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重點】
教育學部分的重點內容包括教育產生過程中出現的人物和重要思想,教育與個體發(fā)展的關系,教師與學生,課程中課程的基本理論、課程評價、新課改的內容,教學中教學基本理論、教學過程、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的部分,以及德育等內容。
教育心理學部分要注重對于學習理論、學習動機、學生心理、教師心理的把握。
教師職業(yè)道德部分主要包括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原則、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范疇、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教師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教師職業(yè)道德評價等方面的內容,主要以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及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培養(yǎng)為重。
教育政策法規(guī)體系包括憲法中有關教育的條款、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教育法規(guī)、教育規(guī)章等內容,最主要的考點集中在《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這五個重要文件當中,因此,在備考中,考生需重點把握這幾個法規(guī)文件。尤其需要注意的還有時事政治中與教育相關的內容,比如十八大當中對教育事業(yè)的論述、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計劃等。
【復習計劃】
備考的時間安排因人而異,但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入門階段(約一周至兩周時間)。該階段的任務是考生對自己的考試目標獲得一個整體定位。具體來講就是在確定參加考試的心志之后,可以通過進行自我摸底測試,了解自身的實際情況及其與考試要求的差距。了解清楚之后,考生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同時在制訂計劃時要留有一定余地,方便自己在執(zhí)行計劃的過程中根據進度、完成狀況適當調整。
(二)基礎階段(一個月左右)。這一階段是決定考試成敗的關鍵期。在此階段,各位考生應當以梳理知識體系為主,這一階段如果要做習題,也應將目的定位在為輔佐知識體系建立的基礎之上。因此建議大家在每天學習新知識之前復習前一天學過的知識,半天學習,半天梳理知識體系。在此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千萬不要陷入極端:據了解,有一些同學喜歡全部的時間都放在劣勢科目上,然而對優(yōu)勢學科的忽略也很容易導致失敗。另有一些同學則喜歡將全部時間都放在優(yōu)勢科目上,這些同學的心理可能是想借助優(yōu)勢學科來彌補劣勢學科的不足,然而,想要在優(yōu)勢學科上提分,顯然比劣勢學科提分困難許多,因此這一做法不明智也不夠經濟,應當加以避免。所以,考生在保證足夠時間提高優(yōu)勢的同時,要安排適當的時間提高劣勢科目。
(三)模擬考試階段(一周左右)。基礎階段之后,考生可以找一些模擬題或歷年真題進行實戰(zhàn)演練。建議考試最好能夠盡可能逼真地模擬考試情境的各個方面,其中尤其要關注考試時間。進行考試模擬的好處是建立考感,從而做到臨危不亂,同時,也能幫助同學在正式考試的時候把自身生物鐘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也能幫助合理安排考場時間,避免因為時間不足或安排不當而遺憾地丟掉分數。
(四)休整階段(考試前一兩天)。在考前最后一兩天,建議諸位考生停止復習,放松一下。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在高焦慮任務面前如果能夠適當放松一段時間,可以顯著改善在任務中的表現。當然,考生在這一天也不要忘記整理考試文具及相關證件。
【復習策略】
雖然考試內容非常廣,大綱中給出的考察點也非常多,但是一張卷子能夠考察的內容是有限的,所以考生備考的過程中要有側重地復習。主要談談各位考生相對陌生的教育法規(guī)和教育理論知識的復習策略。
備考過程,除了要做到有的放矢,還一定要注意知識點的梳理。第一,在教育學部分,除了可以按照指定教材的編排體系進行復習,諸位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對書中的各種相關知識點進行前后聯(lián)系,相似的知識點進行對比,相關的知識點進行鏈接,相對的知識點進行對照。這樣一來,就能把知識點由點連成線,由線織成網,可以極大地幫助大家加深理解從而加強記憶。第二,在教育心理學部分,需要理解的知識點很多,所以,建議大家針對每一個概念或相關理論都能想出一個方便自己理解的生動實例。這樣做的目的是把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一來可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二來也能幫助理解。當然,教育心理學中的一些知識點與教育學有很大關聯(lián),所以,建議大家在復習備考的時候能把兩門課程中的相關知識點放在一起編織成知識網,從而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的理解。第三,教師職業(yè)道德與教育法規(guī)的考查以記憶為主,教師職業(yè)道德以規(guī)范及規(guī)范的培養(yǎng)為重,教育政策法規(guī)的學習應把焦點集中于《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以及時事政治中與教育相關的部分即可。
教育學中的人物眾多,一些重要人物在各部分知識中都有出現,因此,如果把這些人物及其主要事跡放在一起進行記憶,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有關赫爾巴特的主要知識可以概括為“一、二、三、四”:“一”是指他的一本書《普通教育學》;“二”是指他首次提出將教育學研究建立在心理學和倫理學這兩大理論的基礎上;“三”是他提出了教學的三中心,即“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四”是指他提出了教學過程的四階段,即“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他還用“統(tǒng)覺”原理說明教學過程,首次提出教學過程具有教育性,認為教學內容是教學系統(tǒng)的基本要素(教學理論的哲學取向)。
杜威、夸美紐斯等人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方法進行整理。
在教育學中,前后知識之間有很大的關聯(lián)性,如果見到一個知識點,能想到與之相關的知識點越多,則說明對知識的把握越牢固。
在心理學的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概念的區(qū)分和理解。比如在學習奧蘇貝爾對概念同化的分類中,有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同位概念,考生若利用生活中的實例去理解,就很容易把握了。上位概念就是先學習蘋果、香蕉、橘子等具體水果的概念,再學習水果這一概念;而下位概念就是先學習動物這一概念,再學習兔子、老虎、猴子這些具體的概念;而同位概念就是學習沒有包含關系的概念,比如遺傳和變異、需求和價格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