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此文音頻地址:
蜻蜓FM:http://www.qingting.fm/channels/228415/programs/8368882
懶人聽書:http://www.lrts.me/sound/1089586
喜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jiankang/10903593/65839887
在條文中時常有得之多少天的描述,應該怎么算呢?邪想從外往里入,要由太陽、陽明這么一層層往里入,得了七天的時候,是一個太陽病自愈的契機。在這個時機,太陽病非常容易自愈。
如果到了七天,病沒好,那么這個病就有可能往里傳或者繼續(xù)維持著太陽病的狀態(tài)。八九日是什么意思?是可能往少陽或者陽明傳的日子。這么計算:第一天太陽,第二天陽明,往下數(shù),三少陽;四五六到厥陰,到第七天的時候重回太陽,第七天這個時間窗口,是太陽病最容易愈合的時間窗口。如果太陽病此時沒有愈合,那么第八天,第九天就有可能往少陽或者陽明傳。如果這人后勁足,元氣足,就還繼續(xù)保持著太陽病。
到底傳沒傳呢?“如瘧狀”那是不一定傳。
“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尤其這兩句:“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那就知道沒往少陽傳,因為少陽喜嘔,沒有喜嘔的癥狀?!扒灞阌钥伞贝蟊汩_始越來越正常了,清便就是上廁所的意思。
即沒有往少陽傳,也沒有往陽明傳。因為傳到陽明就會出現(xiàn)胃家實的癥狀,大便干燥,有宿便堵在胃腸之中。雖然到了八九日是往里傳的時間窗口,但它并沒有往里傳,這就放心了。
“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是什么道理?這是正氣的熱,發(fā)起來去驅(qū)寒,寒越來越少,因為邪還沒退盡,所以正氣還沒收兵,所以會出現(xiàn)還發(fā)熱、怕冷,但是怕冷的情況越來越少。
“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币惶靸扇伟l(fā)的是什么?就是突然發(fā)一陣燒,然后又怕冷,過一會兒又好了;不久又開始發(fā)燒、怕冷,一天這么兩三回。這是因為邪氣已經(jīng)不多,正氣驅(qū)邪也就不那么亢奮。有什么證據(jù)說明邪氣變?nèi)??看脈,“脈微緩者”微緩之脈說明邪氣已經(jīng)很少、不重了,所以脈漸漸趨于平和之象——微緩。
如果先前得的是太陽傷寒麻黃湯證,那么這時候脈的緊象就逐漸消失,稱之脈微緩,脈見平穩(wěn)。如果先前得的是桂枝湯證,這個時候風邪的渙散脈象開始逐漸的消失,總之一句話就是脈開始平靜、平和?!盀橛病本褪强旌昧?,不用再吃藥。
接下來又說了另外一種情況,不如前一種好,但是也不用再吃藥了,就是“脈微”,有邪氣退去的象,可還是“惡寒”?!懊}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瓣庩柧闾摗钡囊馑季褪钦龤夂托皻舛奸_始弱了,因為邪氣弱了所以正氣也開始弱了。同時這人體質(zhì)稍微有點弱,所以病快好了,還有一點怕冷的癥狀。這種情況下別再用汗法、下法、吐法,就讓他自己慢慢恢復。
這條的下一部分,說的就是需要治療的一種情況。
