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的某晚,入睡時腿部肌膚癢得睡不著,趕緊起來擦點潤膚霜,很快止癢。
去年冬季也是這種情況,看來今年止癢,又要靠潤膚霜了。
某天,突然想到冰箱里放的補血之方四物湯,是配好份量的小包裝,于是拿了一袋出來熬湯喝,然后肌膚竟然不發(fā)癢了,潤膚霜自然束之高閣。
這是為什么呢?補血為什么能止冬季皮膚瘙癢呢?
中醫(yī)認為“諸癢皆屬于風,屬于虛”。冬季皮膚發(fā)癢,
一則與風燥有關。風燥指風與燥兩種邪氣相合,表現(xiàn)為頭痛、鼻塞、咽干、胸滯、皮膚干燥等。
二則與虛,也即營血不足而虛弱有關。兩種癥狀合在一起,正是血虛風燥,中醫(yī)所稱風熱瘡,牛皮癬,風瘙癢,白屑風等,以及西醫(yī)所稱的神經性皮炎,魚鱗病,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等,都和血虛風燥有關。
本證既有因血熱風燥,病程曠久,陰血暗耗,轉為血虛風燥的一面;又有久病尚未康復,氣血不足,衛(wèi)外不固,風邪外襲的一面。但是總不能離開血虛風從內生,肌膚失于濡養(yǎng)溫煦的機理。
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嚴重的皮膚干燥、瘙癢問題,涂抹潤膚霜不管用的原因。涂潤膚霜只能滋潤皮膚表面,但皮膚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很好的濡養(yǎng),所以對于皮膚瘙癢,不僅要潤燥,熄風,止癢,還需涼血,清熱,養(yǎng)血。
四物湯,能養(yǎng)氣血,是補血的祖方,記載于宋朝醫(yī)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配方為:
當歸(10克) 川芎(8克) 白芍(12克) 熟地(12克)
其中,當歸養(yǎng)血活血,調經止痛,為君藥。熟地補血生津,益精填髓。芍藥養(yǎng)血和營,以增補血之力。川芎活血行氣、調暢氣血,以助活血之功。
四物湯于補血方面是強項,對于血虛風燥型瘙癢而言,正是中醫(yī)“治風先治血”理論的應用,可解決像我這種輕癥瘙癢,但對于嚴重的風燥問題,就需和其它藥物配伍,合力攻病。故不少醫(yī)生在給瘙癢病人開方時,會以四味湯加味。
如《濟陽綱目》卷八十四:加味四物湯,正是四物湯加黃芩煎湯,調浮萍末服之。
方中四物湯補血;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浮萍以帶根全草入藥,性寒,味辛,具發(fā)汗透疹、清熱利水之功效,主治表邪發(fā)熱、麻疹等癥?!兜崮媳静荨份d:治疥癩,疥癬,祛皮膚瘙癢之風。
故本方治療以涼血,清熱,養(yǎng)血,潤燥,熄風,止癢為原則,最終主治血不榮于腠理,身上虛癢之癥。
另有載于《活幼心書》卷下的黃芩四物湯,可治諸瘡丹毒,赤瘤燥癢。
組成:黃芩1兩,當歸1錢半(酒洗),生干地黃1錢半,赤芍藥1錢半,川芎半兩,何首烏1錢半(去粗皮),草烏1錢半(炮,去皮),玄參1錢半,甘草6錢,薄荷葉2錢。
制法服法:上藥煎湯,隨時溫熱服用。
諸瘡丹毒,赤瘤,會表現(xiàn)出皮膚或黏膜發(fā)紅斑,顏色鮮紅,甚至有血皰、水皰等癥狀,或伴有口干,便秘,或者小便紅,舌紅苔薄等癥狀。治法宜清熱涼血,佐以利濕。
方中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四物湯中的熟地黃,換成了生地黃,正可清熱涼血。何首烏內調氣血,外散瘡癰、功近當歸,是血中氣藥。草烏可驅風除濕。玄參清肅而不濁,風藥中多用之。薄荷葉是辛涼性發(fā)汗解熱藥,外用可治皮膚瘙癢、皮疹和濕疹等。
由各藥物的功效可見,此方清熱藥、涼血藥,去濕藥,調氣血藥,以至去瘙癢藥均亮劍出場。由此,各種瘡瘍丹毒,赤瘤燥癢等,得以被攻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