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語文教學思考
劉有培
按 前天是劉友培先生歷時一周年的日子,貼出此文以表達懷念。作為曾經(jīng)的教育學院中文系主任、郭沫若母校高中三年的語文學科教師,樂山市教科所高中語文中學語文教研員,幾十年的觀察思考積淀發(fā)酵,其文章里應(yīng)該有不少值得我們認真面對的內(nèi)容,可以不理會,缺不能夠去無視。貼出來就是想讓對語文教學還有琢磨思考擔憂的人,由此引出更多更實的思考。
一 1982年2月,我從西南師范學院畢業(yè)后,就正式踏上了教學崗位。從此以后,便跟教育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開始在教育學院教了10年古代文學、古代漢語課程,這10年有不少學生現(xiàn)在正站在高中初中的講臺上,給我現(xiàn)在從事的教研工作帶來諸多方便。1992年到了省重點中學樂山一中,教了3年的高中語文。1995年到了樂山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從事中學語文教研工作。10年的高校教學給我的教學思考以深厚、謹嚴的錘煉,3年的高中語文教學讓我熟悉了高中語文、高中學生和高考,5年的教研工作讓我了解了全國中語界的同仁在深入想些什么、踏實做些什么。我總覺得,在中學語文這一塊領(lǐng)地上,最需要我們有深厚的語文功底、清晰的思維和前瞻的思考。
二 作為語文教師來說,最根本的莫過于踏上教學崗位之前的語文蓄積。書讀得多不多,有沒有自己的見解,有沒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決定著這位老師這一輩子的發(fā)展?jié)摿ΑWx書當然要有所選擇,但大學里的專業(yè)書,無論哪一門類,只要深入鉆下去,都會通向“學問”之門。入了門之后,有些學問可以做出來,而有一些研究一輩子也難見成果。但學到的治學之道,卻能使人目光敏銳,眼界開闊,而言語謹慎,心態(tài)平和。我當時讀書就有這么一種感覺,說知人論世也好,說以文會友也好,總之,和古人的心靈接近了,他們獨立于那樣的時代,卻高標自己的精神,和千古以降的后人溝通,他們展示自己復(fù)雜深邃的內(nèi)心世界,讓我認識到,世界上沒有語言不可表達的思想。我多么想把我所理解到的東西,細細道出來,和我的學生分享。后來在教學中,無論是大學還是高中,我都感覺到,不是你有多高,而是文章作者有多高,你借助他人的思想教育學生,當然顯得輕松而富有成效。激起學生動情的、崇拜的,是文章作者的思想與感情。你本人也許并不高大,做人也并不成功,也許你的表達能力并不太強,喉嚨還有些嘶啞,但是,你的學生會通過認識語文課而認識你,你獲得了敬重。這原因就在于你把讀書與思考熔鑄在了你的生命中。我想,評判一個語文教師的素質(zhì),這可以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兒。
三 語文教學現(xiàn)在是文選教學。第一步 理解文章,第二步探討這文章中的可作為教學的語文因素,確定下來后,再分清主次、深淺,第三步就是思考教學藝術(shù)。無論是上公開課、示范課、觀摩課,還是平時的上課,你都不能忽略教學藝術(shù)這一環(huán)節(jié)。你要對之負責的是學生而不是各類聽課的人,你的教學設(shè)計要符合你的學生的認知態(tài)、情感態(tài),以及和你的親近程度。50多個活潑的心靈被你的語言所調(diào)動,你不能淡漠和浪費他們求知的寶貴光陰,你不能拿自己的師表形象當兒戲,你在做育人的工作。而這些要求的實現(xiàn),根基于你的語文素質(zhì)。我喜歡強調(diào)一個人的素質(zhì),但也有人看重教學觀念。如果這教學觀念指的是語文界的一些主張,比如,80年代強調(diào)雙基 ,覺得語文應(yīng)該務(wù)本,字詞句篇語修邏文,一樣一樣都要讓老師講懂,學生聽懂,抓住教材,吃透教參,押準考題,到了90年代,又緊跟高考指揮棒,能力立意,為培養(yǎng)學生能力而強調(diào)訓(xùn)練,強調(diào)三主(以教師為主導(dǎo),學生為主體,能力訓(xùn)練為主線),而進入2000年,又變成了“積累、感悟、熏陶,培養(yǎng)語感”,那么,對一般的語文教師來說,把握這些觀念 對他的教學總是有好處的。但是,觀念的多變,并不證明我們在進步。舊官去了新官來,貪官去了清官來??