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頁雕版的字里行間。
探尋古人的優(yōu)雅。
他是姜尋。
深秋的楊梅竹斜街有些清冷,
走到一棟兩層高的西式小樓前,
可見模范書局四個規(guī)整大字,
巍然鐫刻進建筑的肌理中。
踏進門來,
初建時的老房梁,
深木色舊書架,
古樸的線裝書,
讓人恍惚間穿越到了民國。
書籍裝楨設(shè)計家、詩人、畫家、
出版人、古籍雕版收藏家……
很難用一個身份概括書局的主人姜尋。
但他做的每一件事,
都是在尋找古人的優(yōu)雅。
他曾用千年古宣手工刷印
與雕版殘片裝飾自己的詩集。
他成立過中國第一個民間雕版印刷博物館:
文津雕版博物館,
他開辦煮雨山房工作室,
以一己之力扶植雕版手工藝人。
而他一手打造的模范書局,
更是復(fù)原了民國的優(yōu)雅所在。
兩年前,
姜尋第一次尋到這兒。
老樓所在的楊梅竹斜街,
在民國時是有名的“書局一條街”,
世界書局、中正書局、開明書局等,
七家出版老字號都設(shè)在這里。
老樓的門楣上,
還依稀可以辨認出“發(fā)行部”的字跡。
姜尋當時就決定,
要在這里重新打造一家書局。
其實多年以來,
這座樓都是當做居民樓使用的。
姜尋帶人拆了二十多天,
才讓老樓露出原來的面貌。
看著古舊的頂棚、墻壁,
他對自己說,
“這個地方太美了,
我一定不會動它一分一毫。”
為了和舊建筑相匹配,
姜尋找來了一些老門板當?shù)匕澹?/span>
滄桑的木紋踩在腳下,
他覺得踏實。
書架、桌椅特意選了民國的老家具,
就連隨意掛一張地圖都是民國的、
1936年的地圖。
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都裝著故事,
讓人懷戀起舊時光。
店面的名字,
姜尋也取得格外講究。
“模范書局”,
活字為“?!?,盛器為“范”,
意為承載著文化的歷史記憶。
書局里出售的,
有《浮世繪聚花》、《中國古籍文獻拍賣圖錄》
等高冷的藝術(shù)類書籍,
也有姜尋自己設(shè)計的線裝書,
以及表面刻著的三字經(jīng)的文字魔方。
書店的二樓,
收藏了徐志摩、魯迅等人的民國初版書,
滿滿的懷舊之感。
當然,
“模范書局”并不只是一個
販賣情懷的小書店。
在側(cè)廊用藥柜改造的架子上,
擺放著姜尋收藏來的印刷雕版。
北宋孤本《草窗韻語》的雕版,
就在其中。
那些泛著年代感的雕版,
才是姜尋真正的寶貝。
從最初收藏古籍碑帖,
到一塊一塊收藏雕版,
喜歡上就放不下了。
至現(xiàn)在,
姜尋已經(jīng)收藏了3萬多塊老雕版。
“我對雕版的熱愛,源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源是從漢字入手,中國文字是有載體的,我一直認為,雕版是書籍的母體,只能有一個?!?/span>
在姜尋的煮雨山房工作室,
200 多平米的空間,
像是一個充滿古意的小型博物館。
在這里,
還可以得見完整的古代刻書的過程,
工匠們兢兢業(yè)業(yè)地雕版、裝訂、印刷,
而姜尋依舊恪守著昔日文人的作風(fēng),
校點、批注、補刊。
每每說起絲網(wǎng)印刷、宣紙、老雕版殘片,
姜尋總有說不完的話,
仿佛在絮絮叨叨說著自己的孩子。
“我收的這些古董雕版,歷代延續(xù)下來,像古老的山脈一樣,它可能動不了,但成為一種原始的存在?!?/span>
榮獲“中國最美的書”圖書獎的
《姜尋詩詞十九首》,
每一本的封面都裝幀著一塊
清代早期的雕版殘片。
這樣的雕版殘片他有幾麻袋,
遇到喜歡的書就裝飾在封面上,
每一本書就有了獨一無二的價值。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雕版手工藝,
2009 年,姜尋與國家圖書館合作,
開設(shè)了文津雕版博物館。
三年半的公益展出時間,
一批又一批人來到這里感受雕版的美。
在姜尋工作室的一個房間里,
戴著圍裙的師傅正在一塊梨木上
以刻刀一筆一劃地雕刻文字。
還有年輕的小伙子拿著刻刀,
在版子上練習(xí)刻字。
盡管很少人愿意靜下心來做刻工了,
姜尋還是舍不得放下這個事,
不斷地尋找老雕工,
培養(yǎng)新學(xué)徒。
看著那些從歷史深處蘇醒來的雕版,
撫摸著那些深深淺淺的文字刻痕,
他的心是柔軟的,
仿佛走進了一處文明的深處,
感受到靈魂相觸的動容
……
素材來源網(wǎng)絡(luò),【中國元素】編輯整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