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秦朝統(tǒng)一使用的小篆文字,由于書寫速度太慢,已不適應繁忙政務的文字工作需求,于是另一種以方折筆代替圓轉篆書的文字應運而生,這就是秦隸。秦隸是由古漢字向現(xiàn)代文字過渡的字體。1975年在湖北云夢縣睡虎地出土了千余枚墨書竹簡,其書體是典型的秦隸,字很小,仍存小篆的形體,但已改變小篆書體的一些偏旁為隸書寫法,結字工整端秀,筆畫渾厚;其點畫已有比較明顯的起伏變化,特別是其中的“波勢”已初具規(guī)模。 秦隸的出現(xiàn),是我國文字史乃至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從此,我國文字告別了延續(xù)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始了今文字的使用。
在西漢晚期造紙術發(fā)明之前,古人的普遍書寫材料是竹木簡牘,另一種就是帛書,因為絲帛價格高昂,只能用于某些特殊場合,因此,漢代帛書能保存至今的很少,是西漢早期的隸書,與秦隸相比較,其書風變化不是很大。1973年底,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大批西漢帛書,有《戰(zhàn)國縱橫家書》《老子》甲本(圖①)、《老子》乙本等,其中《老子》甲本書風和秦代隸書差別不大,篆意較多,字形較長,同音假借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但筆法中隸意更加明顯。古韻盎然的秦、漢早期隸書的發(fā)現(xiàn),給后人留下了很多的創(chuàng)作空間。
臨創(chuàng)心得:
1、秦、漢早期的隸書字型較小,用筆與篆書相同,都是藏鋒落筆,中鋒運筆。所不同的是其呈現(xiàn)的線條已由均等的篆書線條變?yōu)橛写旨氉兓木€條,因此宜使用稍粗且較禿的羊毫并將字放大臨寫,同時筆端壓力強弱也不宜大,這樣,起筆筆鋒不易外露,線條較為渾厚,此外橫畫“蠶頭燕尾”不明顯,整體字勢含蓄,有一種凝練的筆趣。
2、秦、漢早期隸書的單字結構變化較大,沒有固定的程式,不能將字的結構空間寫的過于勻稱,此外,這種隸書大多采用縱有行,橫無列的章法,字距大小不等,錯落變化,略有穿插,整體端莊大方,因此,不能將其寫得排列整齊、左右對稱、過于工整,要盡可能彰顯其自由舒展、天真爛漫之勢。
3、因為秦、漢早期隸書是由秦篆向隸書過渡的一種書體,結體豐富多變,雖大多數仍為小篆的形體,但部分偏旁已改為隸書寫法,結體更多省略改變,多呈隸意。其中許多字的點畫有明顯的起伏變化,特別是其中的“波勢”已初具規(guī)模。部分臨寫者由于沒有篆書和東漢碑刻隸書的書寫基礎,不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往往照貓畫虎臨寫,不得其要領,在創(chuàng)作時容易出現(xiàn)謬誤。因此臨寫時,首先要懂得篆書和東漢碑刻隸書的用筆、結體等書法特征,篆、隸兩體兼擅,才能真正深入其堂奧,使作品更加古樸渾厚。
4、古人在竹木簡或帛書上作書,大多用墨較重較黑,不講究墨色變化,隨著生宣的運用和人們審美傾向的改變,當代書家更注重用墨的變化;尤其是對水的充分運用,使書家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更加突現(xiàn)其藝術個性。因此在創(chuàng)作中,需注重墨色的枯濕、濃淡變化。我用秦、漢早期隸書筆意臨創(chuàng)的作品《孫臏兵法一節(jié)》:“昔者,梁君將攻邯鄲,使將軍龐涓、帶甲八萬至于茬丘。齊君聞之,使將軍忌子、帶甲八萬至……若不救衛(wèi),將何為?孫子曰:請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縣大,人眾甲兵盛,東陽戰(zhàn)邑,難攻也。吾將示之疑。書西漢孫臏兵法一節(jié)”(圖②)中,“君、攻、軍、聞、帶”等大多數字采用篆書結體,但其用筆已經顯現(xiàn)秦、漢早期隸書的筆意,點畫起伏沒有明顯變化; “忌、也”等字的捺畫沒有明顯的隸書“波勢”,但已顯漢代規(guī)整的碑刻隸書筆意;“聞、之”等字長扁不一,錯落變化;字距大小不等、略有穿插;章法疏密有致;另外,“昔、者、甲、至、于、盛、東、疑、法”等字用墨較濃,寫得比較實,與其它墨色較淡的字形成虛實變化,整幅作品虛實有變、古意盎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