蓱z的正是大多數(shù)思考不足而工作上兢兢業(yè)業(yè)的人,他們甘愿聽你們怎么說就怎么做。因此,凡想要提出一個新的主張的名士或?qū)<乙⒁?,別讓幾年十來年之后,又叫老師們硬丟下你今天的觀念去接受他人明天的理論。語文教學還有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素質(zhì)天生不夠,觀念也不見得有多新,但只要這位老師有超乎常人的敬業(yè)精神,同樣可以做出驕人的成績。語文是育人的學科,教師的師德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你敬業(yè),他勤業(yè),學生被激發(fā)出來的學習興趣可以變成樂學好學的動力,變成深入課文本身接受文章熏陶漸染的能動力。你是良師,課文作者是益友,學生無論求知或做人,都會健康成長起來。所以我說,決定一個語文教師教學成功的因素有三點:素質(zhì),觀念,敬業(yè)精神。
四 1995年當上了教研員以后,下縣下校深入課堂指導(dǎo)教學的機會多了。我從自己的高中語文教學實際中感到,語文教學最是“教無定法”的。但“教無定法”這個話說多了,自我辯護的色彩就濃了。換一個角度,我認為提“教無定態(tài)”好,認識到自己教得好,也要承認別人也有自己的教學法寶,不能用一種“態(tài)”去要求別人也一定要像你一樣教。而站在教研員的角度來看,全市的語文老師,杰出的不在少數(shù),他們也不是一個模子鑄出來的,應(yīng)該分別承認他們各自的優(yōu)勢,又替他們探討出一些共通的東西。結(jié)合我的高中語文教學,我隱隱約約感到,評判一堂語文課,可以用這樣的幾條——朗讀、訓(xùn)練、思考。產(chǎn)生這個思想是在94、95年,醞釀了幾年,1998年4月形成文字,1999年6月在《語文教學通訊》上發(fā)表。這個思想后來多次在與老師們的交談中交流。但作為中語教研員,既要管高中,也要管初中,我在想,用這6個字評價高中課堂比較恰當,但是,對初中的語文課堂,是不是該有別的提法呢?在多次深入初中課堂的同時,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后來(1999年4月)在一個山區(qū)學校聽課,執(zhí)教的老師上了一堂精彩的課,啟發(fā)了我,我覺得,對初中提這12個字比較好——培養(yǎng)習慣,嚴格要求,循循善誘。初中語文要做好從小學到高中的銜接工作,小學教些 什么,我們是知道的;高中需要高一新生具備些什么,我們也是知道的。把這個空白填補起來,就是初中語文的本業(yè)。我們把培養(yǎng)習慣擺在首位,正是因為初中語文學科的學習,有不同的內(nèi)容和繁多的側(cè)面,每一點都不能輕視,每一點都需要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有一些初中學生,愛好寫作,文章寫得不錯,論寫作能力,他們是佼佼者,可是應(yīng)當是他們的強項的語文學科,其考試成績卻總不太理想。這原因就在于語文要學的不止是某一個方面;而會寫文章的初中生,常常容易自大與驕傲,便不再舍得花氣力在需要苦讀苦練的地方。這個毛病他本人不易認識清楚,老師也常常因其會寫文章而忽視了對他們的嚴格要求,直到進入高中,這個問題才會引起他們重視。對大多數(shù)初中生來說,語文自學的能力很難順利形成,他們尚不具備分辨什么是語文的能力因素,什么是語文的可考因素,他們的卷面成績的每一分,都需要老師一點一滴講到位,他們自己苦學苦練練到位。在初中,過分提倡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是不太恰當?shù)摹UZ文學科畢竟還有那么多的內(nèi)容需要學生掌握,講授仍是第一要著。但怎么講,一堂語文課究竟應(yīng)當展現(xiàn)什么樣的教學風采,是初中語文教研工作者在花大力氣研究的問題。提“循循善誘”4個字,能把各方面的因素都顧及到。尤其是初中,語文老師的外表形象,教態(tài),教學語言顯得比高中重要,愛上一個和藹可親的老師,就等于愛上了語文課。有什么理由輕視我們的語文師表形象呢? 五 高考在1990年代步入了科學與規(guī)范的路子。考試說明配合每年的高考題,給全國的高中語文老師以明晰的指導(dǎo)??荚囌f明也有一個逐步發(fā)展、逐步完善的過程。但它的基本精神從一開始就確立無移,那就是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能力這個概念,正是由于在高考試卷中的逐年呈現(xiàn),才使它變成了對全國的高中語文教師來說,有比較清晰的認識的東西。