?畢竟,自己的小孫子也成年了,終有一天自己不在,不能再為其保駕護航,這個江山便要靠他獨自撐起了不是嗎。人生終是一場飯局,吃完了前菜主菜,這飯后甜點也是不剩了呢。奶奶只能陪你到這里了,以后的路你要自己走下去,不要辜負了先祖?zhèn)兊钠谕?br>
公元前135年,即漢武帝建元六年,彗星劃過,恰太皇太后病重。
上一期:換種方式講西漢65 | 漢武帝和百越國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