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顏濤,1965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安陽縣。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篆書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xié)書法培訓中心教授,中國文字博物館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生導師,河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篆書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安陽市書協(xié)副主席兼秘書長。
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國文聯(lián)評為“中國百杰書法家”,中國文聯(lián)授予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授予“德藝雙馨”書法家稱號,多次擔任全國重大書法展賽評委。獲中國書法藝術最高獎“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和“全國九屆書展”篆書最高獎及河南省政府文藝最高獎“河南省政府文學藝術優(yōu)秀成果獎”。多次擔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全國書法展覽評委。
作品參加“漢字之美——中國書法展”(巴黎、柏林)、“中國美術館首屆當代名家書法提名展”、“全國首屆三名工程50家書法展”、“首屆、二屆、三屆、全國書法百家精品展”、“首屆、二屆、三屆、四屆、五屆中國書法蘭亭展”、“全國第七、八、九、十、十一屆書法篆刻展覽”、“全國第四、五、六、七、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展覽”等。
出版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編《中國書法大典·當代杰出書法家 劉顏濤作品集》、中國美術館編《中國美術館當代名家系列作品集·書法卷 劉顏濤》等八種作品集。
二、甲骨文契刻書法
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十多萬片甲骨文,幾乎都是用刀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偶爾也發(fā)現(xiàn)一些書而未刻的朱書和墨書遺存,對我們探索甲骨文用筆極具參考價值。在照片(亦稱影本)、拓本(亦稱墨本)和摹本這三種文字的著錄和傳播方式中,以如睹實物的照片和字跡清晰的拓本相結合,是研究契文和臨習書法的最好方法。
宋鎮(zhèn)豪先生論甲骨文書法道:“以高起點、代有變宜的書風及技巧,表明中國早期書法自生成階段始,即因領受意匠深沉的悠久歷史文化積淀,而顯出早熟性的特色,并一舉具備了刀筆、結體、章法三大始終影響后世書法流向的要素,其書藝的本身即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晚后書學的流變,更引導了當代書法包括篆刻藝術的創(chuàng)新?!蔽覀儚墓P法、結構、章法入手來領略甲骨文契刻書法之美。
因為龜甲獸骨的堅質和契刀的鋒利,所以甲骨文的線條挺拔勁峭,別有異趣,更能體現(xiàn)出“書貴瘦硬方通神”。甲骨文筆畫主要由“點”“直線”“彎曲”組成。其“點”多擬形表意,顯得含蓄蘊藉。在甲骨文字中多以“字綴”的形式出現(xiàn),以“點”為例,其所表示的定義很多,如表示水滴、谷米粒、淚滴、血滴、塵土、氣味、唾沫等(圖1)。其形態(tài)各異,有的形同三角、米粒,有的壯似棗核、紡錘。起筆以筆尖輕輕逆入,使甲骨文更顯得生機靈動而又含蓄沉穩(wěn),有畫龍點睛之妙。其“直畫”,線條瘦勁、堅挺、犀利、峻峭,既有用筆洗練、干凈利落的“疾”,又不失控制筆鋒、力度穩(wěn)重、入木三分的“穩(wěn)”,表現(xiàn)出“以刀代筆”的鋒利與爽快,體現(xiàn)出“刀筆味”的凝重與古雅,達到線條遒勁秀美、氣意連貫、穩(wěn)重大方、氣勢逼人的境界。甲骨文轉折獨具特色,由于以刀代筆的緣故,甲骨文的轉折絕少圓轉,多是由兩筆交接而成,因而交接處方折居多,峻骨爽氣、清癯犀利。有時為了避免交接形成的圭角和雷同,在兩筆交接之處,常常筆斷意連,活潑生動、自然天成。其“彎曲”筆畫,也始終保持中鋒的瘦勁圓渾,同樣彰顯出孫過庭稱贊的“篆尚婉而通”之美,“彎”而愈勁,“曲”而能筋強骨健,即如“折釵股”。于婀娜中仍保持剛勁和遒練,圓渾中仍不失潤麗和柔媚,且刀筆流暢、氣息貫通、通而愈節(jié),流暢而緊,風神畢現(xiàn)。而有些一筆寫不下來的幅度較大和復雜的“彎曲”,雖為分段重新起筆書寫,但于接點處既不留空隙又不留接點,更是顯得起伏連綿、峰回路轉、曼妙多姿。
