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臺灣島地質(zhì)

一、板塊構造邊界

中國臺灣島位于亞洲大陸東南(22°-25°N,120°-122°E),隔著臺灣海峽(平均150km寬,30m水深)與福建省遙遙相望。臺灣島南北長 394km,東西最寬 144km,面積 36188km2(耿威等, 2014)。
臺灣島除繼承華夏陸塊晚中生代燕山期的造山活動外,是中國境內(nèi)新生代地殼運動最為活躍的地帶之一,持續(xù)的斜向弧陸碰撞、一系列東傾逆沖斷層與前陸盆地等,是研究中生代以來歐亞大陸東南緣地質(zhì)構造演化與新生代板塊聚合造山的最佳地質(zhì)窗口(張開畢等, 2017;李占東等, 2019)。

臺灣地區(qū)的地質(zhì)背景

(龍小剛等, 2015)

中國臺灣島作為歐亞板塊邊緣大陸地殼、菲律賓海板塊和南海海洋地殼的匯聚點,是一個仍處于形成期的造山帶。以臺東縱谷地殼對接帶為界,西部屬歐亞大陸板塊,東部屬菲律賓海板塊。在臺灣南部,歐亞大陸板塊以南海洋殼為先導,沿馬尼拉海溝向東俯沖到菲律賓海板塊下(Zhang et al., 2017);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海板塊沿琉球海溝向北西俯沖于歐亞板塊下,形成了獨特的雙俯沖帶——馬尼拉海溝與琉球海溝。在這兩個俯沖帶顯著控制了臺灣島及附近海域的地質(zhì)特征及大地構造,地質(zhì)構造復雜。因此,可分為三個地塊構造系統(tǒng),即中國臺灣的歐亞大陸地殼-呂宋島弧的弧陸碰撞系統(tǒng)、中國臺灣東北部及外海的琉球島弧-琉球海溝系統(tǒng)、中國臺灣西南部及外海的呂宋島弧-馬尼拉海溝兩套弧溝俯沖系統(tǒng)(李占東等, 2019)。

二、中國臺灣島的地質(zhì)地貌特征

臺灣島四周被海包圍,大致呈南北向,其主構造線大致呈NNE方向,它的東邊是水深超過 5000m深且構造活躍的西太平洋邊緣海,西南邊為南海陸架及中央次海盆,北邊及西邊分別為東海大陸架及臺灣海峽。臺灣島地貌由西側(cè)海岸平原向東到中央山脈逐漸升高,最高峯玉山 3995m。3000m 高的脊線構成往西流入臺灣海峽-南海及往東流入西太平洋(北呂宋海槽及花東海盆)兩大河系的分水嶺,這條嶺線就坐落在中央山脈(黃奇瑜, 2017)。依地形構造單元,臺灣島由西向東可分成海岸平原、西部麓山帶、雪山山脈、中央山脈、臺東縱谷和海岸山脈(耿威等, 2014)。

臺灣地形圖及周邊海底測深

(Horng et al., 2012)

臺灣島具有出露地層新的特點,除了中央山脈東翼出露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層外,其他各構造單元出露的地層都為新生代地層(耿威等, 2014)。臺灣島受弧陸碰撞造山帶影響顯著,主構造線呈略向西弧凸的近南北走向,并且具明顯的東西分帶現(xiàn)象。以臺東縱谷為界,劃分為西部和東部兩個地層區(qū)張開畢等, 2017)。

臺灣造山帶東西向地質(zhì)橫斷面示意圖

Xu et al., 2020

顯示了包括西部丘陵、中部山脈和沿海平原在內(nèi)的構造帶

海岸平原為臺灣造山帶前陸沉積物所組成的沖積平原,記錄了晚更新世以來的沉積歷史(Chen et al., 2016)。西部麓山帶為臺灣造山帶前緣,由泥巖、砂巖與礫巖等沉積巖所組成,以發(fā)育一系列西向倒伏褶皺和逆沖斷層為特征,變質(zhì)與變形作用不明顯。雪山山脈由變質(zhì)砂巖、粉砂巖及少量泥質(zhì)巖組成,沉積于始新世-中中新世,沉積物主要源于西側(cè)歐亞大陸邊緣。中央山脈單元又進一步劃分為板巖帶、太魯閣帶和玉里帶。海岸山脈位于臺灣造山帶最東緣,為北呂宋島弧沿著縱谷碰撞加積形成的地質(zhì)單元,包括火山島弧、殘留弧前盆地、碰撞縫合線盆地和利吉混雜巖(黃博宏等, 2022)。

