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北朝時期,政權分裂,文化融合,各地出現(xiàn)了多種階段性、地域性服飾風格。為了還原河北地區(qū)在北朝時期的女性服飾體系,從而進一步探究其形成、發(fā)展和變化過程,文章以河北磁縣東魏、北齊皇室墓葬中出土的壁畫、陶俑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研究、實物對比、結構可行性分析等方法,揭示這一時期河北女子服飾款式特征。研究表明:東魏北齊時期河北地區(qū)“漢化胡服”較為流行,曾出現(xiàn)過15種女子服飾款式和5種首服樣式,為梳理河北地區(qū)地方服飾發(fā)展脈絡及華北地區(qū)服飾文化機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研究背景
東魏、北齊兩朝共計43年,以鄴城(今河北臨漳南部、河南安陽北部)為國都,地域包括今黃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及蘇北、皖北等地,是中國歷史上漢民族和鮮卑民族文化大融合時期。同時受到絲綢之路往來交通的影響,有北方柔然、西方拜占庭風格元素也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的隨葬品中[1]。目前,眾多學者從壁畫風格、顏料用色、陶俑形制等方面,對河北東魏北齊皇室墓室壁畫的藝術形式做了較多探討[2-4],但關于其中出現(xiàn)的人物服飾研究較少。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針對墓室壁畫和隨葬陶俑中的女性服飾進行分析,繪制平面款式圖,總結服裝類型,分析形成機制。
東魏北齊時期河北女子服飾分類
東魏茹茹公主墓(圖1)、東魏堯峻墓、北齊高洋墓、北齊高潤墓、北齊元良墓等5座墓葬中,服裝款式較為清晰的女子形象共計49位,其服飾形制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1 對襟長衫
窄袖對襟結構(表1)來源于胡服,如高潤墓出土的女騎俑A1-1式對襟長袍[5]。東魏北齊時期胡服為社會普遍裝束,絕大多數(shù)漢人都喜著胡服。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長靿靴,有碟?帶胡服也。窄袖利于馳射,短衣長靿便于涉草。所垂碟?蓋欲佩劍弓,帉帨,算囊,刀礪之類。”
圖1 茹茹公主墓北壁侍奉
Fig.1 Maidservants pattern on north wall of princess Ru Ru tomb
表1 對襟長衫款式分類
Tab.1 Classification of styles and drawings of long gowns
1.2 短襦長裙
東魏北齊時期河北地區(qū)出現(xiàn)的短襦長裙款式集中出現(xiàn)在茹茹公主墓西壁伎樂人服飾(圖2)和高洋墓女官陶俑服飾中,如表2所示。特征為高腰襦裙配短襦上衣,同時是搭配各式首服。此類襦裙款式曾出現(xiàn)在河北平山戰(zhàn)國中山王墓出土的小玉人服制,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襦裙實物。后被漢代深衣替代,直至魏晉南北朝又重新流行。不同的是戰(zhàn)國襦裙僅為少數(shù)民族白狄所穿,以窄袖緊身斜襟短襦配方格幾何紋樣長裙為主,腰間用帶系扎[6]。而東魏北齊時期的襦裙結合了深衣的交領廣袖結構,并將腰線提高至齊胸或腋下,是較早的胡服漢化款式。朱熹很早就指出“今世之服,大抵胡服”,但如今看來,“今世”所指范圍至少可以從宋代提前至東魏北齊時期。而“胡服”襦裙,也自此開始作為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出現(xiàn),并在后來的各民族交往過程中,作為漢族的標志,繼續(xù)向東擴展,影響了高麗的服飾文化。
