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熙(1867-1948),晚清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書法家、教育家、戲劇家。
趙熙(1867年-------1948年),字堯生,號香宋。晚年自號香宋老人,又署香宋詞人、天山漁民,室名雪王龕,四川省榮縣北郊宋家壩人。出身貧寒,自幼好學,一生勤奮,博古通今,于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中進士,光緒二十年殿試名列一等。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等職,先后任榮縣鳳鳴書院山長、重慶東川書院山長、瀘州經(jīng)緯學堂監(jiān)督(校長)。辛亥革命后歸隱回鄉(xiāng)講學,治學嚴謹,門人輩出,成為當時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書法家、教育家、戲劇家。中進士后授任御史,多次抗聲直諫,為時人敬重。尤以詩、詞、書、畫、戲五絕聞名于世,有《香宋詩抄》、《香宋詞》等流傳,后世推為“清末第一詞人”“四川古代最后一名大詩人”, 以其巧思俊語、不忘家國之詞翰,就蜀中詞壇而論,是自眉山蘇東坡后又一高峰。其書法精妙,對四川書風影響很大,被稱為“榮縣趙字”, 蜀傳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之諺,入選“中國百位書法家”。亦善畫山水小品,有倪云林之筆意,純樸天真,意境廣闊,從文人畫中吸取寫意技法特征,而發(fā)展詩人特有風格。對川劇改良也有重大影響,一夜改良川劇之作《情深》,情文并茂,深得大家贊賞,成了川劇的經(jīng)典劇目,曾有多個劇種借鑒,并被高校作為范文講授。1919年受四川省長楊庶堪之聘,主修《四川通志》,后主辦編修《榮縣志》,人稱“世林之鶴”。其有聯(lián)云“幸有文章名海內(nèi),愧無功德在人間”,真實評價了他的一生。
趙熙詩、詞、書、畫、戲堪稱五絕,當時投師求教者甚多。投入精力最多的是詩和古文,而將書畫和戲劇當作閑暇余事,陳石遺說他“詩敏捷,造詣在唐宋之間”。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也多次慕名問稿求教,謙稱弟子,語評趙熙“詩撼少陵律,筆摩昌黎壘” ,“直聲在天地,詩名滿人間”。 當年趙熙詩友楊增犖自京赴成都作官,他一夜之間寫成60首送行詩,在京引起轟動,廣為傳誦。陳兼與說他“生平詩不下數(shù)千首,詞源如倒峽,蜀中山水題詠幾遍,古體氣勢雄渾,近體深微婉約”,都是真實評價。與著名畫家張大千結(jié)為知交,常為張大千的畫作賦詩題字。郭沫若對其極為敬重,早年便臨摹趙字,解放后還與周善培等集資出版《香宋詩前集》上下冊。當代著名學者唐振常說“先生詩第一,詞亦當之,字第二”。
趙熙一生勤奮好學,讀書不倦,是真正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家有藏書數(shù)千卷,多精心評點,今成都草堂藏有趙評點杜詩四部。其文章駢散俱精,以散文為多,尚存有成都草堂、峨眉山、樂山烏龍諸寺碑文。趙熙詩學古最精,運用最活,兼擅古體與律、絕,尤精五律。其博學多才,抱負遠大,卻無法在當時施展,就寄情于山水之間。曾五去夔巫,一登嵩山,一游西湖,五游峨眉,時人評其曰:“其詩載蜀山蜀水之青碧而出也”。
趙熙一生也可算是精彩紛呈,風光無限,自宋壩蒙學至中二甲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居官京師,任教四川,名滿天下,弟子輩出,多為一時俊杰。任御史時以彈劾慶親王奕劻、郵傳部盛宣懷、四川總督趙爾巽“三大案”,有“鐵面”之稱。又素喜山水,足跡歷凡嘉峨、渝蓉、三峽、泰岱、嵩洛、伊闕、吳越等,每至一景,多有詩聯(lián)書畫之作。一代大才子已去,留得詩文書畫于山水天地間,亦是生時死后一大快事。