甲骨文書法的結體,為漢字的字形之態(tài)奠定了基礎,其字體大都以長方形為主(長方形字體占75%,方形字體占20%,扁方形字體占5%),在占絕大多數的長方形字形中其形體都是5:8和5:3的形態(tài),這種長方形符合黃金分割比率的原則,是一種最美、最合度的形體。漢字是在象形字為主體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在甲骨文中象形字占有相當的數量,一些非象形的會意字、形聲字,就其構成的各個部件來說也都是以象形為母體,所以說甲骨文的象形字,真正體現(xiàn)了“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概括地表現(xiàn)出物象最基本和最富有特色的那部分。正由于字體具有象形的特點,在結體上隨體賦形,任其自然,而且往往一個字有很多種不同的字形體態(tài),使甲骨文字的結構更加“千姿百態(tài)”。如圖2所示,這10個“鳥”字,即可看出結構有別、體態(tài)不同、情趣各異——有的安詳棲息,有的昂首鳴轉,有的注視前方,有的環(huán)顧背后,有的剛剛降落,有的正欲飛翔,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神氣十足。所以,甲骨文的字體結構雖以端正為基礎,卻不拘于端正,在字的結構上常常顯示出靈活性、生動性和多樣性。其形體態(tài)勢的長短大小、斜正疏密,因勢而行,不拘一格,又以一個重心為基礎,使其參差錯落,穿插迎讓,偃仰開合,顧盼呼應,動靜起伏,在靈活自由、錯綜變化中,又顯得均衡、對稱、穩(wěn)定。甲骨文的結體重視構形上的穩(wěn)中有動、欹中有正,既能體現(xiàn)恣意的創(chuàng)作情感,又合理自然、不著雕痕,體現(xiàn)了書家對宇宙法則和造化神工的體認。
甲骨文刻辭的章法,基本形式是直書,有右行的,也有左行的。我們現(xiàn)在書法創(chuàng)作的自上而下書寫,自右而左排列的章法格局和傳統(tǒng)款式,便是由甲骨文最先確立的。殷商人立下的這個規(guī)矩,至今已延續(xù)了三千多年。在章法布白上,甲骨刻辭的又一特點就是它根據材料的大小、形狀和卜辭內容多少及卜兆紋路進行鋪張。如有的多條卜辭并列,每條卜辭因字數多少的不同,行首和行尾便不齊平。有些方形字群的多條卜辭,往往排疊成“塔形”結構,錯落有致,相當美觀。有的整版文辭密密麻麻,猶如繁星密布于天穹,有的布置稀疏,字與字之間距離很大,上中部留出大片空白,仿佛十五的夜晚,月明星稀,給人一種曠達恬靜、神清氣爽的感覺;有的文字從上直落而下,下部留有很大空間,給人一種飛流直下、一落千里的感覺;有的則將數條辭分成數塊字群,以不同的排布方式,分置于不同角落,宛如高明的軍師巧布的疑陣,令人莫測虛實。總之,刻辭章法具有天然渾成的效果,滲透著先民們對美的追求。字與字大小相間、錯落有致、各各殊異,行與行參差有序、行文自然、各具姿態(tài),縱橫依其勢,變化因其形。其虛實相生、率真質樸的藝術效果,極具審美價值,這正是甲骨文章法的實質和精華。
因為刀刻意趣,筆畫瘦硬勁挺、鋒利峭拔的甲骨文占絕大多數,所以這自然也成為我們欣賞甲骨文之美的主流特質。但是若詳加觀賞分析,即可發(fā)現(xiàn)隨著商王、貞人的遞更,書體出現(xiàn)分期、分組的變化,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正如董作賓先生所說:“甲骨文本身,有過二百七十三年的歷史,它的書契,有肥、有瘦、有方、有圓,有的勁峭剛健,有頑廉懦立的精神;有的婀娜多姿,有瀟灑飄逸的感覺。”進而把殷墟甲骨分出了五種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文字書法風格:雄偉、謹飭、頹廢、勁峭與嚴整。具體來說,第一期即從盤庚、小辛、小乙到武丁時期,這個時期的字以“韋”和“亙”兩位史官(或曰“貞人”)之作為代表,“韋”的大字雄偉壯麗、古拙勁峭、剛勁有力,顯得縱橫豪放、氣勢磅礴,類似后世顏真卿的書風;“亙”的小字則秀麗端莊、清瘦精勁,在雍容典雅中透露出靈氣。第二期,即祖庚、祖甲時代,這個時期字的主要風格是謹飭工整、圓潤秀雅,且大小適中、行款整齊,在凝重靜穆中透露出飄逸的神韻。第三期即從廩辛到康丁時代,其字主要風格是頹靡柔弱,多野逸草率,但也不乏有“雖潦倒而多姿”、行氣爽朗、爛漫天真的佳作,其可視為甲骨文中的行楷。第四期,即從武乙到文丁時期,其風格是稚拙勁峭,一掃前期頹靡之風,在纖細的筆畫中帶有十足的剛勁,峭拔聳立,如鋼筋鐵骨,“奇巧險峻,氣勢凌厲”,尤其文丁時期,開始有復古傾向,故其字瘦勁犀利、瀟灑自如、風采動人。第五期,即帝乙、帝辛時代。這一時期復古風氣熾盛,大字酣灑淋漓、縱橫奔放。尤其突出的是小字,結構嚴密、字距勻整,如王羲之的小楷,整飭雋秀、精致工穩(wěn)、一絲不茍。
甲骨文的書寫以象傳神表意,以抽象的線條作為對形體模擬的升華,體現(xiàn)了古人對宇宙萬物的情感體驗,并通過字的神采和意味反映了自然的內在生命精神。這種意象既是書家感悟自然物態(tài)的結果,同時又寄托著書家的情感。正如朱志榮先生所言:“甲骨文既與感性自然的神態(tài)相契合,又與主體的心靈情狀相契合。既妙同自然,作為自然生趣的象征,又表現(xiàn)自我,在線條律動中包含著主體的意味、情趣和精神風貌?!?/span>
(作者 無黨派人士 劉顏濤)
安陽統(tǒng)一戰(zhàn)線,歡迎推薦給您的朋友關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