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一版是1940年出版的,我閱讀的是1972年修改后的版本(書中的'序'是1972年寫的),到現在應該基本沒作什么修改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讀書方法是恒久不變的'真理'。
這本書從第一次出版就開始暢銷,也經常出現在各種推薦的書單里;其實我是一直不太明白為什么一本討論讀書方法的書會有那么多人推薦,難道真的有那么多人連讀書的方法都不知道嗎?
就像我在《怎樣閱讀一本書》的文章中說到的一樣:我覺得真正在讀書的人,一般都不會不知道怎樣閱讀一本書;而沒怎么讀書的人不讀書的原因也絕不是因為不知道怎樣閱讀。
但因為這本書的熱度如此之高,而我又是一個還算比較常讀書的人,于是我決定把這本書也納入我的閱讀計劃,我想知道它到底講了些什么而讓它得到如此高的評價。
全書主要講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重點對分析閱讀和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作了比較詳細的講解。不喜歡畫思維導圖的我,為了更好地說明整書的架構,還是決定試一試思維導圖:
閱讀過程中能感覺到書中濃濃的'學術味',可能因為兩位作者平時的工作就是與學術打交道。于是,也造成了書中存在大量解釋概念的段落,大量討論治學原則的'規(guī)勸'。比如在討論一本書的分類時,其實是在討論知識的分類;在討論'如何評斷一本書'和'贊同或反對作者'時,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討論怎樣讓自己盡量保持'公正、客觀',但我覺得這已經超載了'怎樣閱讀一本書',而變成了'治學應有的態(tài)度'。
學術味濃的好處是語言會更為嚴謹,壞處則是降低了書的易讀性,并且?guī)砹舜罅颗c主題無關的內容;讀者變成了'被帶貨'的'消費者'。如果是講述閱讀學術類書籍的話,用'學術控'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本書講的卻是非學術的說理性的書籍的閱讀方法,這顯然是有問題的。
既然這樣,為什么它還能成為經常被推薦的'好書'呢?
我想最可能的原因是那些推薦此書的人自己不一定覺得閱讀此書可以為自己帶來幫助,但他們卻覺得這本書可能對別人有價值。
我在微信讀書中讀完此書后只給了4 星的評價,沒有給出更高的分是因為我覺得書中并沒有給出多少有價值的閱讀方法;沒有打更低的分是因為書中有不少觀點還是有一定價值的,盡管可能與讀書方法的相關性不是很大。
書中提到了四個層次的閱讀:
1. 基礎閱讀:讀懂文字
2. 檢視閱讀:讀概括性的內容和目錄,了解一本書主要講些什么
3. 分析閱讀:逐字逐句閱讀,邊閱讀邊提問,甚至反復閱讀
4. 主題閱讀:圍繞主題閱讀多本書,通過對比與綜合研究性地閱讀
其中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寫得有點多余,因為能拿起這本書來進行閱讀的讀者應該都是有基礎閱讀能力的。
關于書中提到的閱讀方法,可以概括出幾個重點:
1. 提出問題:
如果你有讀書時提出問題的習慣,那就要比沒有這種習慣更能成為一個好的閱讀者。但是,就像我們所強調的,僅僅提出問題還不夠。你還要試著去回答問題。
關于提問,書中提到要提四個問題,其中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是: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不盲從書中的觀點很重要,試圖去把書中提到的觀點細化,并一一確認講得是否有道理,這樣才能真正地進入'主動閱讀'。
2. 做筆記:
為什么對閱讀來說,在書上做筆記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會讓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還是非常清醒。第二,閱讀,如果是主動的,就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于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講到筆記的時候,他還提到一種我之前沒有想到的很有意義的方法:
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做能讓散布全書的想法統(tǒng)一集中起來。
就像我之前說到'筆記是對作者的基本尊重'一樣,本書也提到了這個觀點:
在書上做筆記,其實就是在表達你跟作者之間相異或相同的觀點。這是你對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3. 提出你的質疑:
所謂的評斷一本書,重要的是要提出自己的批評意見:
塞萬提斯說:'沒有一本書會壞到找不到一點好處的。'或許他是對的,或許也是錯的。更確定的說法該是:沒有一本書會好到無懈可擊。
書中還提到:
一個人如果被動又順從,可能就會被誤解為他是受教的人。相反的,受教或是能學習是一種極為主動的美德。一個人如果不能自動自發(fā)地運用獨立的判斷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學習到任何東西?;蛟S他可以受訓練,卻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
當然批評的目的不是為了尋找高高在上的感覺,而應該持著開放的心態(tài)去試圖接納可能是正確的觀點,對自己的知識持一定的懷疑態(tài)度:
一個人在與別人對話時,就算有不同的意見,最后還是有希望達成共識。他應該準備好改變自己的想法,才能改變別人的想法。他永遠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誤解了,或是在某一個問題上有盲點。在爭論之中,一個人絕不能忘了這是教導別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個機會。
對書本內容的批評,可以來自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1)你的知識不足(uninformed)。
(2)你的知識有錯誤(misinformed)。
(3)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
(4)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對于全書最為重點的'分析閱讀',書中提到三個階段:
1. 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的規(guī)則
2. 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guī)則
3. 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guī)則
在這三個階段下邊還分了15個小點,因為我覺得過于細化且有重復,所以這里就不一一羅列出來了,但第8小點我覺得比較有意義:
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閱讀一本書最基本的當然是要知道這本書講了些什么,但更為重要的是要把這個問題細化:它到底提出了哪些問題,又解決了哪些問題?
更進一步,讀者可以思考這些問題是否會衍生新的問題?這些解決方法是否合理,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想要進一步理解這些問題可以閱讀哪些書籍?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半部論語治天下',與這種論調相似的是《道德經》中有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于是世界萬物都包括在了'道'里,于是認為世間所有道理都在《道德經》里。
但這是違反知識產生規(guī)律的,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往往是從'多'中歸納出統(tǒng)一性,而不是從'一'中生出多來。那些'治天下'的道理往往不是產生于《論語》,而是歸納出這些道理后再把它們鑲嵌在《論語》中,從而建立起的'文化自信'。
對于閱讀,我們不要有這種試圖通過一本書就獲得所有知識的天真想法,我們需要的是'集百家之長,融百家之思',通過閱讀不同的書籍從各個側面去接近某個知識領域的全貌。
在這本書中,作者也并沒有局限于只閱讀一本書,而是希望大家能通過學習閱讀一本書,然后用閱讀一本書的方法去閱讀更多的書。
關于閱讀更多的書,書中有兩個部分專門討論了這類問題:
1. 輔助閱讀:
2. 主題閱讀:
書中還用了較大的篇幅來介紹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如果對這部分內容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翻到對應章節(jié)進行閱讀,我這里就不細說了。
對于經典,一般情況下會建議你去閱讀原著;但如果你關心的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這個主題的話,我并不建議你去閱讀這本書,我相信你只要閱讀我這篇讀書筆記和我的上一篇文章,就基本可以得到你想要的關于'怎樣閱讀一本書'的所有建議了。
那么,怎樣的人會適合閱讀這本書呢?
我覺得如果你對'如何評價一本書?如何給知識分類?'這些問題感興趣的話,可以嘗試一下這本書。
以上,是我對《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幾乎全部筆記和看法,有什么疑問或建議,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 end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