圖2 茹茹公主墓西壁伎樂人
Fig.2 Musicians and dancers on west wall temple of princess Ru Ru tomb
表2 短襦長裙款式分類
Tab.2 Classification of short jackets with long skirt
1.3 交領右衽
1.3.1 交領右衽上衣,齊腰長裙
交領右衽上衣配齊腰襦裙款式分廣袖和窄袖兩類,又細分為系扎式、圍裳式、壓腰式三種(表3),屬于直裾深衣和襦裙的款式結合。
表3 交領右衽上衣齊腰長裙款式分類
Tab.3 Classification of right lapel jackets with waist-high skirt
1.3.2 交領右衽上衣,長褲
交領右衽上衣,廣袖,領、衽處有同色緣飾,袖長過指尖;內著圓領單衣;下著單色長褲。圖3為北齊元良墓女侍俑,墓中同類型女侍俑共7件。
圖3 元良墓女侍俑
Fig.3 Terracotta warriors in Yuan Liang tomb
1.4 交領左衽
《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北朝則雜以戎夷之制,止北齊有長帽短靴合胯襖子,朱紫玄黃,各任所好,雖謁見君上,出入省寺,若非正元大會,一切通用”[9],證明了“左衽”服飾在當時穿著非常普遍。東漢鄭玄注云“言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被發(fā)左衽之人”,體現(xiàn)出漢民族文化對于少數(shù)民族“左衽”習俗的輕視態(tài)度。在鮮卑民族漢化的過程中,鮮卑貴族婦女逐漸放棄“左衽”形制,轉而學習漢民族“右衽”特征,而中下層侍女大多依然沿用“左衽”傳統(tǒng)。從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提鞋侍女俑(圖4)、元祜墓執(zhí)盆侍女俑(圖5)、元良墓執(zhí)物俑的服裝結構形式大體可以看出這一風格特征。
圖4 茹茹公主墓持物侍女俑
Fig.4 Terracotta maid holding pottery figure of princess Ru Ru tomb
圖5 元祜墓執(zhí)盆侍女俑
Fig.5 Terracotta maid holding pottery figure of Yuan Hu tomb
東魏北齊時期男女服裝還沒有特別明確的區(qū)分,左衽大量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的侍女著裝當中,基本分為4類搭配,如表4所示。從隨從侍女到執(zhí)物侍女,根據(jù)不同的身份需求,“左衽”可同時和廣袖、窄袖、束腰、寬腰等結構組合成各式上衣,亦可搭配褶裙、直身裙等。
表4 交領左衽款式分類
Tab.4 Classification of left lapel styles
1.5 首 服
這一時期墓葬中壁畫和陶俑中的女性形象分束發(fā)和配戴首服兩種形式。束發(fā)以雙環(huán)發(fā)髻和頂端發(fā)髻兩種形式為主,其中頂端發(fā)髻又配首服,常見首服分為五類(表5)。依據(jù)發(fā)飾的不同,Ⅰ和Ⅱ式首服配小而緊實的單一發(fā)髻,通常地位較低。Ⅲ和Ⅳ為伎樂人,發(fā)髻形式復雜,并摻有假發(fā),同時佩戴全包或半包形式首服,發(fā)髻后有飄逸的帛帶。漆紗籠冠屬于北齊時期官服,是官員首服,佩戴者在侍女中屬身份較高,一直沿襲至唐代。
表5 首服款式分類
Tab.5 Classification of head clothing styles
墓主人身份與服飾特征比較
2.1 服飾比較
