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窯,即《全唐詩》《石渚》詩中的“石渚窯”。長沙窯自1956年考古發(fā)現,至今已有60年,期間考古新發(fā)現不斷,尤其是窯爐遺跡、生產作坊遺跡以及大量窯具、瓷器標本的出土,全面揭示了長沙窯唐代中期發(fā)展、晚唐鼎盛、五代衰落的過程。
唐代長沙窯素地彩花卉紋碟
高4、口徑15、底徑5.8厘米,長沙窯遺址灰坪出土,長沙市博物館藏。盤心作八邊形露胎,其上用褐彩繪一雙層花瓣紋。釉上彩是在底釉上再施一種、兩種或多種其他色彩的釉,從而形成褐、綠、藍、紅等點狀、條狀、斑狀或飄帶狀的圖案。
唐代長沙窯釉上褐彩紋壺
高18.9、口徑8.4、底徑9.2厘米,1999年出土于長沙窯藍岸嘴遺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器表除底部外,均施青釉,釉面光亮。流所在一側施褐彩,自口沿至腹底呈多條流釉狀,具有寫意畫裝飾特色。
釉下彩也是在化妝土上施彩,但在彩飾后還要罩一層透明青釉,早期多為單色褐彩,后逐漸發(fā)展為多彩,有褐、綠、藍、紅等多色。
唐代長沙窯釉下褐綠彩蓮花紋碗
高5.1、口徑15、足徑5.7厘米,2007年印度尼西亞征集,湖南省博物館藏。碗口沿四周對稱飾以褐彩斑塊,碗心繪蓮花紋。釉上與釉下相結合,即以釉下褐綠彩繪花草、蝶鳥,而大地、山石等則以釉下褐彩勾輪廓,再于釉上填涂藍釉,色調明快,宛若天成。
唐代長沙窯釉下與釉上彩花鳥紋壺
高22、殘口徑9.2、底徑11厘米,1999年出土于長沙窯藍岸嘴遺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器表除底部外,施一層青釉。流之下的器腹部裝飾釉下彩繪,用褐、綠彩描繪花鳥紋。腹底在釉下褐彩輪廓內,填以釉上綠彩(釉),表示山巒大地。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鹿紋壺
高20.5、底徑10.7厘米,長沙窯藍岸嘴遺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流下繪一只奔跑的小鹿,鹿雙后足奮力騰起,動態(tài)十足。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鷺紋壺
高21、口徑9.1、底徑10.7厘米,1999年長沙窯遺址出土,長沙市博物館藏。流下方以褐綠彩繪鷺紋,鷺張開雙翅,回頭側望身旁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栩栩如生。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鳳紋壺
高15、底徑9厘米,1983年長沙窯藍岸嘴遺址出土,長沙市博物館藏。流下以褐、紅、綠彩繪一只鳳鳥站立于草叢之中。鳳鳥頭冠、羽翅、麗尾及部分草葉紋都以紅彩表現。
再如植物紋,有的是一看便知的荷花、竹筍、菠蘿與樹木等,有的則還不能識別,統(tǒng)稱為花草,它們既是自然生態(tài)的反映,也是古人審美趣味、文化觀念與精神追求的體現,因此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荷花紋壺
高19.7、口徑9.9、底徑11.8厘米,1983年長沙窯藍岸嘴遺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流下繪褐綠彩蓮花紋,兩側寬闊的荷葉輕擺,其間一枝蓮花綻放,色澤淡雅,格調清新。
此外,山水景物紋與人物紋也頗具特色,見有云紋、山水紋、茅廬紋、塔紋、竹林七賢人物紋、漁翁垂釣人物紋及侍女人物紋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代民間繪畫的特點與成就。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山水紋罐
高20.8、口徑12、底徑12.7厘米,1983年長沙窯遺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腹部用褐綠彩繪兩組山水圖,山巒疊起,樹木高聳,鳥飛其間。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塔紋罐
高24.8、口徑3.4、底徑11.3厘米,長沙窯遺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正面以綠彩繪七級佛塔,兩邊有樹高聳入云。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君生我未生”詩文壺
高17.6、口徑8.9、底徑9.6厘米,1978年長沙窯遺址出土,長沙市博物館藏。流下方則以褐彩書寫有詩歌一首,詩文內容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住在綠池邊”詩文碗
高4、口徑13.5、底徑5.3厘米,1999年出土于長沙窯藍岸嘴遺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碗內釉下用褐彩題寫五言詩一首。詩文為“住在綠池邊,朝朝學采蓮。水深偏責就,蓮盡更移舡”。描寫了當時人們采蓮的場景。
長沙窯承襲本土岳州窯的燒造工藝與制作技術,造型和裝飾融匯南北方各大名窯之精華,同時借鑒金銀器、玻璃器、織繡、繪畫、書法等其他藝術元素,產品蘊涵豐富的文化內涵,頗具濃郁的民間氣息、鮮明的時代特色與神秘的異國情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