(a)臺灣造山帶構造框架、(b)地質(zhì)簡圖及(c)東西向剖面圖

(黃博宏等,2022)

臺灣島出露超過一萬米厚晚中生代及新生代層序,其中既有被動又有活動大陸邊緣層序;被動大陸邊緣層序大都是原來在東海-南海陸架上沉積的始新世中期(50Ma)以來的由陸相至海陸過渡相及淺海沉積物,其沉積受到全球海平面升降變化影響,見證東海陸架滄海桑田變遷;另外活動大陸邊緣層序則大部分為中新世-更新世深海濁流沉積物(黃奇瑜, 2017)。

臺灣島的構造地層

Huang et al., 2012

根據(jù)巖性、巖相、建造類型、變質(zhì)變形與構造運動特征,劃分為前古近紀、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早全新世等4個地層階段。各斷代地層間或為角度不整合接觸,或為有明顯沉積間斷的平行不整合接觸,或以顯著的變質(zhì)變形差異區(qū)分,且各斷代地層分區(qū)明顯,共劃分50個組級與7個非正式地層單位(張開畢等, 2017)。

臺灣省巖石地層單位劃分

(張開畢等, 2017)

三、臺灣島地質(zhì)構造及其單元劃分

臺灣島位于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聚合帶上,受中新世以來板塊俯沖、聚合、弧陸碰 撞影響,臺灣是一個正在進行中的弧陸碰撞造山帶。在地質(zhì)歷史上,臺灣地質(zhì)構造背景經(jīng)歷了三次轉(zhuǎn)換,晚白堊世中期,可能經(jīng)歷了一次弧陸拼貼過程;此后的古近紀-中新世末,屬于歐亞大陸東南邊緣的被動陸緣環(huán)境;中新世末發(fā)生的北呂宋島弧與歐亞大陸邊緣持續(xù)斜向弧陸碰撞造山,使臺灣又轉(zhuǎn)換為活動大陸邊緣,成為中國境內(nèi)晚新生代地殼運動最為活躍的逆沖-褶皺造山帶(張開畢等, 2017)。

由于造山帶南向擴展,將不同的構造剖面作為造山的不同時間階段,現(xiàn)今在臺灣島從南到北同時發(fā)生著俯沖、碰撞和沖退三種主要構造過程。馬尼拉海溝、Chuchih逆沖斷層和縱谷等三級構造邊界約束著臺灣造山帶的構造格局。馬尼拉海溝是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之間的俯沖縫合帶;Chuchih逆沖斷層標志著臺灣造山帶的前緣增生邊界;縱谷代表臺灣造山帶與呂宋弧的碰撞縫合。Chuchih逆沖斷層以西為西山麓、前陸盆地楔頂帶和未變形前陸盆地??v谷以東是海岸山脈,包括弧前盆地和呂宋島弧(Xu et al., 2020)。

臺灣造山帶構造組成圖

(Xu et al., 2020)

臺灣地區(qū)主要構造單元的形態(tài)構造圖及5個演化剖面

(Molli et al., 2010)

根據(jù)巖性特征和地理分布,臺灣弧?陸碰撞造山帶可劃分為 5 個地質(zhì)單元,由西至東依次為海岸平原、西部麓山帶、雪山山脈、中央山脈以及海岸山脈。綜合上述 5 個地質(zhì)單元的巖石組合、變質(zhì)作用、年代學和構造屬性,黃博宏等(2022)將臺灣造山帶劃分出 6 個構造單元,由西至東依次為:西部前陸盆地、中央山脈褶皺逆沖帶、太魯閣帶、玉里-利吉蛇綠混雜巖帶、縱谷磨拉石盆地和海岸山脈島弧系統(tǒng)。

(a) 臺灣造山帶構造單元分區(qū)和(b)地貌圖

(黃博宏等, 2022)

CR-海岸平原;OFH-西部外麓山帶;IFH-西部內(nèi)麓山帶;HR-雪山山脈;SB-中央山脈板巖帶;TB-中央山脈太魯閣帶;YB-中央山脈玉里帶;CR-海岸山脈

