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泰初有無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huì]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mín]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夫子問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寓?!羰莿t可謂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執(zhí)貍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span>
白話:最開始的有與無,沒有“有”沒有“名”,一的開始(有的初始),有“一”卻沒有形態(tài)。萬物能存在就是“德”,沒有形態(tài)卻有區(qū)分(一陰一陽之為道),沒有間隙就是“命”,陰陽交互產生萬物,萬物生成就有了形體,形體保守精神,各有不同就是天性,天性修復返還其德,德達于混同太初?;焱c虛空,虛空乃至廣大,融合各類聲音,言語與鳥鳴融合(無心而為),天地相合。相合交融,像愚昧像昏沉,這就是玄德(最深奧),同于順應天地。
孔子向老子求教說:“有人修道向逆而行,把可以說成不可以,,把正確說成不正確。善辯的人分析說:'堅硬是堅硬,白色是白色,言辭懸如日月’,這樣的人可算是圣人嗎?”老聃說:“這是技藝相搏,勞神費心的人,會捉貍貓的狗被人獵取,猿猴身行輕巧被人從山林中捕捉,孔丘,我告訴你,你不能聽到和不能言說的:凡是有手有腳、無心無耳(不聽人勸)的人多,有形體(身)和無形無狀(心、道)能共存的沒有,人動靜、死生、興衰,都由不得自己,個人能做到的,忘記外物,忘記天地,自己名字也忘記,忘記自己的人,就是與天地合一。”
體會:本段講道,也可視為宇宙觀,萬物形成的闡釋。元氣初始,沒有萬物,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萬物因“德”而成,道是本體,德是萬有萬用,萬物是隨性而成,依性而生。萬物萬性,人性修反有“德”,德近與太初,靜坐修道,身心會處于“虛無”,虛無中廣大無邊,合與天地,這是修行中的體會。
離堅白,先秦名家公孫龍的著名論點之一。公孫龍認為,一塊堅硬的白石,用眼看不會看出它是否堅硬,只能看到它是白色的,用手摸不能感覺其白色,只能感覺到其堅硬,所以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堅石,沒有堅白石。這種辯論在道家觀點,是勞形怵心,不值得提倡,也是導致紛亂的原因。
動靜、生死、興衰為道之理,天之性,人不可奈何,唯有順應。
社會人群始終是普通大眾為重心主體,圣人、賢者都是少有之人,能夠“忘我、忘天地、忘外物”的人甚微;孔子有“勿意、勿必、勿固、勿我”,這也是道品,也是儒道精神共識共通的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