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類已知的恐龍種類超過一千種,遍布地球的每片大陸。在陸地上,恐龍是當之無愧的霸主。那么在江海湖泊中,恐龍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在恐龍時代,海洋里確實有不少名字帶“龍”的古生物,比如蛇頸龍和魚龍,但它們并不真正屬于恐龍家族。科學家們一直未能找到恐龍留在水生環(huán)境中的化石遺跡,有些甚至認為恐龍作為變溫動物無法長期生存于水中。
那么,恐龍究竟是不是旱鴨子?還是說,它們也會在水中生活,只是沒有留下遺跡證據(jù)?對此,科學家們也是一頭霧水。
直到2020年4月,古生物學家尼扎爾·易卜拉欣(Nizar Ibrahim)團隊發(fā)表在《自然》的研究,提供了最關鍵的化石證據(jù)。作為“棘龍專業(yè)戶”的他們,找到了一條棘龍的側扁的大尾巴,并聯(lián)合哈佛大學模擬測算出:這條尾巴能產生巨大推進力——說明棘龍可以在水中生活。這一新發(fā)現(xiàn)終于證明了世界上真的存在水生恐龍[1]。
棘龍外貌復原圖 | Wikimedia Commons,Mario Lanzas / CC BY-SA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耽擱棘龍發(fā)掘的......是二戰(zhàn)?
非洲北部的沙漠里,不僅塵封著數(shù)千年前的法老亡靈,還埋藏數(shù)千萬年前的恐龍化石,等待幸運的探險家將其喚醒。
1912年,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在埃及發(fā)現(xiàn)了巨大的肉食恐龍骨骸,包括一人多高的背椎、巴掌大的錐狀牙齒,還有超過一米長的下巴。斯特莫根據(jù)背椎上高高的神經棘(脊椎骨骼向背側凸出的細長部分),將其命名為“埃及棘龍”(Spinosaurus aegyptiacus)。
神經棘是脊椎骨向背側突出的細長部分,在人身上也被稱為棘突,可以用手摸到 |
Wikimedia Commons,Henry Vandyke Carter / CC BY-SA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這批棘龍化石存放在慕尼黑古生物博物館,不幸的是,它們統(tǒng)統(tǒng)毀于1944年的二戰(zhàn)炮火。從此以后,埃及的巨大肉食恐龍成為了傳說,人們只能從斯特莫的文字中揣測棘龍的模樣[2]。直到1995年,斯特莫的孫子捐出爺爺?shù)乃孛枋指?,上面精細地畫著每一塊棘龍化石碎片。古生物學家們這才想起繼續(xù)研究棘龍,開始瘋狂找尋化石。
經過多年探尋,人們發(fā)現(xiàn)摩洛哥的卡瑪卡瑪?shù)貙樱↘em Kem beds)出產棘龍化石最多。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沙索(Cristiano Dal Sasso)就在這里收獲了棘龍頭骨的前半部分——將近一米長的上頜骨殘段[3]。沙索由此推測,棘龍的完整頭骨很可能超過兩米,體長甚至能有20米,是霸王龍的兩倍!因此,棘龍獲得了“世界上最大肉食恐龍”的威名。
最大的肉食恐龍排名:棘龍、鯊齒龍、南方巨獸龍、霸王龍 | Wikimedia Commons,Matt Martyniuk / CC BY-SA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隨著化石殘骸不斷地出土,棘龍在科學家們腦海中的形象越來越清晰,但是大家心中的問號卻越來越大。這是因為,棘龍的樣貌和它的食肉類近親相比實在是太奇怪了。
叛逆的長相是為了......捕魚?
肉食恐龍都屬于獸腳類恐龍家族,大部分成員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兩足行走,仰著大腦袋和血盆大口,舉著一對小短手,發(fā)達的后肢強勁有力,一條圓木般的粗尾巴保持平衡。
粗壯的大腿是肉食恐龍的典型特征之一 | Wikimedia Commons,Marcin Polak / CC BY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棘龍也是獸腳類恐龍,但是長得十分叛逆:棘龍的頭型出乎意料的長,有很長的吻部,很像鱷魚;背上立著一個巨大的背帆,人們卻不清楚它的用處;最奇怪的是,一般獸腳類恐龍后肢粗壯,前肢短小,而棘龍卻長著小短腿,提著鐮刀般的爪子。柔弱的小腿總讓人擔心,它能否支撐這個舉世最大食肉恐龍的體重。
由此,古生物學家們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棘龍或許是一種吃魚的水生動物?如此一來,大長嘴和小短腿就合情合理了——修長的吻部有利于減小水下捕獵的阻力,短小的四肢和扁扁的指節(jié)骨則有利于劃水[4]。
除此之外還有別的證據(jù)嗎?