“面色凡有熱色者,未欲解也”。脈已經(jīng)開始微了,可面色還有點瘀熱之象,有點發(fā)紅,不正常那種紅。為什么會出現(xiàn)表有熱瘀的氣色呢?是因為“不得小汗出”,汗出不來,不能把瘀的熱給散出去,可是又不嚴重,身就癢,如果嚴重了就疼。寒憋住寒痛,熱憋住會有熱痛,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就是一個喜溫,一個喜涼。如果是熱憋住,一般不喜按,按著、摸著更難受。如果是寒,熱敷或是按著會覺得稍微舒服一點。
這一條說的情況是有微寒,熱起來攻寒。本來是要以發(fā)汗的形式把寒發(fā)出去,可能這人汗孔比較閉塞,汗發(fā)不出去,化出的熱就瘀在表,所以說面有熱色,這時候就用麻黃桂枝各半湯。
從這就可以看出學習傷寒論的方法來,傷寒論是“論”。論就是理法方藥都已經(jīng)有了一定基礎。要不然,條文到現(xiàn)在只說了桂枝湯還沒說麻黃湯,就開始講桂枝湯與麻黃湯的合方。這對初學者來說就有困難,所以我們就需要反復多聽幾遍,初學很困難,但是會越學越容易??粗菀椎穆吩阶咴诫y,看著困難的路越走越容易。以傷寒論做為學習的中心,就是屬于一開始很難,越走越容易的這條路。
提一下麻黃湯。寒邪把肌表給封閉住了,寒收收引、主封閉。但是表被封閉住后,氣機和津液循環(huán)都會出問題,因為表里是一體的,里到表、表到里會形成循環(huán),運行到表被憋住了,就瘀在表。津液被瘀住之后,又受了寒邪的影響,就瘀在體表,動彈不了,水郁就會導致身疼。所以身疼有兩個原因,一是寒邪主痛,一是水液瘀住,被堵住的疼痛,所以麻黃湯的身痛還是挺嚴重的。
因為是寒邪,所以它會有一系列的表寒癥狀,比如怕冷。表寒所以脈會浮緊,緊是寒的象,就像熱脹冷縮,身體的津液運行到表,又被寒憋住,就會憋硬,緊是一種脈硬的象。這人中焦和下焦不虛,那一定會發(fā)動起來攻這個寒,或早或晚都會發(fā)熱。這時候脈雖然緊,但是跳動有力,就用麻黃湯。
麻黃湯用的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后面講到麻黃湯的時候再細講,現(xiàn)在就是因為提到麻黃桂枝各半湯,所以暫提一下。
方劑說桂枝一兩十六銖,一兩大致是現(xiàn)在的十六克。一銖是一兩的二十分之一,所以一銖連一克都不到,半克多一點,很小的劑量。一兩十六銖大致就是接近二兩。
第二十三條說了三種情況,
此方常用來治一些皮膚病,比如身上長風疙瘩,起的包特別癢?;蛘卟惶氐母忻埃泄鹬陌Y狀,也有麻黃湯的癥狀,那就用合方。有點汗,還不多,一會又沒汗了;發(fā)熱又熱得不重,頭痛也不是很嚴重,就類似這么一個感冒的輕證,就用麻黃桂枝各半湯。
再補充幾句,翻開康本,會發(fā)現(xiàn)有很長的一句話,標注的是小注,從“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這一段標注的是旁注。這段旁注的提示在宋本里都化為正文。這就造成在研究有些條文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有些語句的語境不通順,最好參考一下康本,會發(fā)現(xiàn)文字內(nèi)容是一樣的,但是有部分是小注。
比如這個條文,把小注都去掉,再念一遍正文,就發(fā)現(xiàn)語境極為通暢:“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浴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span>
咱們以何態(tài)度對待這些“小注”呢?就把他當正文看。因為絕大部分的小注注的非常好,也有注的不好的。所以我個人認為至少有一部分的小注不是出自先師仲景之手。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當你研究條文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些語境、語義、語序別扭的時候,參照一下康本,也可以參照下桂本。