知識就是知識,能力就是能力,考知識比較死,考能力比較活,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能力題中能比較好的反映出來。1987年,我們幾個年輕人出了一本小冊子《閱讀與檢測》。到了在樂山一中的高中課堂上,結(jié)合學生解答閱讀題的思路,我感覺應(yīng)當從能力分解的角度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訓(xùn)練。那時的考試說明,提的還是理解詞語、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篇章,遵循的還是文章學的框架,而不是能力的分解。探討高考語文試題的設(shè)項,我把高考需要的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歸結(jié)整理為這樣幾條:分析理解,歸納整理,文字表述,思辨推論。從閱讀學看,一個人的閱讀能力有若干層面,有許許多多的分類。但這眾多的能力分項中,有許多是高考試卷中考不出來的能力,盡管它們對人的一生也許很有用。高三的復(fù)習,必須對準高考,高考考什么能力,我們就培養(yǎng)什么能力。2000年5月,《語文教學通訊》要一篇“現(xiàn)代文閱讀預(yù)測與題典分析”,我在那篇文章中闡述了自己的這個觀點,并且將我命制的一道現(xiàn)代文閱讀題《遠處的青山》拿來作了對應(yīng)講解。同理,研究高考研究高中別忘了初中。我們擔負了全市的中考語文試題的命制工作。高中語文教學方向的把關(guān),在高考。而中考命題,直接決定著全市初中語文的教學方向。我有一個看法,決定初中語文教學的,有大綱,有教材,但是,站在我這個教研員的角度,則必須考慮做好與高中語文的銜接,必須讓初中語文為高中語文服好務(wù)。而體現(xiàn)在命題中,則應(yīng)該吸取高考的成功經(jīng)驗,強化課外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探討初中大綱,對準高中教學方向,我思考應(yīng)該在初中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中抓這么幾個東西:比較、分析、歸納、思考、想象。高考需要的“思辨推論”、“文字表述”不要進入考題??紲\顯的比較能力,考一點兒分析,考簡單的歸納(而不需要整理),考一些邏輯思維的東西,考想象,讓學生有一點發(fā)揮的余地。高中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分解與定位,是一個相當繁難的研究工作。這涉及到深難度的把握,精要與煩細的重心確定,并且還有語文老師的具體操作問題。高考確定了一個大致的方向、范圍與標準,確實為我們中語界做了一件大好事。我們愿沿著這條路子大步走下去。
六 我初中沒讀完就下了鄉(xiāng),恢復(fù)高考后進入大學。這個經(jīng)歷使我意識到,語文學習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循序漸進。在大學里,語文分專業(yè)、分科目的系統(tǒng)知識,當然有其內(nèi)在的前后聯(lián)系。但中學語文定位在母語教學,它必然是綜合性的。找我家教補課的學生擔心語文拉下了一大節(jié)來不及,我總是對他們說來得及,即使到了高三、或初三都來得及。這原因就在于語文不同于數(shù)理化,章章節(jié)節(jié)都形成了鏈條,形成了網(wǎng)絡(luò),每一環(huán)都對后來的內(nèi)容有重要的影響。語文作為母語來說,自己學到的,總比要考到的多得多。中考、高考都只能用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全體考生,某一個體的語文素質(zhì)就有被試卷檢測不出的可能。抓住了可考因素來復(fù)習,即使只有一年也來得及。我沒有系統(tǒng)學過當年的高中語文教材,這并不影響我高考考試得高分。我讀了許多的書,那是在沒有老師指導(dǎo)下的自學。我覺得,讀任何書,總是在學語言,在學別人如何運用語言。這就是語文。這當然有所謂“工具”的意味在。