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各民族簡介——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概況
歷史:“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過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統(tǒng)稱鄂溫克族。
人口:鄂溫克族現(xiàn)有人口約2.7萬人。
分布:鄂溫克族主要聚居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
經(jīng)濟: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余從事農(nóng)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
鄂溫克族風俗
圖騰:
禮儀:
鄂溫克族好客并講究禮節(jié),到鄂溫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墊擺在哪里,客人就在哪里落座,不得隨意挪移皮墊。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隨即端上奶茶,然后煮獸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獵刀切一小塊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給客人們吃。如果來者是貴客,通常還要獻上馴鹿的奶。鄂溫克族待客必須有酒,除飲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釀野果酒。敬酒時主人要高舉酒杯先往火中傾注點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請客人喝。鄂溫克族認為:外出的人誰也不會背著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別人,自己出門后也不會有人照顧。禁忌:鄂溫克族產(chǎn)婦未滿月前,忌外人帶槍或鑰匙進屋,以防產(chǎn)婦斷奶。父母在世時,兒子不得蓄胡須;下午忌理發(fā)、刮臉,帶孝者尤忌;忌說“死”,若老人死,要說“成佛了”;小孩死,要說“小活了”;搬家時,忌在曾死人的地點留下不潔之物,如指甲、頭發(fā)、破布包、包腳布等;忌謾罵牲畜;忌拋撒奶類食品,若不慎撒落,應(yīng)將所撒的奶少許于前額;忌宰殺或出賣未停奶的母畜;禁止夫妻互換衣帽穿戴,否則以為狩獵將無所獲;禁止女人摸男人的頭,俗信男人頭上有佛,摸男子頭是對佛的褻瀆。除此之外,該族還有諸多狩獵禁忌以及火神忌、入門忌等。
信仰: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qū)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
婚俗:鄂溫克獵民的婚姻一般包括求親、訂婚、結(jié)婚幾個階段。臨近婚期,男方家不管離女方家多遠,都要遷到女方家附近。結(jié)婚之日,新郎在父母親友的陪同下,帶上送給女方的10只馴鹿到女方家去,女方也以同樣的隊伍到路上來迎接。雙方相遇后,新郎新娘擁抱接吻,并互贈禮物。然后大家進撮羅子喝喜酒,直到晚上酒宴結(jié)束,舉行婚禮。有趣的是,他們的婚禮不在室內(nèi),而是在野外舉行。屆時,他們在清理過的河灘谷地上燃起一堆被稱為“歡樂之火”的篝火,然后人們把新郎新娘從撮羅子里簇擁到篝火邊,并以火為中心圍成一個半圓圈,由一位主持婚禮的長者宣布婚禮開始。主婚人用樺皮杯斟滿兩杯酒,交由新郎新娘潑在火里,表示對火神的尊敬,接著再向雙方父母敬酒。然后新郎新娘互相擁抱接吻,手挽手和所有參加婚禮的人拉成一圓圈,載歌載舞,歡度良宵。
食俗:純畜牧業(yè)生產(chǎn)區(qū)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點心上食用。肉類以牛羊肉為主。居住在北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里的鄂溫克族,完全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魚類多用來清燉,清燉魚時只加野蔥和鹽,講究原湯原味。鄂溫克族都以奶茶為飲料,飲用時根據(jù)個人的口味再加黃油、奶渣。此外,還飲用面茶、肉茶。林區(qū)的鄂溫克族還飲用當?shù)靥赜械鸟Z鹿奶。
喪俗:鄂溫克族過去實行風葬,現(xiàn)在也逐漸改為土葬。一般家族都有共同的墓地。由于意外原因死亡的如,雷擊、難產(chǎn)、槍擊的人,不在共同的墓地下葬。人死后要梳頭、刮臉,早期用樺樹皮或葦子包裹身體,后來用藍布或黑布遮蓋全身。在死者頭前擺放一個小木桌,供放酒、肉、奶制品等。
鄂溫克族文化
語言: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牧區(qū)通用蒙古文,農(nóng)區(qū)和山區(qū)通用漢文。