古生物學家的腦洞一旦打開,就一發(fā)不可收拾。這個疑似水生動物的每一個解剖細節(jié),都被仔細考量:棘龍的鼻孔和眼睛靠近頭頂,更方便浮出水面呼吸和觀察水上情況,與鱷魚和河馬類似[5];它錐形的牙齒還帶有縱紋,和鱷魚、蛇頸龍的牙很像,適合捕魚;CT設備透視內部結構發(fā)現(xiàn),棘龍嘴巴最前端的小孔甚至有對水波的感受器[6];如果把棘龍的骨骼切開,能發(fā)現(xiàn)骨骼中的髓腔很小[4,7],這種密實而笨重的骨骼能抵消水中的浮力,蛇頸龍、海牛也有這樣的特點;研究者們甚至把牙齒和骨骼磨碎溶解,分析出其中的元素成分也更接近水生動物[8]。
棘龍牙齒化石特寫 | Wikimedia Commons,Ghedoghedo / CC BY-SA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盡管古生物學家們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還是有很多人懷疑棘龍不是水生恐龍。畢竟,在已知的一千多種恐龍中,沒有一種被證實可以生活在水中。“棘龍是水生動物”,這樣的想法太離經叛道了。
有些人質疑新發(fā)現(xiàn)的那些化石碎片并不屬于棘龍,也有的認為棘龍可能只是像棕熊一樣在河邊摸魚,不一定會在水下生活。
下定科學結論極其困難,要經得起全世界科學家的挑戰(zhàn)與驗證。那么,到底有沒有棘龍是水生恐龍的直接證據(jù)呢?
棘龍會游泳的實錘......看尾巴?
說來奇怪,過去的一百多年,我們發(fā)現(xiàn)了棘龍的頭骨、大部分脊椎和四肢,拼湊出了大半個棘龍骨架,卻唯獨沒有發(fā)現(xiàn)連續(xù)的尾椎,所以不知道棘龍的尾巴長什么樣,有些學者干脆給它安上了和其他獸腳類一樣的圓木粗尾巴。
人們過去憑想象制作的棘龍骨架模型,尾巴形態(tài)并不正確 | Wikimedia Commons,Mariomassone / CC BY-SA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如今,依然在北非,依然在摩洛哥的卡瑪卡瑪?shù)貙?,一條幾乎完整的棘龍尾巴化石給尼扎爾·易卜拉欣帶來了驚喜。
為了找到他最愛的棘龍化石,尼扎爾·易卜拉欣已經在這個地點發(fā)掘了多年。但這一次,在往年發(fā)掘化石的洞穴里,30多枚連續(xù)的尾椎顯現(xiàn)了出來,上面長著高高的神經棘。尾椎前部的神經棘有椎體的3倍高,后部神經棘的長度更是達到了椎體的7倍,看起來就像節(jié)魚類的尾椎,背面立著高高的“刺”。尾巴的腹面還有細長的脈弓,共同塑造出了一條如船槳般側扁的大尾巴(脈弓是脊椎骨向腹部凸出的部分,與神經棘相似,只是朝向不同)。
此次發(fā)現(xiàn)的棘龍尾巴化石,椎骨上長著高高的“刺” | 參考文獻[1]
哈佛大學的實驗團隊專門為這條尾巴做了一個機器模型,放到水槽中讓它擺動,測算棘龍尾巴能產生的推進力,并與其他肉食恐龍做了比較。實驗發(fā)現(xiàn),棘龍尾部能產生的推進力比其他獸腳類都要大,是腔骨龍的八倍,只比水生能力更強的鱷魚、蠑螈略小一點。
本次研究利用計算機復原的棘龍外貌 | 參考文獻[1]
得益于這條大尾巴,棘龍的游泳效率非常高。如果在水里舉辦恐龍游泳比賽,棘龍游泳速度能甩其他獸腳類恐龍好幾條街。尾巴,這塊棘龍骨架上的最后一塊拼圖,成為了史上第一種水生恐龍的鐵證。
科學家們此前細致的解剖比較,先進的CT掃描,精妙的化學分析,絞盡腦汁的百般求索,都難以斷定棘龍的水生習性,現(xiàn)在卻被一條尾巴化石斷了案。這一發(fā)現(xiàn)看似偶然,背后則是古生物學家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棘龍尾巴化石的主要發(fā)現(xiàn)者易卜拉欣從小癡迷恐龍,他和研究團隊已經在撒哈拉沙漠挖掘了許多年。從史前巨鱷到大型腔棘魚,從陸地暴君鯊齒龍到河中巨怪棘龍,他們收獲頗豐,而新的發(fā)現(xiàn)仍將繼續(xù)[9]。正如探險家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所言:“總有一些角落值得探險,而這個世界充滿了角落。
作者:王維
編輯:Kamin 范可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