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
1、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1)表面積:5.1億Km2,其中海洋占71%,陸地占29%;赤道周長:4萬Km;平均半徑:6371Km
(2)形狀:兩極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2、地球儀
(1)地軸:地球自轉(zhuǎn)所繞轉(zhuǎn)的假想軸,地軸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2)赤道: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的大圓。
(3)兩極:地軸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北極是地軸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南極是地軸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3、經(jīng)緯線的特點和經(jīng)緯度的劃分
(1)經(jīng)線
①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半圓;
②所有經(jīng)線都相等,端點都是兩極;
③兩條正相對的經(jīng)線可組成一個經(jīng)線圈,經(jīng)度之和為180°,東西經(jīng)相反,且任一經(jīng)線圈均可平分地球;
④赤道上經(jīng)度1°的間隔長度最大,約為111Km,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緯60°緯線上的長度為赤道上的一半;
⑤所有經(jīng)線都指示南北方向(絕對方向),北極是地球上最北點,四面八方都是南;南極是地球上最南點,四面八方都是北。
(2)經(jīng)度
①某地經(jīng)線所在的平面與本初子午線平面之間的二面角;
②東經(jīng)度為0°向東至180°,用字母E表示;西經(jīng)度為0°向西至180°,用字母W表示,180°經(jīng)線無東西經(jīng)之分;
③順著地球自轉(zhuǎn)的方向,向東增大為東經(jīng)度,遞減為西經(jīng)度;
④自20°W向東至160°E為東半球,自20°W向西至160°E為西半球;
⑤本初子午線(0°)是經(jīng)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的經(jīng)線。
(3)緯線
①與赤道平行的線叫緯線,赤道是最長的緯線;
②所有緯線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處緯線縮短成點;
③緯度相同,緯線不同,但長度相等,如30°S=30°N;
④全球各地緯度1°的間隔長度都相等,大約是111Km/1°;
⑤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相對方向),同一緯線上的兩點,若經(jīng)度差小于180°,則東西方向不變;若經(jīng)度差大于180°,則東變西,西變東;若經(jīng)度差等于180°,則互為東西。
(4)緯度
①某地和地心連線與赤道平面構(gòu)成的線面角;
②赤道為0°緯線,自赤道開始向南、北各劃分為90°,向南為南緯度,向北為北緯度;北緯度的度數(shù)越往北越大,北極點為90°N,南緯度的度數(shù)越往南越大,南極點為90°S;
③赤道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赤道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0°---30°為低緯,30°---60°為中緯,60°---90°為高緯;
⑤南、北回歸線及南、半極圈:23°26’N、23°26’S,66°34’N、66°34’S。
(5)地球上兩點間距離的計算
①同一經(jīng)線上兩點間距離的計算
②同一緯線上兩點間距離的計算
A、赤道上兩點間距離的計算
赤道上,經(jīng)度相差1°,其距離大約相差111千米,故赤道上任意兩點間的距離約為111千米×相隔經(jīng)度數(shù)。
B、其他緯線上兩點間距離的計算
S=111千米×相隔經(jīng)度數(shù)×COSα(α表示該點的緯度)
(6)兩地間最近航線方向的判斷
球面上任意兩點間的最短距離,是通過這兩點的大圓的劣弧部分長度。
①若兩地經(jīng)度相差等于180°
則過兩點的大圓便是經(jīng)線圈,過兩極點為最短航程,具體又可分為三種情況:
A. 同位于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北,過極點后再向南(如圖中I點到J點)。
B. 同位于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南,過極點后再向北(如圖中的K點到H點)。
C. 兩地位于不同半球,這時需要討論,要看過北極點為劣弧,還是過南極點的為劣弧,確定后選擇劣弧路線部分即可(如I點到H點——先往南,后往北)。
②若兩地經(jīng)度相差不等于180°(此時往往討論同緯度的兩地)
則過兩點的大圓不是經(jīng)線圈,而與經(jīng)線圈斜交,最短航程不過兩極點,而是過兩極地區(qū)(或上空),具體可分為兩種情況:
A. 甲地位于乙地的東方,從甲到乙的最短航程為