趙熙書法,早年學顏(真卿)、柳(公權(quán)),得其宏大之勢,結(jié)體、用筆均得其三昧。中年習蘇(東坡)、黃(山谷)、米(芾)、趙(孟俯)諸家,及《圣教序》、《瘞鶴銘》、〈書譜〉、歐陽父子、隋碑等,不類一手,熔為一體,這時個人風格已顯示出來時,時人稱為“趙派”。晚年,五十歲后,轉(zhuǎn)摹北碑,融合六朝,博涉多優(yōu),書藝更進,形成自己秀逸樸厚的獨特風格。陳兼與認為他“書法最工,初為貼學,近小歐陽,后涉漢魏諸碑,于北魏張猛龍尤有出處,故所作峻整密粟,氣骨森張,近百年間罕有與并”,這一評價是較為全面的。以榮縣臨摹者最為風靡,當時有“榮縣趙字”之稱。
趙熙尤擅寫大字,線條厚重,剛勁有力,功力深厚,妙趣橫生,古樸自然。今榮縣大佛寺、樂山凌云寺、烏龍寺、峨眉山、及成都“辛亥秋保路死事碑”均有趙熙題字,四川各地名勝古跡的題記更是不勝枚舉。小行書秀逸多姿,靈奇多變,觀之不倦,極富個性,其秀逸多出于趙(子昂),靈奇出于蘇、黃、米,并參以北碑之骨力、情趣,化為自家風格,為晚清集書法之大成者,書卷氣極濃。他的書風在當時很受人們喜愛,對四川書風影響很大,至今仍有眾多學習者。各地臨摹者甚多,郭沫若對其書法極推崇,早年便學趙字。趙熙當時處于晚清康有為提倡的唯碑獨尊的時代,天下無不習北碑,多數(shù)人學碑不成反而把字寫得彪悍無味,步入野道。然而趙熙學書非常聰明,他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碑、帖并重的原則,終使自己的書風形成鮮明的個性,秀逸文雅,筋骨內(nèi)含,將碑學和帖學完美結(jié)合,獨樹一幟,成為晚清書壇上的一大亮點,名振海內(nèi),卓然成一代大家。他認為“詩文與書,一代各有風氣,唯豪杰乃能挺然風氣之外”,真正稱得上是書法中的一位豪杰之士,在四川甚至有人評其為“自眉山蘇東坡后在詩詞、書法上第一人”。
趙熙書法以行書、楷書為最多,偶寫隸書,惜流傳極少,書法家徐無聞在解放前曾見過一幅,認為寫得古雅不凡。趙熙的行書筆鋒犀利而沉著,字體結(jié)構(gòu)內(nèi)緊外松,和宋代黃庭堅中宮收緊而四周放射有相似之處,其用筆圓中寓方,字形多呈直立長方形,行距和字距一般都比較疏朗,但行氣呼應極好,所作不論大小,都精氣內(nèi)含,疏落有致,信手寫來也是法度嚴謹,毫無懈筆。他這種風格在當時很受人們喜愛,仿效者很多,聲名較著的有其子趙元凱,門生周善培、謝持、陶諒生、余中英、向楚及同鄉(xiāng)吳祖元等人,尊崇師法者至今不絕,儼然成一流派。趙熙對朋友來信是每信必復,不論寫多寫少,都以精工著稱,曾言“信札包羅萬象,果能數(shù)百言而不脫書卷氣,其人造詣,即不可輕?!痹谒膩硗鶗胖?,有許多是談論藝事的,其中有許多真知灼見,凡得其信札者,無不奉為至寶。
趙熙認為“書貴脫俗面有雅韻,故學書必先自讀書始”,“凡事須從規(guī)矩始,規(guī)矩者中正之極也”,“后人學古,則又當知古今風氣之判,以自定其體”, “凡天穎者喜南書,挾勝氣者喜北書。南多工而北多拙,拙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長短,相濟而不相非,斯杰士也?!边@些都是極有深度的見解。他還為許多古代碑帖作過批注,只寥寥數(shù)語,便切中要害,今人佩服,成為后人學書的理信論依據(jù)。近人余中英《趙熙書法選集》序曰:“至其書法,初出于顏(真卿)、趙(孟俯),中年以后端嚴勁重,上追唐賢宋意,不規(guī)規(guī)于一家者,蓋由學養(yǎng)性情使然。至老年熔合六朝,秀逸樸厚,別具風格,自成一家,一時風從?!?《中國書法》一書曾作過專版人物介紹。
