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
《北方醫(yī)話》 作者:程紹恩
龍膽瀉肝湯臨床妙用四則
作者/程紹恩
龍膽瀉肝湯載于《蘭室秘藏》與《醫(yī)宗金鑒》。其功能:瀉肝經(jīng)實火,利肝膽濕熱。主治:“脅痛口苦,目赤、耳聾、耳腫;小便淋濁,陰腫,陰癢,囊癰,便毒?!?《中醫(yī)方劑學》)
其方藥是:當歸15克,柴胡10克,山梔子10克,龍膽草15克,生地20克,木通10克,黃芩15克,車前子25克,澤瀉25克,甘草10克,水煎服。
該藥古方用量較少,每味藥最多則9克,少則3克。余臨床加入藥味,加大藥量,治療四肢麻木、浮腫、頭脹痛、耳鳴耳聾,足跟痛,黃白帶多等癥收捷效。
案例一
甲子年孟春,治一女患,久病四肢發(fā)麻,上肢較重,周身浮腫,下肢尤甚,且伴有納少、腹脹、便溏,舌紅絳,苔黃膩,脈沉數(shù)。
余以龍膽瀉肝湯加益母草50克、生麥芽50克,香櫞25克治之。服二劑后患者肢麻減輕,浮腫消退,腹部松暢,飲食增進。
學生問:龍膽瀉肝湯,何以治療肢麻浮腫?
余曰:《內(nèi)經(jīng)》所說“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因濕邪致病,其性粘滯,遏機體陽氣運行,陽氣不行則四末失于溫養(yǎng),故四肢發(fā)麻。陽升陰降,是人體的生機,故清陽不能升于上,則上肢麻重,濁陰不降、水濕下流,則下肢浮腫尤甚。濕熱互結(jié),則脾胃升降機能受阻,故納少、腹脹、便溏。
余以龍膽瀉肝湯原方,清熱利濕治其本,加益母草化濕利尿消腫,麥芽、香櫞健脾和胃理氣降逆治其標,標本兼施,則濕熱清利,腑氣通調(diào),脾胃和暢,故諸癥悉除。
案例二
曾治黃姓女患者,年40余,患頭沉脹痛,如重石壓頂,耳暴鳴、呼嘯不停如刮狂風。診其舌紅而絳,齒痕深陷而靈,其脈澀滯艱難。
此乃肝脈絡于頭;膽脈絡于耳,肝膽二經(jīng),被濕熱之邪所壅,清陽之氣不升,則空竅不寧,故頭沉脹,耳暴鳴。
以龍膽瀉肝湯加懷牛膝50克,生石膏50克,石決明25克,引濕熱之邪下行;加香附15克,導肝膽之氣通利。
患者連服四劑,則頭清耳聰,諸癥消失。
案例三
患者董某,女,56歲,久患足跟痛,不敢站立,行路蹣跚,痛苦已極。望其形體:頸項短粗,胸寬體肥,肚大腰圓,滿面通紅,如同醉酒。舌胖嫩、齒痕多,脈沉數(shù)。
前有中醫(yī)診為腎虛足跟痛,治用六味地黃湯,加補腎藥,久治無效。
余斷此病因,是濕熱下注,困阻足跟,故足跟縮甚。“水流濕,火就燥”是自然之理,足跟是人體最低下之處,水濕之邪自然下沉足跟,所致陽氣不通、不通則痛矣。
以龍膽瀉肝湯加薏苡仁50克、防己15克、木瓜15克、通草10克,加強其清熱利濕作用,服二劑患者痛減大半,服四劑足跟痛除。
案例四
一婦女從陰部流出穢濁之物,即黃白帶多、臭穢難聞,不敢近人。
此乃濕熱之邪下注所致。治用龍膽瀉肝湯加蒲公英50克、地丁40克、馬齒莧30克。
煎服之后,則濕邪通利,熱毒清解,故服二至三劑黃白帶必少,四至六劑帶下痊愈。醫(yī)者一試便知,臨床病例不勝枚舉。
以上僅供參考,請在醫(yī)師指導下調(diào)理。
原文摘自《北方醫(yī)話》,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作者程紹恩。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