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將軍郭|心理咨詢師|性感長腿女青年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1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同感,《演員請就位2》播出后,逐漸變成了“導演請就位”,大家對四位導演的關(guān)注越來越多,從他們的作品到點評的風格內(nèi)容,都成了節(jié)目最大的熱度之一。
包括四位導演之間也經(jīng)常會有不同意見和”battle”,真真兒的成了導演之間的“修羅場”。
四位導演里,我最喜歡陳凱歌,每一句點評都恰到好處,透徹易懂,絕不故弄玄虛,但聽完他點評,你又覺得字字珠璣,句句到位,有宏觀把控,也不缺細膩,一股俠者之風。
第一季節(jié)目中,陳凱歌導演的短片和點評風格就圈了一波粉,他既疼惜演員,又不吝惜直言不諱的指導。
這一季里他依然一針見血,指導倪虹潔的時候有一句話震到了我。
意識到倪虹潔的表演不準確,陳凱歌導演想讓她跳出刻板印象的演法,但倪虹潔說自己沒有見過情緒能收住的母親,不知道該怎么演。
陳凱歌說,“不要有個人情緒,我覺得你對我有意見”。
陳導的這句話戳中了要害,倪虹潔不是不知道其他的演法,她只是還沒有完全把自己交到這場戲里,阻擋她的恰恰是她的情緒,以為自己的表演風格不被陳凱歌導演接受。
這已經(jīng)不僅是演員和導演這兩個角色之間的交流,陳凱歌跳過了這一層表象,直接刺穿了兩個人之間的隔膜,也只有觸及到本質(zhì)問題,最后呈現(xiàn)的作品才能達到極致。
一句“我感覺你對我有意見”,雖有劍拔弩張的緊繃,但也把問題徹底的呈現(xiàn)出來,反而讓倪虹潔能放下防御和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更投入角色。
某種程度上來講,我覺得陳凱歌是把心理學中的“暴露療法”運用到了導演這門功課上,且非常恰當。
2
陳凱歌的說話藝術(shù),直接有時,柔和亦有時,但不變的是真實。很多觀眾跟我一樣喜歡他,就是因為陳凱歌在用他真實的自我,去碰撞演員的真實自我。
這種“真實的自我”,是一種少年的赤誠。不是上了年紀就“高屋建瓴”的俯視演員,或是開上帝視角講大道理。
陳凱歌講話確實有“道”,但這種道不是參不透的道理,反而是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反饋給演員。
發(fā)現(xiàn)陳宥維和孫千的臺詞不達標,他建議兩位年輕演員去跑兩圈,調(diào)動一下自己的呼吸和狀態(tài),非常奏效;
董思怡和陳宥維的吻戲卡了太多條還沒過關(guān),陳凱歌親自示范,在哪拉手、在哪轉(zhuǎn)身、笑要隨意,點到為止的幾句就能四兩撥千斤。
我看到有彈幕說,“陳凱歌一指導,感覺自己都會演戲了”,還真的是這樣,陳凱歌的直言不諱,觸達的是一個人的自我內(nèi)核,剝離掉演員身份的包裝,是用少年的赤誠去喚醒另一個人的赤誠。
如果說陳凱歌直白赤裸的建議和指導,是霹靂手段,但他的性格底色依然是菩薩心腸。
他在節(jié)目中說過“一個演員是很脆弱的,如果大幕拉開,迎接他的是并不友善的笑聲,那對他是最大的傷害。”
正是因為內(nèi)心深處有對演員的疼惜,為了保護他們不被傷害,陳凱歌才會在大幕拉開之前,用最直接的方式先讓演員們成長起來,也只有這樣,大幕拉開之后他們才能把角色演繹到最好。
陳凱歌的點評蕩氣回腸,底色卻是赤誠寬厚,一身俠氣之下包裹著一顆溫潤少年心。
3
看這個節(jié)目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加入陳凱歌組的演員是最有安全感和底氣的,有他在,就是定海神針,因為他從沒有松懈對作品的堅守。
而這種俠氣和堅守也投射在陳凱歌的作品中。
《無極》中的昆侖,犧牲自己想要打破所愛之人傾城身上的鎖鏈。
《妖貓傳》中的少年白龍對楊貴妃純粹誠摯的“執(zhí)迷”。
