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八達嶺,南有臨海城。
現(xiàn)在的浙江臨海,雖然屬臺州下轄,但以前,臺州的府城,卻一直在臨海,所以大名鼎鼎的江南長城,其實就是臺州府城墻。城墻全長6000余米,現(xiàn)存5000余米,依山就勢,俯視大江,保存得十分完好。
順著臺階上去,就是攬勝門。這個名字,應(yīng)該與戚繼光在臺州一帶抗擊倭寇,八戰(zhàn)八捷有關(guān)吧。
倭寇掃光之后,戚繼光調(diào)任薊州,負(fù)責(zé)修建北京附近的明長城,并將臺州府城的筑城經(jīng)驗運用到明長城的修建工程中。因此,說臨海城墻是北方長城的“藍本”和“典范”,是當(dāng)之無愧的。
臺州府城在東晉時就已經(jīng)初有規(guī)模,而八達嶺長城則主要修建于明朝,從歷史的悠久程度來說,也遠遠超過了后者。
攬勝門內(nèi)就是戚繼光的像。他帶領(lǐng)戚家軍,給倭寇以毀滅性的打擊,基本奠定了東南沿海的安穩(wěn)局勢。所以在臨海,有很多關(guān)于戚繼光的傳說,臨海老城里,甚至有條街,叫繼光街。
四點多,陽光已經(jīng)開始濃釅,周遭的景致,也染上了暖調(diào)。
爬升至白云樓這一段的城墻,又叫百步峻,是整段城墻中最陡峭險峻的地段。
傳說,唐時大將尉遲恭率領(lǐng)軍民在此筑城,但城墻總是屢建屢塌。有一天下大雪,一只梅花鹿朝山上疾奔而去,在雪地里留下了一行足跡,尉遲將軍隨即命軍民沿著梅花鹿的足跡筑城,結(jié)果一舉成功。所以,臨海也叫“鹿城”。
而白云樓,就是整個臺州府城的最高處了。
城墻上的這尊大炮,是鄭成功從當(dāng)時的荷蘭侵略者手中繳獲的,威力無窮,所以又叫“大將軍”。
望天臺,格局和形狀,很有幾分天壇的影子。
過了煙霞閣,就開始一路往下,很是輕松了。
這個建筑,是中空的雙層敵臺,擔(dān)任著瞭望警戒,和供士兵輪班休息的重任。
戚繼光在調(diào)任薊州后,把這種雙層敵臺的建筑方法也帶了過去,因此,北國長城的空心敵臺,其實源自臨海的臺州府城。
穿過敵臺,視線便豁然開朗,靈江和大半個臨海城,出現(xiàn)在眼前。
江南長城有三分之一依靈江而筑,所以古城墻除了御敵的功能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防洪。
臺州府城正位于靈江入海處,潮水時常漫上城來。城墻有如大堤,千余年來牢牢地把臨海城護在身后。而這個半圓形的甕城,也是為了適應(yīng)抗洪的需求,特地建造成這樣的,在全國古城墻中,十分罕見。
東湖緊鄰著江南長城。在下面,可以仰望巍巍城墻,而爬上長城,精致小巧的東湖,則盡收眼底。
東湖始建于北宋,原本是個操練水兵的廢棄船屯,由臺州郡守錢暄疏浚拓建而成湖,并辟為園林。為了紀(jì)念他,東湖有“錢園”。
之后,東湖代有浚修,逐漸成為臺州園林之首。清俞樾說:“杭州有西湖,臺州有東湖。東湖之勝,小西湖也?!?/p>
東湖的秀麗精致,可見一斑。
東湖雖然不大,但曲徑通幽,廊檐秀麗,移步換景。
東湖南北長近500米,東西寬約150米,分前湖和后湖,汀洲眾多,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古今游人在此留下許多詩詞墨跡,如“四壁云山天上下,一亭風(fēng)月水中央”、“四面軒窗宜小坐,一湖風(fēng)月此平分”等等。
夏已深,濃蔭遍地,連空氣都似乎是綠色的。小亭隱在綠樹中,路邊染著淡淡的青苔痕跡,矮矮的竹籬笆攔在路邊,明明是園林,卻有幾分恣肆的野趣透出來。
繡球花開得正好,一團一團,從竹籬笆里,斜斜地伸出來,使得這濃綠的夏日,又多了種顏色。
這幾棵傾向水面的大樹上,纏滿了寄生蕨,突然羨慕起來,要是這幾棵大樹,長在我家的后院里,該多好??!