盡管和后來的滿蒙服飾相比,茹茹公主所穿款式A1-2當屬漢族服飾,但在魏晉時期,應當將其放在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下(表6)。和漢代“深衣”上下聯(lián)屬的服制相比,襦裙作為上衣下裳的開端,帶有白狄“胡服”特征,因此應當屬于漢化胡服。茹茹公主為柔然人,嫁入東魏,著漢化胡服,是所有人物形象中身份地位最高的女性。東魏由北魏分裂而來,屬鮮卑拓跋族。異族公主在侍奉圖中著漢化胡服,說明在當時權貴階層中的鮮卑人和柔然人著漢化胡服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這一點在同時期的徐顯秀墓北的壁畫《歡飲圖》[11],以及崔芬墓壁畫《墓主出行圖》[12]中所繪墓主人妻子服飾也可得到佐證。但和發(fā)現(xiàn)的其他款式相比,此階層所著服飾漢化程度相對較低。侍奉侍女通常比普通侍女地位高,并伴隨主人身旁[13],在壁畫所繪場景中,侍女著廣袖服飾12人次,其中出現(xiàn)左衽服飾2次,占16.7%。執(zhí)物侍女屬侍女中地位較低的職位,在本次考證中共出現(xiàn)7次,其中對襟服飾出現(xiàn)2次,窄袖左衽出現(xiàn)1次,窄袖右衽出現(xiàn)3次,廣袖右衽出現(xiàn)1次,幾乎每一件都或多或少帶有胡服元素。在這一階層,完備的漢民族形制幾乎消失。
由此可見,在東魏北齊時期,有相對嚴格的服飾制度[14],但在實際運用中并不能完全實行。上至皇親國戚,下至侍女奴婢,在這一時期均著“漢化胡服”,并且依據(jù)日常勞動強度的需要,地位越低所著胡服特征越明顯。此外在服色方面,各等級之間也相互交叉,《輿服志》在這一時期的服裝形制方面沒有特別詳實的記載,但《宋書禮志》中有“魏武以天下兇荒,資財乏匱,擬古皮弁,裁縑帛以為恰,合乎簡易隨時之義,以色別其貴賤”的表述,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曾以顏色區(qū)分地位,然而在目前出土的壁畫中,這一點似乎并沒有體現(xiàn),緋色上至公主,下至侍女都有穿著。
表6 墓主人身份與服飾特征分類
Tab.6 Classification of the identify of tomb owners and the dress characteristics
2.2 首服比較
和其他朝代有所不同的是,東魏北齊時期女子除了發(fā)飾還配有首服,如表5所示。除Ⅲ款式外,其他款首服在同時期男子服飾中均有出現(xiàn)。其中I形制推測為《太平御覽》中曾出現(xiàn)過的烏桓族“木幘”[15],是一種用木頭做成半月形或茶碗狀的首服,男女通用,又因烏桓與鮮卑族同俗,且文獻表述與發(fā)現(xiàn)壁畫款式相近,進而推測為“木幘”。而Ⅱ式山形首服曾出現(xiàn)于徐顯秀墓人物俑男子山形風帽人俑。不同之處在于女子首服款式相對較少,且樣式不如男子首服豐富,并且除女官外,不要求佩戴。在發(fā)飾方面,這一時期女子發(fā)髻在漢族和鮮卑族間幾乎沒有分別,鮮卑族人一改傳統(tǒng)編發(fā),流行“大髻”,可同時佩戴如款式Ⅲ樣式的幘。
結 語
服裝形制方面,河北地區(qū)女子服飾流行“漢化胡服”,形式大體分為兩種:其一基于鮮卑服飾中的“襦裙”款式,在“上衣下裳”結構中加入廣袖、交領右衽等漢民族服飾特點;其二基于周代形成的“直裾深衣”,融入鮮卑民族服飾中窄袖、交領左衽、圓形領口等特征。整體造型方面改變漢族深衣“三重衣”的搭配習慣,縮短上衣長度,增加褲裝使用頻率。服色制度方面,河北地區(qū)女子著裝沒有嚴格遵循等級制度的規(guī)定,整體以茜色、赫赤、鵝黃、月白為主。發(fā)飾方面,種類豐富、發(fā)髻頭冠并行。綜上所述,東魏北齊時期,在統(tǒng)治階層由漢族更迭為鮮卑族,又變化為鮮卑化漢族的過程中,河北地區(qū)受其政治影響,加之長期地處“胡漢邊界”,女子服飾逐漸形成了文中所呈現(xiàn)的胡漢融合服飾特征。
PDF下載
(參考文獻略)
作 者 |邢 琳, 楊愛芹
(1.河北美術學院 服裝學院,石家莊 ;2.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石家莊)
來 源 | 《絲綢》2020年第03期
關鍵詞 | 東魏北齊;壁畫;陶俑;女子服飾;河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