近幾年才出現(xiàn)的桂林古本傷寒論,有明顯雕琢斧正的痕跡,所以肯定不是先師留下的原著。但是那些修正非常好,也豐富了很多治法。一句話:研究傷寒論不要只看宋本,一定要參照著康本和桂本一起看。由此帶來的好處是,有些條文爭論上千年的意見分歧就沒有了。
宋本和康本可以肯定是源自于同一個流傳的版本,在相互借鑒、參照之下,對研究大有助益。而桂林本顯然是根據(jù)宋本修改的,作者沒見過康本,所以針對宋本修正、修改的跡象非常明顯。歧義不清的地方都保留下來了,并試圖做修改,通過那些修改能發(fā)現(xiàn)作者的水平相當深厚。最重要的是他補充了一些證治,這點特別好,比如溫熱燥病的證治,很見火候。托名前人著作是古代文人常干的事。再比如陳士鐸的學說,陳士鐸號遠公。遠公學說對藏腑講的極為詳盡。我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遠公學說,想要對藏腑學說研究通達,起碼多費十年苦功??墒顷愂胯I卻說他的醫(yī)術(shù)得自于岐伯、華佗、仲景的顯圣。這些都不重要,學術(shù)是真的就行。
說一下此方治皮膚病的套路。所有的皮膚病都是邪郁在表造成的。比如風疹是風郁在表;濕疹是水濕之氣郁在表;寒熱燥都是這個道理。所以治皮膚病重在散郁,關(guān)鍵看散的是什么郁,是寒、是熱、是濕、是燥、是淤血?如果是因為濕造成的皮膚病,散濕的同時也要散氣。寒也是這個道理,攻寒的同時也要散氣。熱也是,清熱的同時也要透散氣機。淤血證的皮膚病也是一邊活血一邊透散。
麻黃桂枝各半湯用來治濕疹就加上蒼術(shù)和白術(shù);用來治風疹,加上防風;瘀血的皮膚病加上桃仁、丹皮、荊芥。這套方法用來治病情比較表淺的皮膚病基本夠用,但是頑固性的皮膚病一定是有里癥。里癥不除,表證要么一時好了再復發(fā),要么就是效果不好。
舉兩個頑固性皮膚病的例子:
牛皮廯。在里有寒、或燥、或陽虛、或陰虛的里癥;在表有熱和淤血相結(jié)化毒而浸染皮膚的病機。牛皮廯如果有里癥虛寒,用附子細辛。如果里癥是真陰虧損,用地黃、白芍。如果都有就一起用。在表則要用活血、開散的方法。牛皮廯還有一個在表的兼證,就是津血濡養(yǎng)不足。所以當歸、白芍、川芎這種濡養(yǎng)血脈兼活血的方法是要用的。有一個著名治皮膚病的方子:當歸飲子,對治的就是在里有真陰虧損,在表有氣血瘀滯,郁而化熱,郁熱和瘀血形成血毒,浸染皮膚。此方就是治牛皮廯的常用底方,臨床要化裁加減。比如沒有皮膚潰爛、流膿、流水,黃芪可以減量或者不用。體表有郁熱相結(jié)的,可以加上麻黃、連翹,連翹有透表的作用,怕透表力量不夠再加上麻黃。擔心體表的瘀血比較嚴重,可以加虎杖,虎杖善于治郁在皮肉、體表的淤血。在古代挨過板子,都用虎杖來散體表的瘀血。
如果在里沒有真陰虧損,反倒是真陽不足,用附子、細辛替代地黃。
如果在里陰陽兩虛,附子、細辛、地黃、白芍同用。此方中為什么加地黃、白芍這種滋陰藥,同時還有一些風藥,就是要把滋的陰通過風藥帶到體表,因為體表有熱郁后傷到津血的表證。赤小豆配上蒼術(shù),可以治濕邪浸染血脈,當然最好配上當歸來引藥入血分。
所以這么一合方,會發(fā)現(xiàn)是當歸飲子合上麻黃連翹赤小豆散,或者是麻黃桂枝各半湯加連翹、赤小豆合上當歸飲子,這是治血分頑固性皮膚病的常用底方。臨床中運用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里癥,隨之化裁,臨床效果會非常不錯,十有七八都能見效。如果再能配合上局部放血,效果就更會提高。