文化:口頭創(chuàng)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于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
名人:烏熱爾圖,原名涂紹民,是鄂溫克族第一代作家。烏熱爾圖從1976年開始發(fā)表作品,內(nèi)容幾乎都反映了鄂溫克族獵民的生活。他的《一個獵人的懇求》、《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分獲1981年、1982年和1983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居?。哼^去,游獵在原始森林中的鄂溫克人,因為有馴鹿群做運輸工具,使他們的游動性很大。住著一種非常簡單,適合游獵的圓錐形“撮羅子”,鄂溫克語叫“希欏柱”,它高約一丈,直徑一丈二尺左右,用二十五至三十根落葉松桿搭成傘形的窩棚,夏天以樺樹皮做蓋,冬天用麋鹿皮圍起來,根據(jù)野獸多少移動住處。現(xiàn)在隨著生活的安定,住宿條件已大為改觀。 牧區(qū)主要的住房是“蒙古包”,圓形。夏天以葦子、柳條或樺皮圍蓋。冬季,窮苦人家仍以葦子為包蓋,富裕人家則以氈子圍蓋。
舞蹈:鄂溫克民族舞稱為“努給勒”,豪放、樸實,充分表現(xiàn)了鄂溫克族人民爽朗、勇敢的性格和樂觀向上的氣質(zhì)?!芭o勒”多由婦女表演,舞步獨特、剛健有力,節(jié)奏性強,以“跟靠步”和“跺步”為舞蹈的特點,又有天鵝舞、跳虎、獵人舞等反映牧區(qū)和半山區(qū)生活的特色。
民歌:鄂溫克族喜歡唱歌。他們的民歌曲調(diào)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氣息,其特點是即景生情,即興填詞。有很多歌曲是他們用同個曲調(diào),在不同場合填上不同的詞,來吐露心中的喜怒哀樂。那悠揚奔放的旋律,表現(xiàn)了生活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鄂溫克人寬闊的胸懷、質(zhì)仆的性格。
民樂:鄂溫克族青年杜拉爾和平。多年鉆研鄂溫克族音樂史、生產(chǎn)生活史,通過訪問大批鄂溫克族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出了名為“諾仁卡琴”的三弦拉奏琴和名為“奧茸琴”的五弦彈撥琴和名為“鄂溫克族牛角”的吹奏樂器。
鄂溫克族服裝
服裝:鄂溫克族服飾過去主要為獸皮,服裝式樣主要有大毛長衣、短皮上衣、羔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等。大毛長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jié)日禮服。無論男女衣服,衣邊、衣領(lǐng)等處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皮套褲制作講究,外面還繡著各種花紋,既美觀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時穿在皮褲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
鄂溫克族娛樂
節(jié)慶:除春節(jié)等節(jié)日與鄰近其他民族的節(jié)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nóng)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米調(diào)魯節(jié)”?!懊渍{(diào)魯”是歡慶豐收之意。節(jié)日期間,人們要身著盛裝,男人們要進行剪馬鬃、馬尾活動,屆時牧民家家都要備下豐盛的酒肉,宴請親朋好友。
娛樂:摔跤:鄂溫克族的傳統(tǒng)摔跤方法與其他民族有所不同。摔跤時要求必須扎腰帶。比賽時,只允許抓對方的腰帶和上衣,不能扯褲抱腿。主要用臂力和腿部的絆、踢、纏等技巧把對方的手和膝部以上的部位有一處著地就算取勝。一般一次為一局,三局兩勝。
賽套馬:牧區(qū)的鄂溫克族多在節(jié)日期間舉行的一項傳統(tǒng)體育活動。比賽時,一聲令下,騎手們揮動手中的套馬竿,策馬奔馳,追套烈馬。誰先套住,誰就是優(yōu)勝者。
獵狗熊:是鄂溫克族兒童常玩的一種游戲。玩時,一人扮演狗熊,一人扮獵狗,另一人扮獵人?!肮沸堋毕瘸鰣?,搖頭晃腦,前顧后盼爬進灌木叢中,這時“獵狗”弓腰踮腳,追跑過去。“獵人”隨后手持弓箭緊跟“獵狗”后面。不一會兒,“獵狗”和“狗熊”進行搏斗,而“獵人”搭弓射箭,“狗熊”應(yīng)聲倒地。這種游戲與鄂溫克族從前狩獵生活有關(guān)。
用馴鹿搬家:是鄂溫克族兒童玩的一種獨特游戲。一個孩子扮演搬家的主人,而其他的孩子都扮演馴鹿,馱著主人的家什,學著馴鹿的叫聲,一邊叫,一邊往前走。這種游戲從一側(cè)面反映了鄂溫克族特有的交通工具——馴鹿在他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