臺灣造山帶各構造單元地質(zhì)事件與定年數(shù)據(jù)總結

黃博宏等, 2022)

四、臺灣島的地質(zhì)演化簡史

臺灣造山演化依地質(zhì)及地球物理特征分成洋-洋隱沒、初期弧陸碰撞、成熟期弧陸碰撞、島弧下陷/隱沒4個步驟?;£懪鲎彩沟门_灣劇烈造山,并提供沉積物,向西輸送堆積于前陸盆地。今日臺灣既處壓縮構造區(qū)(正在造山),又受張裂構造影響(山脈正在崩解)。臺灣地區(qū)白堊紀晚期可能有一次弧陸碰撞,中新世晚期之前是被動大陸邊緣,之后發(fā)生弧陸碰撞轉(zhuǎn)換為活動大陸邊緣,新生代時期經(jīng)歷了伸展張裂-裂陷、板塊俯沖、弧陸碰撞造山-山體垮塌過程(張開畢等, 2017)。
黃奇瑜(2017)認為臺灣島在晚中新世(~6.5Ma)時開始出露,經(jīng)新生代古近紀斷陷構造(50~39Ma)、漸新世-中期中新世南海張裂(33~16Ma)、早中新世(19~18Ma)至今歐亞大陸-南海巖石圈沿馬尼拉海溝向東俯沖于西進的花東海盆-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及 6.5Ma至今由北向南遷移的斜向弧陸碰撞,導致中央山脈隆升出露海平面之上,形成原始臺灣島。由此原始臺灣島,臺灣河流系統(tǒng)開始發(fā)生,隨著弧陸碰撞的持續(xù)進行,臺灣島出露的面積也隨之變大;1Ma 的呂宋火山島弧北段更向西仰沖,形成海岸山脈,拼貼在中央山脈東側(cè);最后又因<1Ma沖繩海槽弧后張裂,中央山脈東北部又發(fā)生斷陷,產(chǎn)生宜蘭平原,形成今日臺灣島的形貌(黃奇瑜, 2017)。

臺灣的構造演化

(黃奇瑜, 2017

晚中生代以來板塊運動和弧陸碰撞對中國臺灣大地構造形成過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李占東等(2019)研究認為中國臺灣總體經(jīng)歷了 4 個關鍵期

(1)晚中生代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時期(約 80 Ma),在華南陸緣形成造山帶和俯沖溝弧盆系統(tǒng);

(2)古近紀到早中新世被動大陸邊緣時期(約 80 ~16.5 Ma),形成了由向陸(向西)傾斜的邊界斷層控制的伸展斷陷盆地,形成新生代臺西盆地和臺西南盆地雛形;

(3)中中新世-晚中新世末板塊初始碰撞期(16. 5 ~ 6 Ma),菲律賓海板塊以西北方向朝歐亞大陸碰撞,南海沿馬尼拉海溝俯沖到菲律賓海板塊下方,生成呂宋島弧及弧前盆地,位于馬尼拉海溝北段的俯沖增生楔為中央山脈、恒春半島前身,向南連接恒春海脊,部分南海洋脊因碰撞擠壓形成中國臺灣東部蛇綠巖套;

(4)晚中新世末期至今強烈碰撞擠壓造山期(6 Ma 至今),菲律賓海板塊朝歐亞大陸向西碰撞、向北俯沖,分別形成西部麓山帶、雪山山脈、高屏斜坡和大屯火山區(qū)-琉球火山弧、宜蘭平原-沖繩海槽;北呂宋島弧向歐亞大陸碰撞和逆沖,形成花東縱谷和利吉混雜巖體、海岸山脈(李占東等, 2019)。

中國臺灣新生代構造演化過程及 P 波層析成像圖

(李占東等, 2019)

(a-d)中國臺灣新生代構造演化圖;(e)P 波層析成像圖

(限于篇幅參考文獻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臺灣地質(zhì)綜述(5)
第一節(jié) 中國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
超級干貨:中國大地構造單元的劃分(附代表圖件)!
區(qū)域大地構造學總復習(二)
匯總 | 造山帶區(qū)域地質(zhì)調(diào)查技術方法及新進展!
NC:離散和匯聚板塊邊界伴生巖石組合指示新太古代板塊構造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