趙熙的書法不但秀麗遒勁,自成一家,對楷書的間架結(jié)構(gòu),更有獨特的創(chuàng)新。因此榮縣人愛好書法者,慣于臨摹他的幾種碑帖,例如:顏(顏真卿)體的:“蓄桑學堂碑”,褚(褚遂良)體的《詹長坡先生神道碑》、《張?zhí)撎媚怪俱憽?,還有《文學舍書藏記》及行書《此君軒記》、《七律碑文》等等,在二十世紀的民國時期,榮縣人中較能書寫者多受其影響。四川人特別敬重他,稱他的書法為“一時之冠,百年間少有能及其右者”,故趙熙的字,有“榮縣趙字”之稱。
趙熙作畫始于一九一八年,初法倪云林筆意,以簡妙取神,特顯透力。色為丹青,形則山水,偶及人物佛像、翎毛老鷹等小品。陳兼與認為是“不食人間煙火者”才能達到的境界,他極少作大畫,了不以峰巒疊嶂入畫,小品居多,其畫自視意境頗高。趙熙不賣畫,概系自娛之作,常以贈送親友,及留予家人存念,故外間流傳極少,世人很難見到,對其特為珍視,偶有售者,價格特高。人謂:“香宋詞人,稟過人之資,運靈奇之筆,刻畫山水,備極雋妙,追蹤白石,而生新過之”,可謂知言。當時稱其詩文、書、畫為三絕。
自一九二一年,五十四歲以后,眼見各地需求趙熙書法的人越來越多,他索性在榮縣西街方海處裝裱鋪(現(xiàn)西街241號店房)懸掛潤格,公開出售書法(榮縣人擅長書法者,城內(nèi)前有李春需、虞相堯、曹方漢,后有劉季堅、楊允恭、楊元佛、郭耘廓、溫爵如、楊蜀光以及鎮(zhèn)江橋的熊伯楚、鼎新鄉(xiāng)的劉燥如、張嘯峰、張尚鈺等人,都未懸掛潤格)。當時川中軍、政、學、商各界乞求書法絡繹不絕,先生晚年家財頗富,借助于書寫潤筆,實惠頗多。
標價都以大洋計算:對聯(lián)每幅十元,條幅橫批每件八元;屏幅每堂二十元.中堂每件十二元,折扇書畫每柄十元,除折扇外,均以六尺宣紙為準,六尺以上每一尺另加二元,未經(jīng)標名的尺寸無定額。紅白喜事文聯(lián)拒書(他厭惡阿坡逢迎的吹捧文字)。
從此以后,四川各地尢其是榮縣境內(nèi)富裕家庭的客廳堂屋,或大商闊店、茶坊酒肆里,大都懸有趙熙書法,以求雅觀。當時川中的軍閥官僚和豪商巨賈,托人或匯款前來乞求趙熙書法者極多,最為突出的是仁壽縣文公場的軍閥董長安,他升任二十九軍旅長后,刮得大量民脂民膏,極欲趁其下嫁宋姓的母親滿十誕,要借祝壽大典虛張其敬母德行,以此光宗耀祖。于是在文公場大興土木,新建董宋合祠一幢。為了向人炫耀一番,特于1930年委派一員副官,手持二十軍軍長田頌堯介紹信,專程趕赴榮縣,乞求趙熙為他撰寫建祠祝壽的序文一道,以便鐫刻祠內(nèi),以垂永久。所派副官對趙堯老雖禮獻有加,仍然在榮縣恭候了半年之久,才得到趙熙撰寫的楷書“董朱大本堂記”一文,約四百余字。事成后,董又另送大洋兩干元作酬。
趙熙的行書,尤其是核桃字行書,特為俊美珍貴。他在文學舍時對學生文章詩詞的批改評語,及平時信手寫成的便條或題箋等手跡,只要一背離本人,就有人抄錄換用,原件則珍藏起來,作為名貴的書法鐵卷。例如前所述的七月五日趙熙手寫的“七夕”題箋,不久在教室門前張貼的,已是照抄的樣本,原稿已被人換去。趙熙的行書墨跡,可謂是字字珠璣,筆筆生動,粗者不呆板,細者不纖弱,超凡脫俗,極富書卷氣。
以上幾幅大字是趙熙個人的典型風格,用筆功力極深,雄強有力,融碑、帖為一體,韻致頗高,極可玩味。趙熙每個時期的書風都不一樣,故而有時姿媚靈動,有時剛毅沉勁,這便是性情書家所表現(xiàn)出來的獨特風格。
以上書札為趙熙書法精品,體現(xiàn)出其深厚的傳統(tǒng)功力,可謂在貼學書風中,其力量無人能及,常出新意,自然天成,可與宋元名家相妣美。書札是書法家不以書法為目的的信札作品,正因為這樣,才會天機流露,自然靈動。所以宋代大書法家蘇軾便有“書貴無意于佳者乃佳爾!”的尚意書論。
原文出處:http://bbs.roozho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356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