當歸飲子的出處,出自《重訂嚴氏濟生方》。方子是由四物湯:地黃、當歸、川芎、白芍合上荊芥、防風、白蒺藜、何首烏以及黃芪。藥中荊芥、白蒺藜和何首烏都有散血分的作用。荊芥、防風、白蒺藜、何首烏都有散氣分郁結(jié)的作用,這樣氣分和熱分的郁結(jié)都散掉了。同時用四物湯把虧虛的真陰陰血補足,再以防風、荊芥這種提升之力帶到體表來治體表的燥。
當歸配上赤小豆又能治血分的瘀滯,還可以再加桃仁,因為桃仁性潤,又能活血,治這種干燥型的瘀血諸證都是有用的。如果有潰爛流水,黃芪的量加大,反之減少,取黃芪能外拖諸邪的作用。黃芪除了能益氣之外,還有把扶正之后邪氣往外拖的功效,在里起輔佐的作用。
一觀察就發(fā)現(xiàn),這跟白癜風的發(fā)病病機很類似。所以只需要隨著患者個人的體質(zhì),在治本這方面稍加化裁,剛才說的幾個組合方法也就可以用來治白癜風。像這種方子都是前人和當代醫(yī)生經(jīng)過反復試驗,非常好用的方子,大家口口相傳。
總結(jié)一下,表淺輕證的皮膚病,麻黃桂枝各半湯加連翹、防風、荊芥,基本六成甚至更多的輕證皮膚病都可以處理。重癥的皮膚病要同時治里,剛才說的幾個方子:當歸飲子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或者當歸飲子合麻黃桂枝各半湯加連翹、赤小豆。
如何目測判斷皮膚病的屬性?
通過這些信息來判斷在表是寒、熱、瘀血還是水濕,這是在表。在里需要通過脈和舌參照判斷里證為何。這樣才能處理重癥的皮膚病。因為重癥的皮膚病有可能在表是熱,在里是寒;在表是實,在里是虛,虛有可能是陽虛、陰虛或者兼而有之。
單獨燥證的皮膚病不是很嚴重,嚴重的一定是和別的邪氣相結(jié)。比如牛皮廯和銀屑病就有明顯干燥。白癜風多數(shù)也會見到皮膚干燥。燥證往往還跟濕癥這個跟他完全相反的邪氣結(jié)合在一塊,這個燥不除,濕是消不了的,因為濕不除掉,津液運不過來,津液受阻。瘀血證的皮膚病為什么會出現(xiàn)燥證?也是血被堵住,津血運不過來。
在劑量方面,解表的藥量可以大一些,治里的藥要根據(jù)藏腑承受力來決定。
咱們再想一想為什么會變成皮膚???一定是閉郁導致。所有的皮膚病都跟在表的津血、氣機運行閉郁相關(guān)。如果不閉郁,單純的風證疏泄,表現(xiàn)為出汗,一出汗,皮膚不瘀滯了。
里癥的皮膚病原理在于:藏腑內(nèi)在產(chǎn)生了過多的毒素垃圾,當運行到體表的時候,超出了體表排毒的工作極限,在體表郁結(jié)化為皮膚病。對于這種病,如果不把制造垃圾的體質(zhì)改善,光解表會復發(fā)。
輕度的皮膚病有缺德的一個治法,用下法,用攻下活血的方法把體表的毒帶到里面,帶到里之后再通過進一步的比如通大便或者通小便把毒排出去。一定要告誡患者,不要看到皮膚病癥狀好了就不治了,因為那些郁毒是從體表進入內(nèi)在,下一步如果不排出去就在內(nèi)部發(fā)病,或者再次被身體拖到體表。因為人體有自救機制,里面有毒了就往外排。凡得皮膚病的就是先天皮膚的排毒能力不夠,這是先天體質(zhì)所致。有的人是先天腸胃排毒能力不夠,那就會得胃腸道的疾病。有的人水道排毒能力不夠,這種人容易得西醫(yī)說的尿毒癥、或者尿酸、肌酐、尿素偏高,相應的一大堆毛病,臨床癥狀常表現(xiàn)為小便異常,無力或頻數(shù)、或者小便顏色不正常、氣味大,有水腫、浮腫。這些疾病一定是在身體虛弱的時候趁虛而入發(fā)作。
此文音頻地址:
蜻蜓FM:http://www.qingting.fm/channels/228415/programs/8368882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