毋寧說《霸王別姬》里的程蝶衣那句最戳心的臺詞,“說好了,一輩子,少一分、一秒、一個時辰,都不算”。
可能很少會有人會提起陳凱歌導演的處女作《黃土地》,這部電影拍攝于1984年,講述的是少女翠巧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故事,最后她雖被吞入滾滾黃河水中,但那份堅守在30多年后再看,依然可貴。
賈樟柯導演曾說,就是看了這部電影受了觸動,他才立志拍電影。
從“黃土地”啟程,陳凱歌之后的作品題材在不斷變更,但作品的“魂”從沒有丟失。
昨晚播出的《演員請就位2》第七期,陳凱歌導演的《過關(guān)》里,他把少年氣的那份堅守呈現(xiàn)到了極致。
他讓每個演員都拿出自己在生活中真實的樣子,不要矯飾。
陳宥維是唱跳歌手出身,這也是被爾冬升導演明確指出過的“問題”所在,但在陳凱歌的眼中,他的男團背景不一定會成為阻礙,他的特色也不該被壓抑。
在被警察追的橋段里,陳凱歌為他量身定做設(shè)計了跳欄桿的演法,是發(fā)揮陳宥維的優(yōu)勢,也是讓他真實舒展自己。
陳宥維的進步有目共睹,能在短時間內(nèi)有躍遷,是跟陳凱歌的耐心“調(diào)教”分不開的,這也是陳凱歌一直在講的初衷,在這個節(jié)目里幫助年輕演員進步。
4
《過關(guān)》在四部影片中排名第一,是意料之中。三位少年人成就了陳凱歌的少年氣,也是陳凱歌的少年魂成就了三位少年人的釋放自我。
陳凱歌點評《過關(guān)》時說,“成年人是把生活當游戲的,少年是把游戲當生活,長大以后有各種各樣的利害考慮,但少年是不計利害的”。
這段話很戳我心,我甚至覺得這段話是陳凱歌的自白,少年氣的堅守,不問得失利害,只在乎無愧于心。
就像曾經(jīng)回答為什么要拍《妖貓傳》,陳凱歌說,我想表現(xiàn)一下“我們那個人人都想做詩人,人人都想做自己的個人表達,人人都贊賞美也懂得美的那樣一個時代”。
做自己,是陳凱歌少年氣的內(nèi)核,雖然他并沒有時刻標榜初衷,但一以貫之的把它融進了每一步作品里,每一幀畫面里。
一個好的導演也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能叫好又叫座,因為是否喜歡一部電影,的確是個人審美范疇里的議題,每個人的審美閾值不一樣,無關(guān)對錯,這世界本就是精彩紛呈,各有姿態(tài)。
5
可我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就拿《演員請就位2》來說,雖然四位導演各有風格,各有支持者,也自然各有不被喜歡的部分。
而當人們在表達不喜歡某位導演的時候,總會有一種“糾偏”傾向——希望我們不喜歡的人和事去改變,改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改成別人喜歡的樣子就一定是對的嗎?迎合大眾,追隨絕對的主流,就一定是好的嗎?
倘若每一個人都是整齊劃一的,小心翼翼根據(jù)每一個外界的聲音調(diào)整自己的方式,那內(nèi)心的標準和原則又將放在何處呢?
回想我們自己的生活,當認定了一件事,當滿腔赤誠堅持自己的選擇,我們不也希望能得到更多元化的理解和支持嗎?
至少,不想被外界裹挾,不想隨波逐流。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堅守的東西,一部作品也好,做人的方式也罷,總有些什么是我們敝帚自珍,且不想妥協(xié)的部分。
或許聽從別人的想法和反饋會變得“更好”,但卻不再是自己,那“更好”又有什么意義?
別為了追求“更好”,丟掉了那個仍然堅守做自己的少年啊。
我想起陳凱歌在自傳作品《少年凱歌》里寫到,“我不必再從別人的瞳孔中去證實自己的影子”。
他是這樣做的,也做到了。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腳印里找自己,踏遍世間風景,赤子之心不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