掩在綠樹中的樵云閣。
游船靜靜停在岸邊,一派安詳。
這座外表古樸無華的建筑,是駱賓王祠。
駱賓王是初唐四杰之一,即使你不熟悉他,也應(yīng)該會背他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他曾經(jīng)在臨海當(dāng)過幾年縣丞,所以也有個外號叫駱臨海。
駱賓王從小才華橫溢,然宦海浮沉,卻一直郁郁不得志。時值武則天大規(guī)模鏟除異己,為改朝換代做著準(zhǔn)備工作,他毅然加入徐敬業(yè)討伐武則天的起義隊伍,寫下了著名的《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班聲動而北風(fēng)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fēng)云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埧唇袢罩蛑校故钦l家之天下!”連武則天都為之驚嘆。雖然三個月后,徐敬業(yè)的起義便一敗涂地,但駱賓王這一紙檄文,卻流傳千古。
雕欄,畫棟,江南的婉約秀麗,便躍然其上。
紫陽老街,從南到北橫貫古城,是臨海千年歷史的縮影。早先,紫陽街是有街無名。人們按照古跡、人名、地名而稱呼這條街的所在地,地名眾多,各各不一,給當(dāng)時的通信帶來許多不便。 1994年1月4日,臨海被國務(wù)院批準(zhǔn)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綜合老街的歷史,人文,典故,傳說,于1998年改名為紫陽街。
紫陽街也是為了紀(jì)念南宗始祖張伯端 ,他號紫陽,生于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一直活了99歲,居住臨海城關(guān)櫻珠巷,在道教史上有著極高的位置。甚至在《西游記》中,都有關(guān)于紫陽真人的的故事。
到臨海的第一個晚上,我去逛紫陽街的時候,正好下雨。時值江南的梅雨季,到處都是濕漉漉的,青石板的路面泛著油潤的光。因為夜雨,老街上幾乎沒有什么人,大部分店鋪都打烊了,只有幾家老字號的小吃店里人頭攢動。
這是一家老字號的店,門口的招牌上,寫著麥蝦,麥餅,餛飩,姜汁燉蛋等名目,一看就是此地的風(fēng)味小吃。而且看店堂里那么多吃東西的當(dāng)?shù)厝?,肯定味道也不錯。
雨淅淅瀝瀝地下著,不大,也不小。人家的屋檐下,月季和繡球正熱鬧地開著。
幾位老人坐在屋檐下,一邊乘涼,一邊聊天。小城的安逸悠閑,都在搖著的蒲扇,吱呀作響的小竹椅,和絮絮叨叨的話語里了。
不過八九點,長街已經(jīng)寂靜少人行。不過,這才是我心里,古城的樣子。
夜色中,老街涂上了青蒼的顏色,石板路向前延伸,走在上面,好像行走在古城悠遠的年輪上。
老街上,每相隔一段路就有一道青磚砌成的墻,叫“坊墻”。坊墻又稱“防火墻”,紫陽老街上,共有有悟真坊、奉仙》、迎仙坊、清河坊、永靖坊5座,,既是人行道,可以通馬車,又是防火墻,還有地標(biāo)作用。
前人的智慧,從來不可小覷。
一只陪著主人乘涼的小狗,乖乖地趴在椅子上,濕漉漉的無辜大眼睛很是惹人愛。
白天的時候,從這個角度看古城,很雄偉。論完好度,在我走過的古城里,能比得上平遙了。
老街盡頭的龍興寺,始建于唐神龍元年初名“神龍寺”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歷史,如今寺還留有建于唐代的千佛塔,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興寺在弘揚中國佛教天臺宗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唐鑒真大師六次東渡扶桑弘法,在第四次東渡前,曾駐錫于此,被稱為臺州首寺。