a. 若同在北半球,則先西北再向西,最后向西南(C→D);
b. 若同在南半球,則先西南再向西,最后向西北(G→F);
c. 若位于不同半球時需要討論,方法同第1條中的第3點(H→C)。
B. 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從甲到乙的最短航程為
a. 若同在北半球,則先東北再向東,最后向東南(D→C);
b. 若同在南半球,則先東南再向東,最后向東北(F→G);
c. 若位于不同半球時需要討論,方法同第1條中的第3點 (C→H)。
(7)移動后,出發(fā)點與終點的位置問題
解題關(guān)鍵點——緯度越高,相鄰的兩根經(jīng)線之間的緯線距離越短。
A地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結(jié)果:
1、A地位于北半球,且距離赤道超過100千米;(出發(fā)點以西)
2、A地位于北半球,且距離赤道小于100千米;(出發(fā)點以東)
3、A地位于北半球,且距離赤道剛好等于100千米;(出發(fā)點)
4、A地位于南半球,除南極點以外的任何位置結(jié)果均相同。(出發(fā)點以東)
附:兩地間最近航線問題
(1)若兩地間的經(jīng)度差等于180°,則經(jīng)過這兩點的大圓便是經(jīng)線圈,這兩點間的最短航程須經(jīng)過兩極點,具體又分為三種情況:
①同位于北半球,最短航程一定是先向北,經(jīng)過北極點后再向南;
②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程一定是先向南,經(jīng)過南極點后再向北;
③兩地位于不同半球,這時要討論經(jīng)過北極點的為劣弧還是經(jīng)過南極點的為劣弧,確定后,再根據(jù)劣弧確定最短航程的走向。如果過北極點為劣弧,則先向正北,后向正南;反之則先向正南,后向正北。
(2)若兩地經(jīng)度差不等于180°,則過這兩點的大圓不是經(jīng)線圈,而是與經(jīng)線圈斜交。最短航線不過兩極點,而是向兩極方向靠攏
二地圖
1、比例尺的大小與地圖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2)圖幅相同時,比例尺越大,實地范圍越小,內(nèi)容越詳細;反之比例尺越小,實地范圍越大,內(nèi)容越簡單(如圖幅相同的中國地圖和江西地圖相比較,江西地圖比例尺較大)。
實地范圍相同時,比例尺越大,圖幅面積越大,內(nèi)容越詳細;反之比例尺越小,圖幅面積越小,內(nèi)容越簡單。因此,在比例尺的選用上,大范圍地區(qū)多選用小比例尺地圖,小范圍地區(qū)多選用大比例尺地圖。
2、比例尺的縮放
①比例尺的放大:若將原比例放大N倍,則放大后的比例尺為:原比例尺×(N+1)。若將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則放大后的比例尺為:原比例尺×N。
比如將比例尺1/500000放大1倍,其真正含義是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為1/250 000,與原來的比例尺相比較,比例尺變大了。
②比例尺的縮放:若將原比例尺縮小到1/N,則縮小后的比例尺為:原比例尺×(1/N)。
若將原比例尺縮小1/N,則縮小后的比例尺為:原比例尺×(1-1/N)。比如將比例尺1/500000縮小1/6倍,即比例尺縮小到5/6,縮小后的比例尺應(yīng)為:(5/6)×(1/500 000)=1/600 000
③比例尺縮放后圖幅面積的變化
將原圖的比例尺擴大(或縮小)N倍,則圖幅面積就是原圖的N2(或1/ N2)倍。
3、等高線地形圖
(1)地面高度計算方法
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計算地面高度必須用垂直距離,相對高度隨比較對象而變化,因此在地圖上,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也叫絕對高度。
(2)等高線:在地圖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就是等高線。
(3)示坡線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線是與等高線垂直相交的短線,總是指向海拔較低的方向,有時也叫做降坡線。
(4)地面坡向的識別:示坡線、等高線間垂直于兩條等高線的最短線段的方向,即斜坡方向(指向低處)如圖所示:
4、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幾條特殊的等高線:
①0米線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線;
②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線稀疏,廣闊平坦——為平原地形;
③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線稀疏,彎折部分較和緩——為丘陵地形;
④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線密集,河谷轉(zhuǎn)折呈V字形——為山地地形;
⑤海拔高度大,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為高原地形。
備注:知識點若與教材有出入,請以教材為準(zhǔn)
聯(lián)系客服