但會使用書面語言,這已經(jīng)就是荀子所說的青與藍、冰與水的“異體”變化,改變一個人、塑造一個人,這就是語文教學,而不單是會掌握一門工具?,F(xiàn)代語文教學在教材上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選文組成單元。不組成單元,就是文選教材,“這和傳統(tǒng)的語文教材有什么區(qū)別呢?”為了相區(qū)別,就要采用單元編排,單元與單元間的前后系聯(lián),就要人為 的給它一個框架。編寫框架體現(xiàn)編寫思想,編寫思想體現(xiàn)中學語文教學觀。過分強調(diào)語文教材的系統(tǒng)性的人,總是追求框架的完美性。事實上,幾十年了,回過頭去看看,新建時的贊歌和廢止時的喪歌,總在人們耳邊交替奏響。語文教學中,教材是很少起決定作用的東西。每一個時代,每一種教材,都能培養(yǎng)出語文的佼佼者。教材框架的是否完美,是和科學性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的?,F(xiàn)代語文教學之所以要成為現(xiàn)代語文教學,就在于它針對的是班級授課制,不止是培養(yǎng)出個別的佼佼者,而是要科學的大面積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剛剛過去的舊教材,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都體現(xiàn)了工具論者倡導(dǎo)的“文體讀寫”的特點。受“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影響,受“人文性”論者的影響,新教材的初中版變成了“聯(lián)系生活”版,高中版變成了“文化堆積”版。編寫高中初中語文讀本,每年近百八十萬字。選編的文章如何,是否有勝過教材的文章,這些文章只是讓學生瀏覽還是細讀,教師有了興趣是講還是不講,我覺得,這些問題的思考還是應(yīng)該更深入一些。天下名山僧占多。我以為,理想的中學語文教材應(yīng)當讓學生感覺到:我們中學6年讀過的300多篇文章,就是天底下最好的文章。
七 對語文教材中的政治掛帥、政治第一的反動,就是務(wù)語文的本業(yè),突出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把“工具”學好。“工具論”在20世紀的流行,有兩個因素。一是教育從封建貴族的專有走向平民化,解放以前的許多語文教育家都在做這個平民化的工作,所以把讀書識字、會寫會算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二是語文科目將首席讓位給政治科目,在中學,政治掛帥、政治第一變成了政治課掛帥、政治課第一。語文當然地成為了可能宣傳封資修的淵藪,因此語文專家們惟恐避開政治還來不及,便一頭扎進語文科包含的語言文字的交際工具這一性質(zhì)中去。80年代轟轟烈烈的語文研究,就這樣畫地為牢的讓自己在這片工具論的范圍內(nèi)進行。這時候,一些語文教育家起了進一步的鼓吹作用。生活中要用到記敘、說明、議論三大文體,中學語文就要學三大文體;生活中有聽說讀寫,語文課就要把聽說讀寫都包攬起來;生活中應(yīng)用文很重要,語文便不能少了應(yīng)用文教學,而且還要寫進大綱、編進教材。這樣一來,語文課的本業(yè)似乎務(wù)起來了,研究的內(nèi)容豐富了,政治危險沒有了。但這條路卻只能走向死胡同。80年代的中學生需要掌握的東西太多,語文負擔重,因而引起了第一個改變——圈定“基本篇目”,考試就考基本篇目。第二個改變是高考改革帶來的,從能力立意,課外選材,不考課文。從“工具”著眼,面向生活,掌握一門終生受用的工具,必然把語文降到人文性論者不能容忍的地步。高考以能力立意,這是十多年來以及后來若干年間最好的考試指導(dǎo)思想,沒想到卻招來全國研究高考的人士編寫數(shù)十上百倍的訓(xùn)練資料,又把活生生的語文課變成了機械的訓(xùn)練課,這同樣是人文性論者不能容忍的做法。人文性論者的批評意見并不顯得很尖銳,但態(tài)度非常執(zhí)著。一旦引起社會的、政治性的重視,就占了上風。語文教育教學這個領(lǐng)域,恰似“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前驅(qū)者做出的奮斗,無論正面反面,都是留給我們后來者的珍貴的財富。我們應(yīng)認清他們高蹈的步武,踩著我們自己精心選擇的點子跟隨他們前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