磚木結(jié)構(gòu)的千佛塔,一看就帶著明顯的隋唐時的風(fēng)范,秀麗,古樸,又大氣。想想,它已經(jīng)超過了1000歲,不知道看過多少悲歡離合,白云蒼狗,真是讓人敬畏。
老街上,古井眾多,在古時,不但可以供應(yīng)居民的生活用水,還起到防火的雙重功能的。這兩口井,因為位于千佛塔旁邊,所以叫千佛井,在老街的群井中,名聲最大。
井邊還有一組雕塑,媽媽在洗衣服,孩子捧著一碗水站在旁邊,母慈子孝,讓人感動。而媽媽身前的木盆,洗衣服的搓板,和小時候的生活記憶重疊,讓人倍感親切。
巧遇一群來自臺州大學(xué)的留學(xué)生們,也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逛著古街。有著濃郁的中國特色的臨海老城,在他們眼中,無疑是萬花筒一般,處處都新奇。
在一家飾品店里,這些草編的帽子,又引起了外國人們的興趣,你戴一頂,我戴一頂,輪流凹著造型。
不買,店主也不著急,笑瞇瞇地看著。
旅行,除了風(fēng)景,吃和住也是重頭戲。
經(jīng)過朋友推薦,我們下榻在古城朝天門里,一家叫“迎春里”的民宿。從外表看,是高墻大院的舊時好人家,走進去,卻另有天地。
厚而重的木門虛掩著,不知道的人,會以為這里不對外。只有住店的客人才會走上去,輕輕推開,門便發(fā)出吱呀的響聲來。
到了晚上,門是栓上的,扣動門上的銅質(zhì)門環(huán),就會有服務(wù)員來開門,古老又趣致。
里面都是一間間獨立的小院,修竹婆娑,凌霄攀在墻上,繡球在腳下盛開。
房間是簡潔大方的米和白色調(diào),空間非常大,木質(zhì)的人字形屋頂,有幾分返璞歸真的感覺。走進去,空調(diào)已經(jīng)提前打開了,遍體清涼。為細(xì)心的服務(wù)點個贊。
寬大的沙發(fā),軟硬度正好,從外面回來,最喜歡窩在上面,刷手機,看電視,聽音樂。
墻角的長陶罐里插著兩枝枯蓮蓬,頗有幾分禪意。
新荷初綻,淺池中,錦里唼喋,活潑地游來游去。
水池里,一朵含苞的荷花躲在葉子后面, 等第二天早上起來,我再看,它已經(jīng)全開了。
院子里的墻上,攀著凌霄。這也是我最喜歡的花之一,因為它花期特別長,能從四月一直開到十一月。
我的院子不大,但月上柳梢的時候,仍然可以坐在椅子上,和友人一起談天說地。
晚上,本地的朋友陪同我們,去老街上,一家叫“和記私房菜”的飯店,去吃晚飯。
飯店看樣子就有年頭了,店堂不是很大,但座無虛席,可見生意之好。
推薦幾道我吃了以后,覺得很不錯的菜式。
醬鴨,濃油赤醬,鮮咸里帶一點點甜,很符合我這樣從小在江南長大的孩子的口味。
蛋黃絲瓜,是他們的創(chuàng)新菜,絲瓜特別嫩滑,帶著咸蛋黃特意的顆粒感,美味。
螃蟹,一只切成兩半,很入味。
紅燒牛尾巴,肉酥爛卻筋道有咬勁,牛肉特有的膻味幾乎旅游忽略,很好吃。
鮰魚,湯色乳白,鮮美難言。
臨??亢?,海鮮當(dāng)然也是不可或缺,這是蟶子,端上來,就被小伙伴們一掃而光。
糟羹,也是這里的特色小吃了,每年的正月半,臨海人都要吃糟羹。
傳說戚繼光在浙東抗倭,逢正月十四,當(dāng)?shù)氐呢毧噢r(nóng)民就每家每戶湊了些蔬菜,切碎,再放進面粉糊里一起燒熟,送去勞軍,這就成了后來的“糟羹”。這些傳說都寫進了縣志,是有據(jù)可查的事情。
臨海,在浙江的一眾景點里,低調(diào)到幾乎不存在一樣,但如果你來了,仔細(xì)挖掘,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歷史底蘊,人文風(fēng)光,還是美食小吃,都很精彩,而這些,足夠支撐你在這里,過一個豐富又有趣的周末了。
所以,我來了,你會來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